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异同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076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诗异同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宋诗异同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宋诗异同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唐宋诗异同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唐宋诗异同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诗异同论.docx

《唐宋诗异同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诗异同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诗异同论.docx

唐宋诗异同论

古代文学复习

一、填空

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 宋濂     。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 《郁离子》   。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 寓言体 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 张羽  。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 高启 、  杨基   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 高启   。

7.“青丘子”是   高启  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 袁凯  以《白燕》诗而得名。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 李东阳    。

10.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 茶陵诗派  。

11.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前七子 ,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梦阳、何景明 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

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后七子 ,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

13.“前七子”以 李梦阳  、 何景明    为首;“后七子”以 李攀龙   、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 茅坤  。

15.归有光的文集是   《震川集》        。

16.明中叶(嘉靖年间)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  唐宋派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倡导唐宋之风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李贽 他是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

在那篇著名的《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说所谓“童心”,即是指“绝假纯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18.是  李贽  。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 袁中道  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 袁宏道 。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 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袁宏道   。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  张岱    。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 张溥 ,其散文的代表作是 《七录斋集》 。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  陈子龙   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 张岱   。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 》,刻于 明嘉靖壬午年 。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祖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祖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祖。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 毛纶、 毛宗岗 。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 列国志传 》。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  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

34.宋江入主梁山后,将聚义厅改为  忠义堂 。

35.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 《北宋志传》或《杨家府演义》   。

36.《西游记》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作者是   吴承恩      。

37.《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    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

38.《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 续西游记 》、《  西游补或后西游记  》等。

39.受《西游记》的影响,最出名的神魔小说还有《   封神演义    》。

40.《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  兰陵笑笑生   ,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书名是由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女性的名字组成。

41.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42.《封神演义》的作者,一般认为是  许仲琳李云翔改编而成     。

43.明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  冯惟敏    ,被称为曲中辛弃疾。

44.今知明代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

45.明末冯梦龙编创的“三言”指: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晚明时期,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民歌专集:

《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46.凌濛初“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 40 篇。

47.《剪灯新话》的作者是 瞿佑 ,它是一部用文言 写成的短篇小说集。

48.明代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是  传奇   。

49.明初朱权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北杂剧曲谱是《  太和正音谱 》。

50.徐渭《四声猿》杂剧包括:

《渔阳弄》、《  翠乡梦  》、《  雌木兰  》、《女状元》。

被后人称为“明第一曲”,其中雌木兰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51.康海杂剧的代表作是《  中山狼  》。

王九思的杂剧代表作是《杜甫游春》。

15.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徐渭的《南词叙录》。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时事戏的先锋)

52.明传奇“四大声腔”指海盐腔、 余姚腔  、昆山腔和   弋阳腔    。

53.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沈璟  。

54.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 汤显祖  。

55.汤显祖、沈璟之争的焦点在于吴江派强调舞台性而临川派强调文学性。

56.梁辰鱼的《  浣纱  》为昆山腔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7.相传为王世贞等所作的《 鸣凤》,是一部反映当代政治事件的时事剧。

58.《娇红记》的作者是  孟称舜   。

59.汤显祖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品是《  紫箫记  》。

60.汤显祖传奇作品“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邯郸记》、《 南柯记 》。

“玉茗堂四梦”。

 61.汤显祖《牡丹亭》的故事线索依据的话本小说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62.被王骥德《曲律》评为明“北曲之冠”的散曲家是  王磐    。

63.明代成就最高的散曲家是 朱有燉,他的散曲集是 《诚斋乐府》  。

64.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吴嘉纪,写了大量反映苏北沿海一带贫民生活的诗。

65.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的岭南著名诗人是 屈大均    。

66.《圆圆曲》的作者是  吴伟业     。

67.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 龚鼎孳   。

68.“南施北宋”指施润章、宋琬;“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

69.“神韵”说的倡导者是 王士禛    。

70.“格调”说的提出者是  沈德潜   。

71.“肌理”说的提出者是 翁方纲    。

72.“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袁枚    。

73.以诗、书、画“三绝”见称的“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是 郑燮   。

74.在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是  龚自珍   。

75.清后期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的诗人是  龚自珍    

76.组诗《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龚自珍   。

77.最早从理论和创作上为“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  黄遵宪   。

78.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诗潮中著名的女诗人是 秋瑾 。

79.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是“ 南社   ”。

80.南社中一位身着袈裟的诗人是  苏曼殊   。

81.“同光体”指晚清 同治  、  光绪  年间的一个诗派。

82.晚清“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王闿运   。

83.“阳羨词派”倾向于学习宋 辛弃疾    、  蒋捷  ,“浙西词派”倾向于学习宋 姜夔张炎  。

84.“阳羨词派”的领袖是 陈维崧 ,“浙西词派”的领袖是 朱彝尊   。

85.曹贞吉、  顾贞观  和纳兰性德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

86.清雍正、乾隆时期浙西诗派的主盟是 厉鹗   。

87.既是常州词派领袖,又是阳湖文派盟主的文学家是  张惠言    。

88.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  魏禧  和汪琬。

89.桐城派文家中,提出“义法”说的是   方苞   。

90.桐城派文家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的是 姚鼐   。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其“三祖”是:

方苞,刘大魁、姚鼐。

汪中是整个清代骈文作家里成就最高的,其代表作是《哀盐船文》

91.《聊斋志异》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抄本是 铸雪斋本  92.《聊斋志异》最早的刻本是  青柯亭本    。

《聊斋志异》就文体来说,其中就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

清代学者纪昀纪昀(纪晓岚)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聊斋志异》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创作手法)

93.张友鹤辑《聊斋志异》是一个 三会(会校会注会评)本,共有 490多篇。

94.《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  纪晓岚  。

95.我国古代小说名著中,唯一著作权不存争议的是《  儒林外史    》,作者是  吴敬梓。

《文木山房集》作者是吴敬梓吴敬梓,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文木老人。

96.《儒林外史》今存最早的版本是 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慽而能谐,婉而多讽”,结构特点是“全“而能谐,而多讽”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97.《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  高鹗  。

98.《红楼梦》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

一是 脂批本  系统,一是  程刻本  系统。

99.《三侠五义》是天津说唱艺人  石玉昆   的说唱原本 《龙图公案》 的记录本。

100.《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 文康  ,《品花宝鉴》的作者是  陈森  。

101.晚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与曾朴的《孽海花》被鲁迅先生称为四大“遣责小说”。

《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李汝珍,为一部凭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喻现实之作。

102.苏州派剧作家的代表人物是 李玉  。

李玉早年的成名剧作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人永占”孔尚任的《桃花扇》“南洪北孔”

103.“一人永占”指《 一捧雪 》、《人兽关》、《 永团圆 》、《占花魁》。

“一笠庵主人”是李玉     的书斋名。

104.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参与政治斗争的剧作是《  清忠谱   》。

105.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系统化的著名理论家是  李渔   。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其短篇小说是《无声戏》、《十二楼》。

106.清初传奇《十五贯》的作者是朱素臣 ,《秣陵春》的作者是吴伟业  。

107.被康熙帝称为“老名士”的剧作家是尤侗 ,他的传奇剧是《钧天乐》。

108.李渔的戏曲集是《 笠翁十种曲 》,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记》中。

109.清中叶《吟风阁杂剧》共有单折杂剧 32 种,作者是无锡人杨潮观 。

清中叶成就较大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最有名。

《吟风阁杂剧》为代表。

110.康熙剧坛被誉为“南洪北孔”的两个剧作家分别是    和  洪昇   、   孔尚任  。

111.《古柏堂曲》十七种的作者是 唐英   。

112.《藏园九种曲》的作者是  蒋士铨  。

1、唐诗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

“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性在其中。

”钱钟书引用此句概括严沧浪的“断代言诗”说,诗歌划分的依据主要不在朝代,而在风格,正如世上有两类性格之人,诗也分为两种风格。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1.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宋诗重理趣,以气骨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2.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与宋诗比,略有不同。

像王维的《酬张少府》: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万事同一机)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3.写景诗唐宋诗在章法上亦有不同。

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4.宋诗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二、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既是按照诗歌风格划分的概念,则无谓高低,正如蒋心余所说的“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陈与义《雨》

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青。

雾泽含元气,风花过洞庭。

地偏寒浩荡,春半客伶俜。

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

从意象上来看,杜诗的《春夜喜雨》如芍药海棠,侬华繁采;陈与义的《雨》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春》中的物象有温柔的雨丝、轻柔的夜风、幽暗的荒野小路、如墨般的云朵、明明灭灭、闪闪烁烁的渔火以及那因饱涨雨露而低下沉甸甸脑袋的花朵。

这些物象色泽分明,形态饱满,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

而《雨》中的物象是绵绵细雨、青青西园、蒙蒙雾气和片片飞花,色彩感不强,比较淡雅,给人一种迷迷蒙蒙的感觉。

如果拿画作比,前者好似一副水彩画,而后者则有如一副淡淡的水墨画。

从意上来看,《春》中的雨丝、夜风云朵都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年轻人热情的感性上的同情与共鸣,因为杜甫所处的唐朝士风是外露奔放的,这来源于唐朝这个开放鼎盛的时代。

而陈与义的《雨》中的细雨、西园、飞花显得萧索,冷落流露出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无限伤痛之情,情感是内敛隐晦的,渗透着中年人成熟的理性启发,这与宋代这个动荡困苦的时代密不可分。

从意境上来看,《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温润的雨夜,宁谧而又温馨,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得情深意深,让我们从绵绵春雨中蕴涵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让我们从目前的雨景中仿佛看到诗人怡然自乐的形象。

而《雨》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萧瑟的雨季,萧萧的冷雨中落花纷飞,处处寒气袭人,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绪,让我们从中仿

佛看到诗人苦闷伤痛的形象。

同时拟人手法与对偶句的运用使得《春》韵味无穷。

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组成的美感效果。

就语言来讲,《春》的语言丰富多姿,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语言凭添了不少亮色,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无生命的春雨看作是一个“知时节”的精灵,赋予了春雨以生命;对偶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使得诗歌不仅朗朗上口,且言简意赅,寥寥数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雨夜图,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而显得韵味无穷;而《雨》语言平淡自然、朴实平易,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雕琢,但却带有议论。

“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这句诗叙议结合,体现了宋诗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在韵味上略逊于《春》

综观上述两首诗可以看出,形成唐宋诗诗风差异的原因:

一是受时代客观因素的影响(士风),二是受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是外露奔放的,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在安史之乱后,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从中引起士风就渐趋深沉收敛,但这种变化只属于对盛唐现象在突受打击后一种外在的、浅表层次中的感情性反弹,还不能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下深化这一进程。

宋人则不同,他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获得全面反思,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态度的条件。

他们在总结了历朝文人的遭遇与经验后,似乎已从感性和理性双层含义上都感觉到单纯的热忱与痴情的苦闷都无异于幼稚,人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和感情来改变世界、改变命运,过于浪漫的理想总难免落空,过于沉痛的悲伤也无济于事。

于是,他们变得更成熟、超脱、沉稳、内倾了,而这种变化决不再是一种浅表层次的感情反弹,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理性层次,成为一种气质性的、内在情感的变化。

譬之于人,宋人好象步入中年,他已经结束了盛唐那种有如少年的狂躁倜傥,它也经历并摆脱了中唐那种有如少年而入青年并在突遭大劫后所感到的茫然与苦闷,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种种酸甜苦辣都已备尝。

它有了驾驭感情的能力和抵御悲哀的经验。

总之,唐宋诗是两种不同诗风的诗,所谓“唐音宋调”,各走各道,不必强为轩轾。

还是清人蒋士铨说的好: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突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

格调苟相袭,焉用雷同词?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寄言善学者,唐、宋皆吾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