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docx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二O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1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1
(一)取得的成绩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7
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4
(三)发展目标14
四、重点任务19
(一)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19
(二)提升货运组织化水平,服务现代物流发展22
(三)强化出租汽车市场管理,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24
(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规范诚信经营27
(五)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提高运输服务能力28
(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提升集约化组织与服务能力29
(七)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整体保障能力31
(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道路运输发展质量35
(九)发展绿色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37
五、保障措施39
(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39
(二)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40
(三)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41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42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
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见专栏1备注②)。
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
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
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
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
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0年农村客运车辆达35.7万辆,全年完成农村客运量79.5亿人,占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的26%。
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有了根本缓解。
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成效。
安全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客运站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
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稳步下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
科技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开展了3批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全面推进。
区域性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性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以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部颁规章为基础、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公共客运、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新增职能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等重大改革正稳步推进。
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建立起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节能推优示范和驾驶员节能操作竞赛等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创建活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
专栏1:
2010年与“十五”末道路运输发展情况对比
分类
具体指标
2005年
2010年
增长幅度
运营客货
车辆
营运客车数量(万辆)
72.8
83.1
14.2%
营运货车数量(万辆)
587.2
1050.2
78.9%
客货运输
客运量(亿人次)
169.7
305.3
79.9%
客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
91.9%
93.4%
1.5个百分点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9292.1
15020.8
61.7%
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
53.2%
53.8%
0.6个百分点
货运量(亿吨)
134.2
244.8
82.4%
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
72.1%
75.5%
3.4个百分点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8693.2
43389.7
3.99倍
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比(%)
10.8%
30.6%
19.8个百分点
客运线路条数(条)
162330
168247
3.6%
客运线路平均日发班次(班次/日)
1410590
1835650
30.1%
国际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万人)
795.72
780.14
-2.0%
国际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万吨)
973.0
2963.09
304.5%
运输结构
普通货运业户占比(%)
85.4%①
85.3%
-0.1个百分点
点点点
集装箱运输业户占比(%)
0.07%
0.14%
0.07个百分点
载客汽车平均座位(位/辆)
21.8
24.3
11.5%
载货汽车平均吨位(吨/辆)
4.0
5.7
42.1%
客运班车中中高级客车占比(%)
39.5%
53.5%
14个百分点
专用载货汽车占比(%)
4.1%
5.1%
1个百分点
农村客运
乡镇通班车率(%)
97.8%
98.1%
0.3个百分点
建制村通班车率(%)
84.7%
90.1%
5.4个百分点
客货
运输站场
道路客运站(个)
14895
240152
16倍
二级以上客运站数量
2570
2776
8.0%
客运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万人次/日)
1808
2259
25%
道路货运站(个)
1840
3317
80.3%
货运站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万吨/日)
513
742.5
44.7%
运输
辅助业
机动车维修业户(万户)
34.6
40.5
17.1%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业户(户)
5939
9492
59.8%
汽车租赁经营业户(户)
2126
2937
38.1%
物流服务经营业户(户)
4203
16536
2.93倍
信息配载经营业户(户)
16526
22006
33.2%
站场经营业户(户)
20817④
29136
40%
备注:
①为2006年数据;②按照2008年交通运输部新的统计范围和口径,统计数据有较大变化;
由于农村客运站大规模建设,致使该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
④为2006年数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成绩显著,但道路运输业快速健康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七个不足”:
一是行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满足多样化、高品质运输需求的能力不足。
二是行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集约化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运输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营诚信与规范性不足。
四是与支撑现代物流发展和满足公众便捷出行的需求相比,道路运输站场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
五是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六是道路运输自身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足。
七是行业管理基础建设仍较薄弱,法规标准、政策手段、队伍素质与规范化管理仍显不足。
总体来看,道路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继往开来,道路运输业正站在一个必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
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
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
(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
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
此外,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应急保障与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
道路运输业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积极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
(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十二五”期,国家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个性化、高端化转变。
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
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
(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
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期也是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更加突出强调利用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将成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和统筹布局的重要方面。
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变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同时,需要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实现道路运输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构建区域一体化、服务现代化的区域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
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
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并强化与其他方式的衔接。
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
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
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
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
(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
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
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
”
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
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为主线,立足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绿色环保、规范诚信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
既要保持道路运输生产能力的持续较快增长,满足“量”的基本需求,又要突出质量和安全,着力优化结构,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并举。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根据当前道路运输市场体系不尽完善的突出矛盾,注重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生产发展与节能减排并举。
在稳步扩大运能规模的同时,切实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增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并举。
既要不断促进道路运输业自身加快发展,又要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与良性互动,找准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着力点。
坚持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并举。
既要立足全面创新,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更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组织一系列试点和示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确保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道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
——更安全
全国基本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国际道路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到100%,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升。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
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基本建立。
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考核体系全面建立。
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事故得到遏制。
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
——更高效
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次、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
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10%和25%。
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60%。
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1:
2,甩挂运输完成的周转量在道路货运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
——更便捷
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城市郊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50公里以内的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3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售票联网、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覆盖面达到100%。
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
——更可靠
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达到95%。
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下降至5‰以下。
构建完善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监控和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体系,车辆维修返修率下降至3%以下。
数据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出租汽车、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更绿色
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
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车、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1%。
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达标率100%。
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
专栏3:
“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属性
更安全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
3%
约束性指标
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79.6%
100%
约束性指标
更高效
客运量(亿人次)
305.3
375
预期性指标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15020.8
20800
预期性指标
货运量(亿吨)
244.8
300
预期性指标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43389.7
58400
预期性指标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成率
—
50%
预期性指标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成率
—
40%
预期性指标
客运班车实载率
47.5%
60%
预期性指标
营运货车实载率
50%
60%
预期性指标
甩挂运输拖挂比
1:
1.2
1:
2
预期性指标
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
27.7%
40%
预期性指标
重型货车所占比重
21.56%
25%
预期性指标
专用货车所占比重
5.12%
10%
预期性指标
厢式货车所占比重
19.09%
25%
预期性指标
更便捷
乡镇通班车率
98.06%
100%
约束性指标
建制村通班车率
90.11%
92%
约束性指标
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开通率
—
100%
预期性指标
维修救援平均到达时间(50公里以内)
—
1小时
预期性指标
更可靠
质量信誉考核AA及以上企业所占比重
—
90%
预期性指标
运输服务满意率
—
90%
预期性指标
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
—
95%
预期性指标
货损货差率
5‰
预期性指标
车辆维修返修率
—
3%
预期性指标
更绿色
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达标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与2005年相比)
—
6%
约束性指标
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降低(与2005年相比)
—
12%
约束性指标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与2005年相比)
—
11%
约束性指标
为2008年数据。
为2009年数据
说明:
依据规划实施的主体不同,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
(1)预期性指标。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利用政策引导,期望市场所能实现的目标。
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