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51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新高考历史选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云: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篇诗歌最有可能出自“国风”B.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C.主旨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

2.《汉书·艺文志》评论先秦某一学术思想流派: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该流派的代表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3.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机构示意图(局部),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唐后期B.宋前期C.元后期D.清前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

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5.《点石斋画报》(1884年创刊,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

其中有一期题为《飞舟穷北》的画(如图),根据美国的一篇报道,配文曰:

“美国……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

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详实地报道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B.此刊应与《民报》同时在市面流通

C.传播新知是这一类刊物的首要特征D.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向往

6.陈独秀在1916年第一期《青年杂志》发表了题为《一九一六》的新年献词,文曰: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

法兰西之革命,法兰西国民之恶王政与教权也;美利坚之独立,十三州人民之恶苛税也;日本之维新,日本国民之恶德川专政也。

是乃法、美、日本国民之运动,非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所成就。

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年作者还发表了《文学革命论》B.中国参加一战鼓舞了作者的信心

C.作者己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D.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

7.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如图)。

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

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4月4日)。

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8.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段时期,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约20万元。

这一时期是

A.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B.1895-1913年

C.1912-1919年D.1937-1949年

9.1956年4月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文中所涉及到的十大关系包括

①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②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④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这是周恩来自30年以前的学生时代之后第一次回到西欧,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

他在这次会议中率先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建议

C.“求同存异”方针D.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主张

11.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

“‘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他所说的“九条”是

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③①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13.亚里士多德说: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公民应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B.城邦要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C.公民应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公民珍视个人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4.为研究罗马法而搜集的史料中,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A.西塞罗《论义务》B.科瓦略夫《古罗马史》

C.《法学大辞典·罗马法分科》D.周枏《<十二表法>中“私犯”规定的研究》

15.1560至1580年间,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产量平均每年是30000匹,但在1590至1600年间却下降到13000匹,而到1650年只有6000匹。

同样,威尼斯的毛织品产量大约在1600年时是20000-30000匹,但到1700年却下降到2000匹。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1494年法国的入侵B.欧洲航路中心的转移

C.海外殖民地的缺乏D.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

16.“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是由15世纪的知识分子创造,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时代代表了继“黑暗时代”即他们所称的中世纪之后古典文化的再生。

这一解释直到19世纪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己经不再认为这是中世纪的漆黑一团和文艺复兴的炫目明亮相对立的一个时期。

事实上,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

A.“文艺复兴”乃创造出来,实际并不存在B.历史术语是为研究而创造,都具有片面性

C.延续与变迁是历史的两面,研究不可偏废D.看清历史面貌需时间积累,后世认识更准

17.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18.恩格斯说:

“在他做皇帝这件事情上我并不准备贵备他。

在资产阶级己在法国确立了统治而人民又漠不关心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别的出路,因为资产阶级从不关心公共利益,只要他们私人的事情进行得顺利就行,而人民又看不到革命对自己有根本的好处,他们只具有战争的热情。

”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时势造英雄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英雄造时势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1844年,马克思以非常兴奋的心情接待了从曼彻斯特来的恩格斯,从此开始了他们毕生的友谊。

他们合作的第一个作品是

A.《共产党宣言》B.《神圣家族》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

20.右图是加拿大政府为纪念某重大事件15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欧洲和北美之间的通讯时间由数周缩短至分秒之间。

这一事件应是

A.蒸汽轮船首次横渡大西洋B.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C.人类首次不间断飞越大西洋D.跨越大西洋无线电通讯成功

21.从1935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对此,罗斯福总统可以

A.等待时机以任命新的大法官B.否决最高法院的相关裁决

C.要求国会再次通过这些法案D.解除最高法院大法官职务

22.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右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B.1914年C.1918年D.1941年

23.“孤立主义”政策曾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对其表述不准确的是

A.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被视为先导B.是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之一

C.1935年出台的中立法案是其表现D.《租借注》通过表明其被正式放弃

24.按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英、德、日、美B.德、英、日、美

C.日、英、德、美D.英、日、德、美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18分)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

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呕之中……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

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薄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材料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江春所创的“春台班”的出现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在“春台班”出现以前,世人雅重昆曲,扬州的士大夫也不例外。

虽然他们“极嫌昆曲之冷”,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

但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

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

——陈琪《徽州古戏台》

(1)指出材料一所引著作的作者。

以宏村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

(4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徽州古文书得以大量留存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为什么徽州古文书以土地、商业、宗族领域为主?

(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6分)

26.(14分)由于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有代表性的历史解释被称为“史学范式”。

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冲击-回应”理论和“危崖转石”理论就是有代表性的两种“范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他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看成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回应”过程。

“冲击-回应”模式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

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发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则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仇华飞《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

(注:

费正清,已故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问题。

材料二严复早在1896年2月与梁启超讨论变法问题时便已点破,即所谓“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

可见,基本体制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余英时《戊戌政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注:

余英时,华人历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三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

①鸦片战争后一度盛行“西学中源说”,持该说法的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时流传到西方发展过来的。

当时这一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以中国文化对抗西方文化B.激发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

C.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D.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②根据材料二,当时严复与梁启超讨论的话题不可能是

A.《革命军》的内容B.反割台斗争的情况

C.社会进化论的利弊D.孙中山的海外活动

③中国近代变革之所以存在“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的现象,合理的解释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主导了近代经济②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③中国文化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④学习西方的逐渐深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请选择用“冲击-回应”理论或“危崖转石”理论解释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

(要求逻辑通顺,史论结合,8分。

27.(20分)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

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

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

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所主要体现的经济思想。

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运用这种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

概述二战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

(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