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983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上饶市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饶市二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

吴兰州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第1页·共12页高一年级·语文第2页·共12页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

“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即以前的侍萍),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B.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D.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

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

厉,同“癞”。

癞疮。

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

痛恨

B.卒释去之去:

使……离开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

责备

D.何乃残身苦形苦:

痛苦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⑥

第3页·共12页高一年级·语文第4页·共12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

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8—9题(8分)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

而且年年出巡。

8.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9.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2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每空1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

(4)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4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第5页·共12页高一年级·语文第6页·共12页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1.用一句话概括林徽因让人敬佩的原因。

(4分)

 

12.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6分)

 

13.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6分)

 

14.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从她身上你学到了哪些?

请结合自身经历简要叙述。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15~21题,共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尽(jǐn)量劲敌(jìng)彳亍(chù)忸怩不安(ní)

B.凌侮(wǔ)瞋目(chēn)拊心(fù)峥(zhēng)嵘岁月

C.漫溯(sù)团箕(jī)创(chuàng)伤失其所与(yǔ)

D.剑鞘(qiào)颓圮(pǐ)箕踞(jū)挥斥方遒(qi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B.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C.匆匆溜走的只是时光,回忆却永远驻扎在心房,每当打开心扉,往事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D.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

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B.碱性的钙剂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在餐后服用,能够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建议大家补钙最好每天少量多次效果最好。

C.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除了关注五对父子的一举一动,也为节目组设置任务出谋划策。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00篇。

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第7页·共12页高一年级·语文第8页·共12页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19.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③①②⑤④B.③④①②⑤C.③④②①⑤D.②③①⑤④

20.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场景,在语言表述上都存在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3分)

(1)某节目现场:

主持人朱军得知嘉宾的妹妹刚去世,语气沉痛地说:

“我代表观众朋友对舍妹的过世表示哀悼,但木已成舟,还请节哀顺变。

(2)重庆一中06级毕业生看望几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紧握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

“老师,久仰了。

高中时的事情都还历历在目,我特别想念您,您身体还好吧?

(3)某知名作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曾老师,您的书已经收到,感谢您的惠赠,拜读后受益匪浅,很多地方使我感慨颇多,您堪称散文的大家。

作品我定当惠存。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内容连贯。

(6分)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2.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许多人,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3.不抄袭,不套作。

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上饶市二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2.A(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

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D(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4.D(“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5.C(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信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赵襄子的情况)

6.A(豫让自杀而死,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7.

(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

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

“唉!

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

“要为智伯报仇!

”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

“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

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

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

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

“你不就是豫让吗?

”答道:

“我是豫让。

”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

”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

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

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

”豫让说:

“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

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

“此人必是豫让。

”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

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

“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

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

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

“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

‘唉,豫子啊豫子!

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

”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豫让说: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

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

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

”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

“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

”说罢便横剑自刎。

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8.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

(2分)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

(2分)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

(2分)

【解析】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