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46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至八教案设计汇编(word表格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

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

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出示:

【课件1】(板书课题: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

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

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

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

【课件2】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

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

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

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教师总结:

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

【课件3】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5.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2)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交流讨论:

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

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

(板书:

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

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作者。

(板书:

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

《春日》)解诗题。

(“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

【课件4】“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

好日子。

 寻芳:

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

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

水边。

  全句的意思: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

【课件5】“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

风光景物。

 一时:

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

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

【课件6】“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

随意。

 识得:

认识到。

  东风面:

春天的面貌。

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

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

【课件7】“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

都是。

  全句的意思: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

(“万紫千红总是春。

”)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

(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出示:

【课件8】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练习背诵。

自由背,同桌背。

 

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入手,来思考根据任务选材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出新的认识。

 

学生阅读三段文字后先自己感悟,看三段文字都描写了什么,然后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人入迷时的情景的,更要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入迷程度,使学生在今后写作时学习细节描写,积累人物入迷的相关句段。

 

师生共同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同学明确:

说明理由、表达观点时,理由要充分合理,条理清晰,不含糊其次,不语无伦次。

 

按照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诗句——练习背诵这样的步骤安排对古诗的学习,符合古诗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累。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

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朱熹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共有三项内容。

“交流平台”的教学,是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读书习惯: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课文《故宫博物院》和《竹节人》的阅读任务,然后分别讲了根据阅读任务选用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认识提高了。

“词句段运用”有两段内容,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自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相互评价”的顺序,学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很容易听懂老师的指导,认识上有了提高,练习卓有成效。

“日积月累”栏目要求学生积累朱熹的《春日》,我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

自读预习——理解诗句——欣赏诗句——练习背诵。

学生在充分理解、学会欣赏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背下来了,可谓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日积月累”的教学时间仓促了一些,因为前面部分的教学占用时间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到时间分配的问题。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

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

难点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回忆课文,说形象

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出示:

【课件2】

《桥》:

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

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

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出示:

【课件3】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

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

(板书:

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

(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4.明确:

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

(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

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

【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

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讨论: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

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

鬓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出示:

【课件5】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说话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

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回乡偶书》。

 

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形象。

第二次再读,形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体会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

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在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表演诗中的情景,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板书

设计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

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

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

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

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五、六教案设计两份合集(word表格版)

课题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写文章”的好处和具体做法。

2.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

重点

懂得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

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交流平台

一、出示:

【课件1】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

1.谁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

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

2、探究讨论

1.出示问题:

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2.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点拨:

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4.学生结合《夏天里的成长》来理解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材料的好处。

出示:

【课件2】

(1)《夏天里的成长》中心意思是什么?

(2)课文选择了哪些事例?

(3)你认为这些事例对表达中心有什么好处?

3、指导讲解

1.学生思考:

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怎样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教师指导:

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结合《盼》这篇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是重点,作者是怎样把重点写详细写具体的?

初试身手一、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本上的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

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3.出示正确答案。

二、完成练习

1.学生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想选择的事例或选择的方面。

出示:

【课件3】

好斗的公鸡都是淘气惹的祸闲不住的奶奶

忙碌的早晨欢声笑语满校园那些温暖的时光

(1)观察题目,确定中心:

想一想,要围绕什么中心来选择材料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想一想,什么样的事例最能表达中心

(3)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4)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三、布置练笔

以“幽默的语文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出示古人关于写文章要确立中心的名言,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随着学习的节奏,由浅入深地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学习这种写法。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确定中心,再想选择合适的事例来写,看似简单的一个流程,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正确方法。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好处;二是学会把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我先让学生探究讨论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来写的好处,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初试身手”栏目,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各小组汇报。

教师记录下不同的意见,然后师生评价,教师指点。

后面是学生实际练习,巩固学生当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到选材的方法,并真正学会写文章时选择材料。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word表格版)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读懂古诗句的意思。

2.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3.学会乘公交车,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4.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具体所指。

教学

重点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句。

教学

难点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板书课题)【课件1:

课题】

交流平台

一、交流学习方法

1.出示古诗《浪淘沙》

【课件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对照古诗,想一想自己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古诗,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具体总结如下,出示:

【课件3】

v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v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v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适时板书:

注释想象常识)

二、完成阅读练习

1.出示古诗

【课件4】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

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

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

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

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合作交流:

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

1、分析提炼观点

1.出示:

【课件5】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交流: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4.汇报,评价,指导:

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适时板书:

抓住关键句把握观点)

2、选择乘车方案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教师检查指导:

(1)时间:

早上九点以前路线:

温泉镇——宋家洼

(2)乘车方案:

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

1、根据拼音自读

1.出示:

【课件6】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谷:

稻、麦、黍、菽、稷

五音:

宫、商、角、徵、羽

五彩:

黄、青、赤、白、黑

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不懂的字。

二、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1.五行是中医理论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运用于医学,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3.五音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五音”:

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4.“五彩”是黄、青、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

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出示古诗,让学生对照古诗来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便于回忆。

 

出示课外古诗,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读懂古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又可以与同学取长补短,学到新的方法。

 

教师指导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一学习方法。

 

板书

设计

注释想象常识

抓住关键句把握观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

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

“交流平台”栏目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从自己平常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然后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最后理解一首课外古诗,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

“词句段运用”栏目有两项内容,一是从一段话中提炼观点,二是学习选择合适的乘车路线。

教学此栏目,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然后教师指导。

课堂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方法。

2019年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八教案设计两份合集(word表格版)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