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九中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一.docx
《平江九中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江九中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江九中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一
平江九中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一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相关知识点和要掌握的程度
能力情感价值
1、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认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2、要求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特别是商鞅变法中,认识到“变则通,不变则亡”的道理,增强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
同时从各国兴亡的史实中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识网络】
1、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们的远古祖先
(1)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
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之间,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2.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6000多年;
地点:
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5000多年;
地点:
黄河中游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3.神奇的远古传说
(1)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他是“人文始祖”。
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
(2)禅让制:
尧、舜、禹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
建立: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商、西周的建立者
商朝的建立者汤;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西周的建立者周武王。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
3、商鞅变法(理解)
4、先秦文化
(1)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
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
(2)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它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3)科技和文艺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绘画艺术:
长沙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5、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
创始人孔子、孔子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百家争鸣:
【历年中考历史试题】
例1:
(08年湖南岳阳)世界文明遗址中,半坡原始居民已开始种植
A.水稻B.粟C.黄瓜D.葡萄
例2.(08年湖南岳阳)我们现在的岳阳在战国时期应该属于哪个诸侯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A.秦国B.燕国C.楚国D.齐国
例3:
(09年湖南常德)被毛泽东称为“赫赫始祖,吾华肇始”的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B.炎帝C.禹D.尧
【解析】:
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
因为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答案是B。
例4:
(2006年·海南)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解析】禅让制是新时期晚期部落联盟首领推举方式;世袭制是“禹传启,家天下”,由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为巩固周边的同志,大规模分封诸侯,设立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郡县制是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
故选D。
例5:
(2007·湖北宜昌)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人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解析】:
秦始皇、汉武帝作为杰出的帝王,在很多方面的举措都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如对思想问题的控制,秦始皇采取比较残酷的压制政策即“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则采纳儒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故选D。
例6:
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
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甲骨文
司母戊鼎
秦陵兵马俑
园形方孔钱
A
B
C
D
例7:
、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例8:
(09年湖南娄底)我们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今天吃什么菜?
”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个最早种植地你认为是
A.北京周口店B.浙江河姆渡C.陕西半坡D.云南元谋
例9:
(09年湖南岳阳)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
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例10:
(09年湖南岳阳)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够体验到的是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 D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例11、(2009年·湖南益阳)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
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作业】
指导丛书单元练习P8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汉武帝的大一统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功绩
3、丝绸之路的起止和历史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掌握考试标准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把握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⑵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学会结合史实用辩证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培养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观。
⑶把握两汉时期的外交成就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及东汉与欧洲往来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于与他国交流合作的友善国度,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重走丝绸之路”的讨论、参观、旅游等形式的自主活动,融入历史,感受历史的无限魅力,培养美好情操。
【知识网络】
1、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加强中央集权评价秦始皇(运用)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的农民起义。
3、汉武帝的大一统
4、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5、秦汉的科技文化
造纸术:
西汉时,我国人民已经能够用麻和丝絮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后,对人类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数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张仲景:
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写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
华佗:
东汉名医,精通炙和外科手术,他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艺术成就: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汉代帛画中稀有的珍品。
【历史年中考试题】
例1、(09年湖南长沙)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大兴文字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例2、【2007年·湖南常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维护中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什么?
有什么重大意义?
(2)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3)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
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你认为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历史大一统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统一的重要意义。
从而联系与台湾有关历史问题和时政的了解。
答案: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秦的统一。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
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3)两次分离:
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第二次,1949年,国民党兵败占据台湾。
一次回归: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本质区别:
第一次分离是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是国内矛盾所致。
(4)主要因素:
一是台独势力,二是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
例3、(09年衡阳)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例4、(09年常德)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D.统一思想
例5、古诗有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
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作业:
指导丛书:
P10
第3课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208年,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之后不久,曹魏、蜀汉、孙吴先后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
317年,东晋建立。
到439年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迁至洛阳,并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三国两晋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在第一次大统一后的首次分裂时期,虽然政治处于分裂状态,但也促进了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得以共同发展。
北魏孝文改革就是很好的说明。
知识网络:
1、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剧混战,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分天下: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形势图(位置、都城)
2、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目的:
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
①实行官吏奉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1.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解读: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历年中考题目:
例1、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07年岳阳)
A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B创立了科举制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例2: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参考答案]B[08长沙学业]第14题
A.魏B.蜀C.吴D.西晋
例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参考答案][08泰州中考]第4题
例4:
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参考答案]D[09耒阳中考]第2题
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
例5:
图1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A.长安B.建业C.成都D.洛阳
作业:
指导丛书P:
11
第4课时: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改革,开创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2、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重用人才,发展生产;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3、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于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唐诗的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4、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各民族“和同为一家”友好诗篇。
5、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中外交往活跃,与亚、洲、非一些国家都有密切往来。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中日交往密切的见证。
玄奘西游天竺,撰写《大唐西域记》,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找出隋唐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民族融合的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从隋朝短命而亡到唐朝全盛,史论结合分析明君兴国,暴政亡国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⑵正确认识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作用,结合当前实际,分析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发挥历史课程的学以致用功能。
知识网络:
(一)、识记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唐玄宗统治前期,选拔姚崇、宋璟等为相,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3、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4、唐朝和吐蕃友好往来的重大事件有: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3)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时说:
“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一家’了”。
(4)821年,唐蕃正式结盟,后来建立了会盟碑。
这块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5、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他留居日本10年,传播佛教,并将唐朝的建筑术、医药和艺术等传到日本。
6、唐朝著名诗人是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7、唐朝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颜真卿。
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
8、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9、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10、隋运河:
识图:
P2页,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1、科举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实行,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时完善科举制,开设明经科和进士科。
以进士科为主。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
作用:
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二)、运用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1)知人善任,重视纳谏;
(2)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3)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4)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唐太宗年号)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评价唐太宗:
(运用)
历年中考历史试题
例1:
.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是(08年岳阳)
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科举制
例2: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08年岳阳)
A.《史记》B.《大唐西域记》C.《马可波罗游记》D.《资治通鉴》
例3: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时,开科举制的先河 B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C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D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被废除
例4:
(07年岳阳)我国唐朝具有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的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8分)
(2)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该诗描写了唐朝哪位统治者前期的景况?
请你概要描述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状况。
(3分)
(3)电视剧《西斿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一人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
他为唐朝与哪个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你从他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3分)
例5:
【2007·江苏扬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7页)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第18页)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
(2分)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解析】此题是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角度考查,首先认识魏晋选官制度的弊端,再联系隋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重在考查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答案:
(1)答: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①“长策”指科举制度。
②影响:
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作业:
指导丛书:
P:
13
第六课时: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同年南宋建立。
辽、西夏、金、蒙古少数民族政权同宋王朝先后并存,对我国边疆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中国历史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民族交流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宋元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南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
从教材中找出宋元时期我国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北宋与南宋在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了解我国多民族局面形成的过程。
2、宋元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了解我国人民对江南地区开发所做的贡献。
知识网络:
( 一)、识记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金灭辽,金灭北宋。
2. 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有岳飞、韩世忠等。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史实:
。
原因:
(1)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唐末、五代以来:
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3)两宋:
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南宋:
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表现:
(1)、农业:
①工具:
秧马、牛转翻车 ②品种:
占城稻(越南引进)③农书:
元修《农桑辑要》
(2)、手工业:
①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②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③造船业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④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商业、城市:
(1)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2)城市:
东京、临安、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4)、对外贸易:
①宋的港口:
泉州、广州、明州 ②元发达:
运河新修会通河和通惠河,海运从刘家港出发到直沽再转大都; 元最大的对外港口是泉州。
(5)、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出现众多服务性行业(“瓦肆”);喝茶、饮酒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4、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5.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后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
6. 元朝时,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7、科技文化主要表现:
(1)三大发明: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天文历法: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