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056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自整理.docx

当代文学自整理

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第一次文代会】即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简称,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中国文联】即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由全国性文学艺术家协会,成立于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7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起单位之一,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全国性的产业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组成的人民团体,郭沫若任主席,周扬、矛盾任副主席。

【三大批判】包括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1953-1955年持续开展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三次批判运动后来合称为“三大批判”,是政治思想对五四思潮的压倒。

【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基本精神是要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方法,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符合文艺和科学的规律,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新侨会议】1961年6月文化部召开故事片创作会议,因为在北京新侨饭店举行,故称为“新侨会议”。

会议议题是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

周总理参加了会议,他强调文艺工作要民主,要符合艺术规律,反对五子登科,使文艺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还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

会后,中宣部、文化部根据周总理讲话精神,制定了《文艺八条》和《加强电影生产领导》等文件

【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

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等话剧做出了新的评价。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会议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邵荃麟主持,提出“现实主义深化”论和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参加者有赵树理、周立波、康濯、李准等人。

【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用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理想,歌唱自己劳动,很多人都来创作形成了创作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领导,提倡,收集,形成新民歌运动。

它既有劳动人民的真实心声。

又有政治上的冒进,和经济上浮夸的现象。

同时追求诗歌数量上的高产,对作者队伍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

1959年郭沫若和周扬编选的新民歌选集《红旗歌谣》正式出版,诗坛刮起了新民歌诗风。

【山药蛋派】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且具有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的山西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与赵树理相仿,他们注重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保持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等。

代表作家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代表作有《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赖大嫂》等。

【史诗体】是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盛行的一种文体形式,“史诗”的概念源自西方,中国的史诗性作品也受到了俄苏文学的影响,史诗体具有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容量,完整的英雄形象,庄重崇高的风格。

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三里湾》】是赵树理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保全四家农户两代人围绕三里湾农业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发生在家庭内部和农民思想上的种种矛盾。

作品风格质朴写实,热情幽默,真实的描绘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的斗争,显示了农村新生活的风光。

【《铁木前传》】是孙犁创作的新中国较早的一部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故事描述了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九儿和六儿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小说以人际关系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在正面肯定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注重人物内心生活的挖掘,对北方农村的人情美、人性美,充满由衷的赞美之情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创业史》】是柳青创作的关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

在《创业史》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

【梁生宝】是柳青《创业史》中塑造的成功的农村先进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他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

在他身上体现出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a、献身的精神。

这种献身的精神最初来自于自己切身利益的长久不能实现的希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从而使自己对集体充满了信赖。

b、无私的品格。

这种无私的品格,在《创业史》中,集中地体现为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冲突,体现为梁生宝放弃对改霞的情爱。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

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红旗谱》】是梁斌创作的一部展现中国农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小说,叙述了跨域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人三代人同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具有自叙传性质,较多涉及了恋爱与革命之间复杂纠葛。

全书围绕林道静的遭遇发展,描写了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这三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林道静】是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女知识分子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男人的爱情纠葛也展现出了一个青年女性在寻觅爱情的过程中走上革命道路的独特一面。

【《百合花》】是茹志娟创作的关于解放战争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通过“我”的眼睛,主要围绕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展开,含蓄表现了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段,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王蒙创作的中国当代最早的官场小说之一,通过一位年轻干部林震的眼睛,展示出一个区党委组织部的日常工作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机关人员的种种精神状态。

【《红豆》】是宗璞创作关于革命与爱情冲突的短篇小说,堪称新中国爱情婚姻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

【政治抒情诗】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具有激越的政治激情、宏大的政治主题、高昂的艺术格调和整饬的艺术形式融历史、现实、未来与一炉,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经常使用“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

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天山牧歌》】是闻捷1955年创作的组诗,包括《博斯腾湖滨》、《果子沟山谣》、《吐鲁番情歌》、《天山牧歌》等组诗,描写了天山脚下的草原风光,歌颂新疆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以及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生活,语言优美,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民族色彩.采用了四行一节或六行一节的半格律体,韵式灵活多变,融汇了西北民歌淳朴、婉转的特点。

诗中有较多的叙事成分,又往往以第一人称揭示人物细腻的心理过程,诗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抒情节奏。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代表作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

【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

第四种剧本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大胆干预生活,表现生活中的“阴暗面”,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代表作有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等。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历史变迁和掌柜王利发的人生遭遇,以及与这个茶馆相关的各色人物的命运升沉,形象的反映出这三个时期尽管统治者不断更换,但广大人民群众所得到的却只是日益深重的灾难,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确立了“葬送三个时代”的重大主题。

剧作采用“人像展览式”创新结构、幽默讽刺的技法和京味儿文学语言来描写人物、事件,是老舍剧作的一个高峰,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开一代“京派”话剧之风。

【革命样板戏】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三突出】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所谓“三突出”就是在“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代表作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地下文学】在文革十年里,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下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样式书写自己的向往、期待、不满、愤懑或者怀疑、迷惘、苦闷等情绪,其中有些以手抄、油印、书信、聚会的形式在友人或同调者之间传播,地下文学是文化专制主义禁锢下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特有现象,又被称为“潜在写作”、“隐在的文学”。

代表作有刘青峰的《公开的情书》、北岛的《波动》、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阴谋文艺】是指“四人帮”为推行其反革命政治纲领而炮制的反动文艺作品。

在197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曾指出:

“四人帮”抓的文艺,“以写所谓‘走资派’为名,肆意攻击和丑化党的领导,变成了货真价实的阴谋文艺。

【白洋淀诗派】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

芒克、根子、多多等。

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

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第二次握手》】是张扬创作的一个关于知识分子事业与爱情的曲折故事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大学生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遭苏父反对。

丁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

留在国内的苏冠兰成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日久生情成婚。

然而,远在美国的丁拒绝所有男士的追求,一心一意履行着与苏的爱情约定,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国,始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

便执意奔赴边疆,后为苏冠兰夫妇的诚意所感动,留在北京献身科研事业,昔日的两个恋人第二次握起手来。

【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

“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现代派文学】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性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是当时的探索趋向。

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

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

代表作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所出现的文学思潮,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色彩,力图通过民俗、民生写出上承传统、下接现实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

寻找民族文化中带有生命力的根须和病态的根须,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重铸民族精神,以适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意在寻根,而实际只寻了一些枝叶。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先锋小说】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

马原《拉萨河的女神》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洪峰《奔丧》、残雪《山上的小屋》。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出现的小说潮流,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作有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刘恒的《苍河白日梦》,池莉的《预谋杀人》、《你是一条河》,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

【“人文精神”论证】是90年代影响广泛的一场文学和思想文化问题的讨论。

这场讨论最先是由发表在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上王晓明、张宏等人的一个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起的。

从1993年到1995年,持续两年之久。

讨论的中心是如何看待90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和思想文化现状,是否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建设问题等。

主要代表作后来由王晓明编入《人文精神寻思录》一书。

这场讨论对90年代的文学和思想文化发展影响甚大,是这期间的文学和思想文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班主任》】是刘心武创作的、被公认为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以接收小流氓宋宝琦为线索,满腔热情地赞颂了忧国忧民,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张俊石老师,作品通过对宋宝琦和谢惠敏两个青年学生的刻画,率先揭露了“文革”给人们尤其是青年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焦灼呐喊,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东方意识流】是王蒙从西方现代派中借鉴并改造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手法,主张既面向客观世界又面向主观世界,既爱生活也爱人的心灵。

意识流小说富有鲜明的反思意味,不拘一格的追求题材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脉络清晰,情节饱满,人物生动,毫不晦涩,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

【陈焕生系列】陈奂生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主角儿,“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小说组成。

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创作的开改革文学之先河的短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主动要求到机电厂任厂长,以改变该厂落后面貌。

上任后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

但他也受到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气势宏大,笔力浑厚,结构布局大开大阖,干净利落,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语言丰富,具有政论色彩和哲理意味,现出刚健、粗犷、豪放、深沉的风格。

【开拓者家族】指蒋子龙中的改革者形象,如《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开拓者》中的省委书记车蓬宽、《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其成员上至厂长、公司经理、局以及省级的领导干部,下至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和普通工人,都栩栩如生,堪称典型。

【《人生》】路遥的中篇小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创作的中篇小说,被视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之作,该小说以一所音乐学院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看上去似乎躁动不安、放纵狂妄,实则是在历史转型期受各种现代思潮影响,充满了活力、朝气和叛逆精神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景。

【《爸爸爸》】是作家韩少功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

“爸爸爸”和“x妈妈”。

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

【《棋王》】阿城的寻根小说。

写远赴云南边境“上山下乡”的一群“知青”在非常环境里的人生经历。

主人公王一生喜爱下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