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392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 说明的顺序.docx

中考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说明文阅读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在考试时常以两种方式来出现,一是直接问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二是问某几段能否调换顺序。

那么今天,我们就针对说明的顺序这个知识点以及主要题型做一下简单讲解。

一、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例: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

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型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

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

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该选段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发展与历史变迁,以时间为线索,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进行说明。

例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常用于建筑物的结构。

例:

大殿(太和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分析:

该选段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自下而上来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先介绍“朱漆方台”的上面,背后和两旁;然后仰望殿顶,介绍中央藻井和梁枋。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例如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不管是实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理,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例1: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分析:

该选段先介绍了“死海不死”的现象,接着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属于逻辑顺序中的“由现象到本质”。

例2: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

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析:

从关键词“首先、其次、再其次”中,我们可以判断选段的说明顺序为由主要到次要。

★采用各种顺序说明的好处:

时间顺序:

可以使读者清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

使读者一目了然、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

逻辑顺序:

符合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样写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

更具体的作用要结合具体文章来分析解答。

二、常见考查方式

A、文章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B、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C、某段至某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三、一般答题步骤

(1)审题,抓住语言标志。

抓住表时间(年代、季节、早中晚)、空间(方位词)、逻辑顺序的短语。

逻辑顺序尤其要注意关联词语、过渡句、小结句和问句。

比如:

“由于……所以……”表示从原因到结果;“首先……其次……再次……”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总之……”一般就是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等。

(2)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志词,可以归纳段意、层意。

有些说明文,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过渡转折性标志,要想厘清它的说明思路,就需要把握段落中心,厘清段落层次,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依此确定说明顺序。

(3)明确说明顺序。

注意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文段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4)常用答题格式

A、B类:

答:

采用了XX说明顺序。

结合文章内容按照说明顺序详细分析。

常用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

在答题时尽可答得具体些,结合文章内容详细解说。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的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等。

C类:

答:

不能调换顺序。

因为某段(从某段至某段)采用了XX的说明顺序。

结合文章内容按照说明顺序详细分析。

如果调换,扰乱了行文思路,不符合说明文严谨、科学的特点。

四、典例精析

(2015年烟台中考)

时间也是“变色龙”

  ①我们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看得见飞鸟走兽,听得见琴瑟齐鸣,闻得见馥郁芳香,可是我们是如何感知时间的呢?

心理学认为所谓的“时间感知”是指人对时间的知觉,它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外界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

为何会感觉时间越过越快

  ②人在年少时,往往会感觉日子过得很慢。

孩子们急切地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有时还会盯着墙上的钟,数着时间过。

然而,人上了年纪之后又总会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年纪越大,真的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吗?

  ③心理学家瓦拉赫和格林研究了一群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比喻描述时间的情况。

结果显示,年轻人倾向于用静态比喻来描述时间,比如“时间就像平和、静止的海洋”;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用“时间是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这类动态比喻来形容时间。

  ④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给出的一种解释是,当我们年轻时,面带朝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经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事物——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失恋、第一次成为父亲母亲……自然而然,我们会对这些新鲜事物投以更多的注意力。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新奇的体验渐渐变得黯淡无光,我们不会再投以那么多的注意力,于是便会感觉时间一晃而过,觉得时间的流逝变快了。

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人老了以后会觉得时光流逝变快的原因。

为何时间会在恐惧时放慢脚步

  ⑤我们都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演员以慢动作逃离爆炸现场,慢镜头的表现形式让画面显得更加惊险刺激。

其实,在大银幕外,我们同样能体验到类似的“慢动作时间”。

比如,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感觉时间的脚步慢了下来。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有蜘蛛恐惧症的人盯着他们十分惧怕的事物——蜘蛛看45秒,然后让他们估计时间过了多久,结果他们都高估了实耗的时间。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高空跳伞的新手身上,这些新手总会认为,从同样的高度跳下,自己比同伴所花的时间要漫长得多。

  ⑦这是因为身处险境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让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了比平时多得多的细节,所以,会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以慢动作运动,觉得时间也放慢了脚步。

为何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

  ⑧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美好的时光总是格外短暂。

比如,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时,会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而那些无聊的事物则会拖曳着时间……1小时无聊的历史讲座似乎比它讲的整个历史时期还要冗长。

⑨经研究发现,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比如,在买东西等待付款时,人尤其会感到有资格获得更好的服务。

所以,在碰到慢吞吞的收银员时,10分钟的等待就像1小时那样难熬。

相反,如果是一个粉丝获得了与偶像见面的机会,那么他或她会觉得在候客室中的等待是一种运气,10分钟的等待时间并不会让人不耐烦。

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美好的时光格外短暂,而枯燥无聊的时光却格外漫长。

【试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对时间的感知,从全文看,这三方面内容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

(2)确定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

不能调换。

因为这三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排列的,同时也照应了“人对时间的知觉,它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外界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的这句话。

如果调换,扰乱了行文思路,不符合说明文严谨、科学的特点。

【学以致用】

1.(2015·东营中考)

阅读《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

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试题】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2016·丹东中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①-⑤题。

智能家居安防

①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无线电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前瞻性的新产品,

②通常,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③第一是门禁系统。

可靠安全的防盗门至关重要,它是家庭防护的第一道防线。

门禁系统为主人提供坚固防范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出入的方便。

主人可以授权自己、家人、访客,通过密码、指纹、语音口令等智能识别方式方便地进出家门。

④第二是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由防盗报警系统、防火灾报警系统和防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等组成,它可以作为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式让家庭能够避免外界侵入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

报警系统通过安装在室内外的各种传感器,将探测发出的信号最快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如烟雾火警探测器和可燃气泄漏探测器,它们在烟雾或可燃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迅速发出警报以便用户知晓。

⑤第三是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用于本地和远程了解特定区域情况,保留录像备查,起着威慑、监督、取证和管理作用的网络系统。

监控系统具有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分布在室内的监视器、触摸屏等设备,可以监控住宅周边、门口、各个房间、室内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

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家里的变化。

系统还会自动将实时监控的影像通过硬盘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如果有盗贼闯入,就可以记录下盗贼的影像作为证据。

⑥此外,考虑到室内环境安全问题,环境监测系统也被划到安防这一块,顾名思义,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的系统,包括甲醛探测仪、PM2.5探测器、二氧化碳探测器等。

该系统的功能是实时对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的探测和对空气质量进行调节。

⑦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各种智能防护设备通过信息通讯系统、网络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工作,组成一个智能化的安防系统。

它为我们享受高品质的智能居家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试题】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

3.(2016·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章,完成①—②题。

扇子的起源和功用

付秀宏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

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

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②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

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

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

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

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

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令人冥思。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

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

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挚爱间涌出性情。

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

“美,此处无墨胜有墨。

”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试题】第①段按顺序,说明了。

【参考答案】

时间顺序,扇子的起源与功用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