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911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备选优质套题阶段滚动检测五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阶段滚动检测(五)

专题十八至二十二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哀公问政,子曰: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心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

2.“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3.钱穆说:

“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

……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

”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4.黄仁宇曾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文中的“他”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阳明

5.顾炎武决心做到:

“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6.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

“天宫”的名字来源于古代人民对太空的称呼。

下列关于古代科技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B.在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造纸术

C.指南针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条件

D.明清时期古代科技飞速发展成就显赫

7.(2012·西城模拟)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8.(2012·南京模拟)“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9.(2012·长春三模)有学者认为,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兼有“肥瘦相和,骨力相称”“自然”“意境”“风骨”等特点,这反映出()

A.魏晋士人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

B.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趋势

B.动荡时期文人们追求精神寄托

D.书法成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

10.(2012·皖南八校模拟)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

“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

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12.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

”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学”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

B.“西学”指的是西方的制度和观念

C.“西学为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

D.这一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14.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6.(2012·青岛模拟)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

“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分道德为两类:

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并认为: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陈独秀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

17.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18.孙中山先生说:

“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19.(2011·北京模拟)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经历了这样的轨迹:

“同光之际,所变在船马器械。

戊戌以后,所变在法律政制。

民国以来,则又有‘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呼号与活动。

”下列各项排序体现这一轨迹的是()

①洋务思潮②维新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A.五四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1.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2.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

2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了《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是()

①讴歌革命和建设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

②“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文学创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4.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

与下列四位安徽名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1主张无为而治,被尊为道祖,著有《逍遥游》

②图2是同光时期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③图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遵义会议后,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④图4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1分,共50分)

26.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

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实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

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

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

(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5分)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8分)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4分)

27.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

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

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

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通典》卷一四)。

……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5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4分)

28.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6分)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3分)

 

答案解析

1.A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由“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

可以看出其意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故选A。

2.A从材料看,作者认为不断地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才能体会到各种知识,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这是“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故选A。

B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C是王守仁的心学思想,D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B、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3.BA不能反映这种“自觉精神”而是对人性的压抑;C、D是明清时期的顾炎武提出的;B是范仲淹提出的,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4.C这些人物都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只有李贽是作为离经叛道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学说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无法实施。

5.D从材料看,顾炎武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写。

可见,顾炎武主张文章应关注当世事务,即他主张经世致用。

6.C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落后,A、D错误;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早的是司南。

7.A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8.B分析材料联系各选项,A说法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C说法过于绝对,图画文字也是一个重要来源;D与材料不吻合。

本题选B,“舞”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的。

9.B本题抓住时间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实质集中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发展。

10.C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是注重写意,而非写实,备选项中A、B、D都是强调写实。

11.AB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错在“全面”;D错在“政治制度”。

12.C材料中的“新”是指道光咸丰年间的新思潮,该新思潮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的萌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出现了新思潮。

故选C。

13.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洋务运动在19世纪90年代失败,故D不正确。

14.DA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中未论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C不符合本质意图的说法。

本题选D,材料中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15.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提出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A、B表述不全面;C错误,康有为当时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

正确答案为D。

16.A根据时间提示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应该是陈独秀。

17.B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企业,创办于1872年;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于1911年;《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重要的宣传刊物,创办时间是1896年;《新青年》是1915年创办的新文化运动重要的刊物。

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B。

18.D本题考查民生主义。

根据“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排除A、C。

根据“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的信息与D相符,故选D。

19.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同光之际,所变在船马器械”,比如①;“戊戌以后,所变在法律政制”,比如②③;“民国以来,则又有‘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呼号与活动”,比如④。

排列顺序为①②③④。

20.C通过分析,材料论述了新民主主义论思想,根据所学,材料应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重要思想。

21.D注意“本质”的题干要求,以上措施都是针对国情和具体情况制定的正确政策,都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故选D。

22.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人们的思想从毛泽东个人崇拜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标志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

23.A“二为”方向提出是在1980年;“鲁迅文学奖”设立于1986年,③④与材料不符可排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原因是讴歌革命和建设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以及1956年“双百”方针的推动。

24.B①错误在于《逍遥游》为庄子所著,从选项上看,答案特征四个中仅只有一个错误,由此即可判断B为正确选项。

25.C材料中只是对高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并未表明否定这个制度,排除A;B“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完全不同;D说法不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所学1977年恢复高考,使广大青年不再受到出身、家庭成分等的影响,通过努力都可考上大学,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26.【解析】第

(1)题,背景根据题干中“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归纳;主要内容根据“仁学”“礼”“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等回答;传播方式根据孔子生平的相关史实回答;历史地位根据“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分析。

(2)题,材料二的观点认为,思想文化为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人、阶级、时代背景服务。

根据西汉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儒学思想为政治、经济、教育服务的史实回答。

第(3)题,材料四的图一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图二却利用孔子来谋利,紧扣二者的核心思想进行评价。

答案:

(1)①时代背景:

奴隶制崩溃;(1分)②主要内容:

仁;礼;实用;中庸;(2分)③传播方式:

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1分)④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

(1分)

(2)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

(3分)

(3)图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2分)

图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2分)

27.【解析】第

(1)题,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的判断分析来回答。

主要指文化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

(2)题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原因。

第(3)题,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最繁盛时期是在宋代。

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来回答。

答案:

(1)特点:

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

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出现并外传。

28.【解析】第

(1)题注意前后对外国的称呼不同的历史背景,据此回答。

(2)题态度的变化依据材料相关信息,态度变化的原因则应该注意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剧烈变化,据此来作答。

第(3)题由臣民到国民的变化必须意识到这是属于思想方面由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种转变,再结合当时哪些事件能促进这种变化回答。

第(4)题,三方面的变化都是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有关,回答出三方面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即可。

答案:

(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4分)

(2)变化:

由排斥到接受。

(2分)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4分)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6分)

(4)发展趋势:

由传统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