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727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docx

中国古代文字B1作业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册 答案1-4  刘贵岐

(2009-06-1306:

09:

24)

转载▼

标签:

杂谈

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答案

作业1[先秦文学]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小雅国风2、西周春秋3、风 雅 颂 4、鲁人申培齐人辕固 毛诗5、比兴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两部著作应当是,《孟子》与《庄子》。

9、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有文采的两部著作应当是《左传》和《战国策》。

10、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11、庄子孟子  12《九歌》《九章》13、屈原  宋玉 14、屈原  宋玉  15、庄子 屈原

二、默写和填句题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P72<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三、简答题

1、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又说:

”孟春之月,群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较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形式统一,用韵规律和韵部系统基本一致,显然经过有意识的采集和整理.

2、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汉书.艺术节文志>说: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尽管记言\记事的区分未必如此严格,但有各种史官记载国家大事和君子的言行,则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这便是历史散文,如<尚书>、<春秋>、<国语》等.

  先秦诸子散文:

在诸子百家出现的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已婚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为争取士的支持,寻找安帮定国的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处士横议、百家争鸣.这些记载不同学派的言论的散文便是诸子散文.

3、楚辞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南方民歌的影响,这些民歌大多都是楚声楚调,它们简单、风雅,优美异常,音调和谐婉转,风格缠绵悱恻,抒情的意味极浓,在意境和形式上与<九歌》类似.

  其次,是楚国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必用歌舞娱神,在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宗教性的音乐与诗歌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巫音、巫歌和它们之中的神话传说、宗教气氛,在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中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第三,.楚国特殊的山川风物和人文传统,为楚辞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

四、试从思想上艺术上分析《诗经关雎》

1、《关雎》是一首出自民间闾巷,口耳传唱的情歌。

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全诗共分三章,首章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中间一章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末章描写小伙子结想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

“兴也。

”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

“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曾说: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

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

“弃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

(《公孙丑下》)

  “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曾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正如苏辙所说:

“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

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3、屈原是怎样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

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

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

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

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作业2:

一、填空题

   1、散文 乐府           2、《过秦论》《治安策》 3、《守边劝农赋》《论贵粟疏》

4、吊屈原赋;鵩鸟赋   5、枚乘   《七发》        6、司马迁;司马相如

7、子虚赋;上林赋                   8司马迁 班固    9、班固;《汉书》

10、《归田赋》;《刺世疾邪赋》              11、《二京赋》《归田赋》12、郭茂倩;乐府诗集

13、《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4、古诗十九首;文选  15、《史记》《汉书》

二、默写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简答题

1、汉代最盛行的文学样式是辞赋,为什么教材认为,两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

答:

两汉文学的散文继先秦与战国时代,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它和唐宋诗歌、元代戏剧、明清小说分别雄踞于各个时期的文坛。

虽然辞赋当时风靡一时,但辞赋“为艺术而艺术”,重于形式。

而散文却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政论、史传成“一家之言”,《史记》、《汉书》自成体例,政论文单独成篇,又是先例。

两汉的散文的影响,后代不及。

2、就汉代文学而言,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

答:

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是音乐;府,是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能是收集和编制歌词,配制乐谱。

后来把它收集、编制的歌词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词”,简称“乐府”,这样它又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3、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答:

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感情,概括说有下列两类:

一是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

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等。

二是写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如《青春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等。

这组诗虽说曲折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但其中有不少消极颓废思想,须加以识别和批判。

四、分析论述题

1、鲁迅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答:

“无韵”是指《史记》是散文体;“离骚”是指史记所写的内容象屈原那样抒发郁结,关注民生和国家;是指《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有的文章就像一首抒情诗。

有的在一篇之中,抒情段落则是很多。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整部《史记》是用散体文字写成的诗歌。

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代民歌《上山采蘼芜》。

(复习指导P55)

答:

《上山采蘼芜》是一首弃妇诗。

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诗中未作说明,从诗中所反映的她对“故夫”的殷殷相诉和“故夫”的深切念旧,以及对“新人不如旧”的沉痛追悔看,女主人公是被外力所迫而遭遗弃,或为翁姑,或为社会所迫。

总之,这首诗所写是一个人为造成的夫妻离异的悲剧。

诗的内容很单纯,它以女主人公的口气写出:

被遗弃的女主人公在一次“上山采蘼芜”后下山归途中,偶然邂逅“故夫”,于是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

”接着“故夫”从颜色、劳作两个方面把“新人”和“故人”作了比较,结论是“新人不如故”。

艺术上的独到之处,首先是作者极善选材。

整首诗只有十六句,但可以说是写了两个不幸的婚姻悲剧。

其一是男女主人公幸福婚姻的破坏,其二是男主人公与“新人”的不幸结合。

二者都包含着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可以敷衍成像《孔雀东南飞》那样的长篇巨制,而本诗仅选择夫妻离异邂逅相逢的一个场面,把丰厚的内容蕴含在极简单的事件中,可谓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其次,在构思上有新颖独到之处。

它不是通过弃妇的控诉和指责(如《诗经》的《氓》、《谷风》和汉乐府《白头吟》那样)来表现女主人公的不幸,而是通过“故夫”的恋旧反衬女主人公的无辜。

全诗女主人公只讲了三句话,而且从句面上看,并无直接责备的意思,可以说是极“温柔敦厚”之至。

而“故夫”的话却极力铺张“新人不如旧”的恋旧之情,女主人公的不幸和无辜,情景自见,她的温柔、勤劳、美丽、刚强都在反衬中得到表现。

构思新颖独到,不落案白。

另外,完全口语化直白的语言加强了表现力,男女主人公的声情、容色如绘如塑,栩栩如生。

作业3答案

一、填空

  1、汉献帝隋文帝2、诗经 乐府  3、建安风骨 建安风力  4、蔡琰《悲愤诗》

    5、阮籍和稽康6、潘岳和陆机   7、左思  《咏史》  8、刘琨  郭璞   

 9、陶渊明谢灵运

10、西晋灭亡和东晋草创之际,出现了一位坚持抵抗少数民族入侵的爱国诗人       ,他的最有名的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是《            》。

11、玄言山水12、谢眺       沈约    13、乐府诗集   乐府    14、搜神记世说新语

15、《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二、默写和填句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四、简答题

1、两汉以来,辞赋独盛,文人诗沉寂,建安诗人打破了这种局面,在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第一次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潮.他们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的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键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2、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其一,反映战争的。

  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

如《企喻歌》,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

北歌中的《木兰诗》,也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中的产物。

  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个特殊现象,是和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

人民被迫离开本土,因而北朝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

《陇头歌》三首写得了为悲壮动人。

有些诗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如《雀劳利歌》还接触到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

  其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

   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

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

  其四,反映爱情生活的。

  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

心直口快,有啥说啥,毫不遮掩。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此诗描绘了辽阔苍茫的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

3、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

(1)庾信妙善文词,尤工诗赋.

(2)庾信不但诗写好,辞赋也不亚于其诗歌.,他的<枯树赋>\<竹杖赋><哀江南赋>等均为传世之作.

(3)庾信还是一位骈文大家,其骈文最为人称道的是<哀江南赋>

四、分析论述题

1、曹植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

《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一位精于骑射、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儿。

表彰了他慷慨报国的精神。

这游侠儿的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曹植后期的诗歌更多的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杂诗》其五集中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激愤不平。

“愿欲以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诗中既有慷慨激昂之情在回荡。

又有无可奈何的闲愁无法排遣。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一篇重要诗作,诗中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彪含冤而死表示了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的忧生悲叹。

曹植前后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其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的。

前期曹植大部分时间是在邺下的安定环境中度过的,他聪颖、博学,极富文学才华,深得曹操的宠爱。

后期,他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故而在诗歌创作中有不同的反映。

2、试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描写田园风光恬美静穆,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所歌咏的是其个人的悠闲恬适的生活,抒发的是其悠然自得的心情。

   

(2)写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下层人民的真实情感。

   作为一个士大夫,陶渊明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人民包括农民和一些隐居的知识分子、小官吏等,都建立了友谊。

因此,他的这些田园诗是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的。

   (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

   这类诗数量不多,但是也表现了陶渊明归田以后所见到的在战乱和灾害之中的农村凋敝、凄凉的景象和他自己十分难堪的遭遇,以及在贫困中决不退让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气节骨气。

   (4)构建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这主要是体现在他的《桃花源诗》中。

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反对剥削压迫,追求理想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这里重点阐述一下陶渊明诗的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而有意境

    陶渊明写田园诗,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写到诗中来,这种带有他浓厚感情色彩的景物,就最能够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陶诗中往往写的是最平淡的事物,却能显示出不平常的诗意,不平常的意境。

   二、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这主要是说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陶在陶诗里,一切如实说来,都是极普通的田家语,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三、平淡与豪放

   这是指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由于诗歌的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

他的田园诗显现出来的是萧散(闲散)冲淡,而一些咏史等诗却是豪放有力。

作业4答案(唐代文学)

一,填空题

1、两千八百  五万两千2、王勃  骆宾王   3、兴寄 盛唐4、山水田园 边塞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孟浩然  王维   7、岑参    高适  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9、思想艺术   10、元稹白居易11、《长恨歌》《琵琶行》12、韩愈柳宗元

13、白居易的《长恨歌》14、李商隐  杜牧  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默写和填句题

1,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2,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三,简答题

1,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更好.理由如下:

第一,"黄河远上"意境远比"黄沙直上"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翰翰,给人的印象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壮美."黄沙直上"不过写了边塞的荒凉而已.

第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与下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构成浑然的气象,黄河横贯大地,远远的一端上接白云,"孤城","高山"屹立于眼前,一远一近,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黄沙直上"与"孤城""高山"都是高耸而上,显得单调.

2,所谓"新乐府",即专指用新题写时事的拟乐府诗歌,其首创者是杜甫.所谓"新乐府运动",是专指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甫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

3、什么是古文?

什么是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

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4、试解释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

这首诗可以单作为爱情诗来看。

首联化用曹丕《燕歌行》中的诗句“别日何易会日难”,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难的意思是困难,第二个难的意思是痛苦、难受,意思是,相见很困难,分别时很难受显得回环往复,深情曲折。

五,分析论述题

1,赏析《月夜》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

这年5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明明是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