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孔子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四维”即“国之四维”;孟子提出“四德”思想,即仁、义、礼、智;董仲舒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概念。
这说明
A.“五常”思想有其内在系统性的发展B.儒家思想提升了国家社会的道德水平
C.儒家思想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传播D.“五常”促进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形成
2.下表是关于西汉时期土地现象的相关叙述。
据表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西汉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控制土地兼并
C.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土地集中现象
3.唐代以前,谏官谏言只能行于诏命已颁之后。
唐太宗出台“入阁议事”的举措后,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
唐太宗此举旨在
A.均衡各派政治力量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
C.削弱丞相决策权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4.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数”。
该法令是
A.均输法B.免役法C.青苗法D.市易法
5.顾炎武的“众治”思想主张从源头着手,分化君权,加强郡县的地方治理权力,“因地制宜”地有效处理社会问题。
这表明“众治”思想
A.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理念B.传承心学“致公良知”思想
C.强调人民大众的国家治理权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同治年间,总理衙门官员志刚出使欧洲期间,有人问及“中国”一词的含义,他解释道:
“国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
”志刚此番.言论
A.维护了清朝国家主权B.表达了对欧洲列强的不满
C.体现了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D.旨在消除中西政治的差距
7.梁启超于1903年坦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以一下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
由此可知,梁启超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D.具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8.图1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形势图。
下列对图片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①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C.在③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在④实现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
9.下图为1933~1935年中国衣食住行各项进口价值图(单位:
千元)。
图中现象的出现可用于说明
A.经济结构趋向均衡B.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善
C.民族工业有所发展D.国内需求日益下降
10.欧贝尔评论说:
“当民众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赞成与斯巴达的战争时,公民大会就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当陪审员投票赞成苏格拉底有罪时,他就是个罪人。
”欧贝尔的这些言论旨在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
A.民众是拥有决策权的公民集体B.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
C.陪审法庭难以做到公正判决D.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11.伏尔泰在《波斯人信札》中指责,教士是无恶不作的伪善者,教皇是大魔术师、教会是愚昧的维护者.而法国国王则是仅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
伏尔泰批判救会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B.倡导“与上帝直接对话”
C.抵制宗教狂热主义D.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12.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
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议会可以设立新君;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宗教改革的成果得到确认B.议会的权力开始高于国王
C.司法独立的原则得以确立D.君主立宪政体进一步发展
13.1929年之前.西方国家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1929~1931年,苏联则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私人银行中获得贷款:
到1933年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额已达14亿卢布。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A.西方经济危机严重B.苏联经济政策调整
C.苏联模式面临危机D.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14.1935年6月,由英国39个和平主义团体组织的民意测验显示,在参加民意测验投票的1150万名(几乎占英国全部选民的40%)成年人中,投票主张加强国际联盟、努力维护和平的达1100万名。
这一民意测验可以用来解释当时
A.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英国民众希望政府强力制止法西斯扩张
C.英国民众支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D.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出现放缓趋势
15.建立于1975作的G7(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被形象地喻为“富人俱乐部”。
而G20(二十国集团)除七国集团之外,还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
从G7到G20充分说明了
A.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体制已经建立B.全球发展进人一元格局调整阶段
C.国际重大事务需要加强全球合作D.发达国家合作解决全球经济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
16.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初年、西汉初期、明代初期)的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军事作战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武国卿《中国战争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军事作战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7.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tion)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文学讨论,至18世纪转而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心主题,来进行交流。
欧洲首成沙龙诞生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人建立,为沙龙文化奠下基础。
法国周王路马十五时代(1710~1774年),沙龙风气大盛,扩及欧洲各国,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文化的鼎盛时期。
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十九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瑞卡米耶夫人和吉哈丹小姐的沙龙。
在这些沙龙里,浪浪漫主义逐渐成形。
接着,沙龙文化渐被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1)编写一幕发生在18世纪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
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
(2)结合法国沙龙的发展情况,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三、论述题
18.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1986年又专门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时邓小平观点的理解。
(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钢铁小镇的发展
(米德尔斯伯勒是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工业小城。
以下内容节选自贝尔夫人《在工作》一书中关于工业革命时期来德尔斯伯勒发展的记录。
)
掠影一:
尽管制造业城镇也许没有古代那种魅力和美感,但各自有那种引人入胜和独特之处……高高的烟囱、外形粗陋的大窑和高炉,冬日下午城市升起的烟雾犹如塔楼和尖顶一般。
掠影二:
展曦和黄昏是参观铁城的极好时光,白天是云柱,到了晚上则成了火柱。
掠影三:
1851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1901年,只占6.4%,英国大多数食物和农业生产资料如羊毛都要进口。
掠影四:
城市里工作时间短,工资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人口的下降,他们大多数都进入英格兰等城镇工作,妇女在城镇中则不太容易找到工作。
在一些地方,城镇与农村之间流动性比较大,农村的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
——摘編自[英]肯尼思.O.摩根等(牛津英国通史》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中后期英国经济转型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从孔子的“三达德”到董仲舒的“五常”,这反映出“五常”思想发展的系统性,呈现出儒家思想的延续性,故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B项;“五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先秦政治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儒家“仁政”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在董仲舒的“五常”思想产生之前,故排除D项。
2.D
【详解】
材料中关于“授田”“占田”“限田”说明汉代存在上地私有、夺田、买田现象,这反映出汉代出现土地集中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体现了政府的重农政策,但未体现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上地集中现象,但没有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阶级对立状况,不能得出阶级矛盾尖锐的结论,故排除C项。
3.B
【详解】
据材料可知,唐代以前,谏官只能在诏命颁布之后行使权力,而唐太宗以后,谏官则可以在事前谏言,这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故选B项;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与均衡各派政治力量无关,故排除A项;谏官谏言只是对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决策权依然在丞相和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行政效率是指政策贯彻的情况,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D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主张从源头着手,分化君...效处理社会问题”因地制宜”可知,顾炎武的“众治”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故选A项;致良知”强调道德修养,材料未体现这一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应加强地方的权力而不是人民大众的国家治理权,故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思想,不会动摇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故排除D项。
6.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同治年间,清政府官员志刚在欧洲出使期间,有人问“中国”一词的含义,志刚回答“固由列圣相传中道之国也。
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矣”,这说明志刚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极力维护天朝上国的政治地位,这反映出其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维护,故选C项;志刚此举并未体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排除A项;志刚此举是从维护天朝上国地位出发,无法体现其对欧洲列强的不满,故排除B项;志刚此举恰恰反映了中西之间的政治差距,故排除D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日标”可知,梁启超主张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认同,其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等进步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其主张推翻清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平满汉之届”主要是指促进民族融合,缓和满汉矛盾等,并不是笼统地消除满汉的差异,故排除B项;梁启超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故排除D项。
8.D
【详解】
④是会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D正确;①是瑞金,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排除A、B;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③是延安,排除C。
9.C
【详解】
据材料可知,从1933年至1935年,中国衣食住行各项进口价值由1345569千元降至919211千元,对海外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小,这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结构比例失衡,故排除A项;1933年至1935年,日本已经在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忙于“围剿”红军,政治环境未得到改善,故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0.B
【详解】
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员投票在雅典民主政治决策中意义重大,但是题干中涉及的决策都是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的,说明当时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B正确;民众不等于公民,排除A;通过对苏格拉底的判决无法彻底否定陪审法庭审判的全部公正性,排除C;题干不仅仅涉及公民大会,还涉及陪审法庭,D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1.A
【详解】
当时的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让人民不信教会,法国专制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法国国王则是仪次于教皇的大魔术师”等,可知伏尔泰批判教会,是为了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故选A项;B项不是伏尔泰的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对宗教狂热主义的抵制,故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伏尔泰对教权与王权关系的讨论,故排除D项。
12.D
【详解】
通过题干可知,英国议会可以干预英国王位继承,而且规定“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这样有助于保障司法独立,意味着英国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这是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D正确;题干内容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A;B错在“开始”,排除;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3.A
【详解】
1929年之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国家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
但是1929~1933年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因此这些国家先后给予苏联贷款,其目的是摆脱危机,A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政策方面并未有大的调整,排除B;苏联能够获得西方国家的贷款,说明其并未面临危机,排除C;两大阵营指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是二战后形成的,且二战后两大阵营关系紧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
14.A
【详解】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大肆扩张的国际背景下,英国接受民意测验的大多数选民主张“努力维护和平”,表明其推行绥靖政策有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民众希望政府“强力制止”法西斯扩张,B项错误;1935年6月“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主张还未提出,C项错误;1935年德国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呈现不断加强,而非“放缓”趋势,D项错误。
15.C
【详解】
从七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由世界上七个最富强国家扩展到“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国家参与到国际合作活动中,说明国际重大事务需要加强全球合作,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全方位”的国际金融体制已经建立,排除A项;全球发展进入一元格局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提高、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多元格局深度调整阶段不符,B项错误;从G7至G20说明全球经济危机的解决需要新兴国家的参与,只是“发达国家合作”远远不够,排除D项。
16.图1:
图中出现了镐京,而镐京是都城,以镐京为基点,向东北和东部地区发起军事斗争,其作战对象包括先王后代.功臣以及姬姓贵族等诸侯势力,这与周初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政治及军事控制密切相关,故可判断图2为西周初年。
图2:
中央政府定都扬州附近的南京,与来自北部的燕王朱棣势力进行军事斗争,这与明代初年藩王作乱有关,故可判断图2为明代初期。
图3:
图中出现了秦、韩、楚、赵、魏、齐、燕战国七雄的名称,可知这一图属于战国时期军事图,再结合图中的进军路线,从秦国出发,再到东方六国,可知该图反映的是秦灭东方六国,故可判断图3为战国末期。
【详解】
解答本题须结合周初分封制度、明初分封同姓子弟、秦灭六国的过程等相关知识,再根据图片信息进行作答,作答须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图1可根据镐京、太公姜尚、禹王后代,再结合所学周初分封制相关知识分析;图2可根据京师、朱棣军、北平府等信息,再结合明代初年分封藩王、靖难之役等知识进行分析;图3可根据图中诸侯国的名称及箭头示意进行分析。
17.
(1)对话主题: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文学讨论,至18世纪转而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紧扣当时法国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大事件,确定对话的主题,如法国大革命爆发;将主题明确下来后,围绕主题展开对话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构思对话内容,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解释这一主题,用一问一答或质疑、反驳等方式,揭示相关问题的历史要素,如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表现、性质、意义等;对话须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说明:
根据材料中“欧洲首成沙龙诞生于16世纪的法国”“早期(沙龙谈论的主题是)教育、教化与文学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由于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沙龙谈论的主题主要是教化和文学;根据材料中“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文化的鼎盛时期”“转而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心主题”可知,18世纪,随着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沙龙文化也进人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沙龙谈论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根据“十九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在这些沙龙里,浪浪漫主义逐渐成形”可知,19世纪,随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沙龙里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综合整个沙龙发展史可知,沙龙的发展充斥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详解】
(1)对话主题:
法国大革命爆发。
对话内容:
甲:
听说了吗?
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并占领巴士底狱了。
乙:
是吗?
为什么呀?
甲:
还不是因为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吗?
你看,一方面国王路易十六实行专制统治,另一方面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更重要的是国王要对第三等级征税。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抗。
乙:
是啊,这不是官逼民反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经过这次事件后,国王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吧。
甲:
当然了,起义后国王也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
同时制宪会议还通过了《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乙:
噢!
这就好了,以后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甲:
没错,我们国家也会越来越好了。
(2)说明:
16世纪,由于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沙龙谈论的主题主要是教化和文学;18世纪,随着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沙龙文化也进人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沙龙谈论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19世纪,随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沙龙里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
由此可见,沙龙的发展充斥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18.理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艰难的抉择,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径抉择中,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观点一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下放权力,搞活经济。
邓小平的主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实施,鼓舞了无数改革先行者。
陈云同志站在中央的高度对包产到户双手赞成”,支持私营经济的存在,并主张实行责任承包制,推动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万里同志赴任安徽,支持农村改革,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扎根,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张,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了地方改革的顺利推进。
杜润生起草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提出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从宏观角度为改革事业稳步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
体制改革的深人推进,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我们必须以改革先行者的思想和事迹为鼓舞,以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详解】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为支撑,结合材料信息,论证观点。
试题答案中必须包含邓小平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三位改革者对中国历史转折的推动作用以及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所要承担的责任,须做到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
【详解】
信息与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出处“摘編自[英]肯尼思.O.摩根等《牛津英国通史》”可知,经过多名史学家对史实和史料的大量研究和整理,《牛津英国通史》是可信度很高的史料,其史料价值在于《在工作》记录的钢铁小镇及19世纪中后期的发展变化,可以作为研究两次工业革命之交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史料;根据“(制造业城镇)高高的烟囱、外形粗陋的大窑和高炉,冬日下午城市升起的烟雾犹如塔楼和尖顶一般”可知,当地城市工业的发展,这一信息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后期大工业和大工厂制的发展;根据“1851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1901年,只占6.4%,英国大多数食物和农业生产资料如羊毛都要进口”可知,英国商品进出口状况,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城市里工作时间短,工资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人口的下降,他们大多数都进入英格兰等城镇工作”可知,其反映了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根据“妇女在城镇中则不太容易找到工作”,“农村的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可知,材料反映了城市劳动力就业情况,这一信息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及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综合包贝尔夫人《在工作》中记录的这四个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作》充分反映了英格兰北部工业小镇米德尔斯伯勒在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史料价值还在于,米德尔斯伯勒小镇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