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637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docx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

加强环境教育创建幸福家园

一、当今世界和我国环境现状

(一)、世界环境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

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从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向全球性环境问题发展。

根据近十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文件,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是: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

  

 

日本水俣病病人(甲基汞污染导致)

 

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

水俣病资料

1953年,在日本水俣湾的一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目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而死。

到1956年,又有96人同样得了怪病。

其中1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的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事件加以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根源。

原来,这是由于建在水俣湾附近的一家氮肥厂,排放了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

鱼类,贝类,的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吃了这些鱼,贝类,就会生病死亡。

甲基汞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不易降解,排泄很慢。

它特别容易在脑中积累,侵害成年人的大脑皮层,也侵害小脑。

对胎儿的侵害,几乎遍及全脑。

水俣病以它严重的后遗症震惊全世界,迄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次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

 

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沙漠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物种的灭绝和锐减,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二)、我国的环境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公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加之经济利益驱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同时产生了诸如长江洪水泛滥、黄河断流、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七大江河中已有4条被严重污染,湖泊中有2/3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辽河、海河有的河段成了污水沟,昔日清澈的滇池如今从空中远望好像变成了铺了绿的"地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位居世界第60多位;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太湖污染

 

赤潮

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本应共同承担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合理使整个人类愈来愈好地生存与发展,并日益完善与完美。

人类完全应该通过建设使人类文化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这种和谐境界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便是生态不失衡、环境无污染、自然资源可永续利用,人类与生物圈内多样生物协同进化;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便是互爱互助、共谋发展、共谋幸福,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彼此的争端;表现在人类自身,便是精神需求与物资需求协调发展,精神境界与物资享受水平相应提高。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多少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一直未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一直膨胀自己,又一味糟蹋自然,以至带来了自然的无情报复,从而产生了人类与自然失衡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一直未能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人与人失衡的信任危机;由于人类一直未能协调好自身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一味追求物质,从而产生了人类自身的精神危机。

所以,处理好人类自身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非常重要。

我国的环保总局升为环保部的事实,就说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什么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

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环境教育定义

"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

它也是关于人类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四、环境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法理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

认真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这不仅是对环保部门,也是对教育部门提出了要加强环境教育的要求。

 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从那时起,环境教育工作有了更大发展。

(二)、认识论依据

从马克思的认识论角度而言,人类不仅同自然环境打交道,还有更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自然环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与能量的来源;另一方面,它又承受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

当人类活动仅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在质和量上仅触动极少的自然环境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破坏,小于其供给能力和再生能力,这时,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当人类自身无限繁衍,或其生产活动极大地利用自然力,生产出大批产品,同时也将大批的废弃物抛向自然,由此大大超过自然环境的容量和自然资源的阈限时,就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因此,单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社会和经济发展,就难免片面了。

因为,生产力水平虽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尺,环境发展水平同样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

从认识论上弄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就应在用科技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将其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

(三)、政治经济学依据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而言,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周期的缩短,科学技术的确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既能极大的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造成诸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核辐射、电磁污染等灾难。

因此,我们应自觉地重视环境问题,使环境、经济、染等灾难。

因此,我们应自觉地重视环境问题,使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

(四)、社会学依据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口与经济同时高速增长的直接代价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是工业化的副产品。

可以说,环境和"环境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五)、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证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智能,多在20岁以前形成。

而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等特点。

如果他们在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树立起环境意识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成年之后就会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对各种计划、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研究,从中选取最佳方案。

五、环境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对人们在人生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环境教育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中学生们的道德选择范围之中,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和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人类必须对自然承担道德义务,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

以“学会关心”为起点,环境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春江水暖

(二)、有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给大自然带来了破坏。

环境教育一方面要让中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认识到大自然不能无限制地开发。

我国的资源并不丰富,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最后环境与资源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当中学生们一旦用科学精神观思考环境问题时,其人文精神必然会潜生暗长。

所以,环境教育渗透科学和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培养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同时环境教育又能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熏陶被激励,被同化,从而被塑造。

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一是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环境问题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最易引起中学生的共鸣。

三是环境教育与终身教育与终身教育密不可分。

解决环境问题,是任何人在其一生中不能回避的课题。

六、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

(一)、实行节纸、节电、节水、垃圾减量及回收利用,推行绿色消费等有益于环境的行动和学校管理制度。

(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妥善处理污染物。

(三)、保障师生的安全、卫生和健康要求。

(四)、绿化美化校园等。

七、学生落实环境行动的做法

(一)、做好节电、节水、垃圾减量及分类回收利用。

(二)、制作环保作品,进行环保宣传。

(三)、爱护公物、参与校园绿化美化。

(四)、参加环境调查和环境探究活动等。

蓝天碧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