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06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7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docx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doc

第7章生产现场成本控制

7.1.1限额领料管理规定

制度名称

限额领料管理规定

受控状态

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第1章总则

第1条目的

为了加强各车间班组使用材料的管理,达到降低浪费、控制消耗的目的,经公司研究决定,在生产现场材料管理上实行限额领料规定。

第2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生产现场所有班组的领料行为。

第3条限额领料的依据

1.技术工艺部编制的材料消耗定额表、产品配料表、材料配比表及相关工艺数据。

2.生产部计划人员提供的生产任务书、制造命令单等生产计划文件。

3.企业编制的技术节约措施等技术资料等。

第2章限额领料程序及做法

第4条签发《限额领料单》

1.材料员根据生产计划部门编制的制造命令单到仓库领料;班组领料人员凭《限额领料单》领料,做好分次领用的记录;材料员在《限额领料单》规定的限额内发料。

限额领料单

领料部门:

第号

用途:

年月日发料仓库:

材料

编号

材料名称规格

计量

单位

计划

投产量

单位消耗定额

领用

限额

实发

数量

单价

金额

日期

领用

退料

限额结余数量

数量

领料人

发料人

数量

退料人

收料人

2.在领发过程中,双方办理领发料(出库)手续,填写领料单,注明用料的制造命令单单号和班组,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及领用的日期,双方需签字认证。

3.材料领出后,同班组负责保管和使用,材料员必须按保管和使用要求对班组进行监督。

4.各种原因造成的超耗,必须由班组长提出超耗原因,经车间主任核实后,由材料员计算数量,补签《限额领料单》。

对非正常因素造成的超耗,在补签的《限额领料单》上注明。

第5条验收与结算

1.班组任务完成后,由车间主任配合有关部门对产品产量、质量及用料情况进行检查,并签署检查意见,验收合格后,班组办理余料、边角料、废料的退库手续。

2.材料员根据验收合格的产品产量和结清领料手续的《限额领料单》,按照实际完成量计算实际应用材料量,与班组实际消耗量对比,计算节、超数量,并对结果上报车间主任。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7.1.5材料使用成本控制方案

方案名称

材料使用成本控制方案

受控状态

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一、目的

为了对生产现场的材料使用成本进行有计划、合理地控制,为现场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指导,特制定本方案。

二、相关定义

1.材料成本控制,指针对车间、工段、班组生产活动所需的材料,进行有计划地准备和合理地使用,并进行协调和控制,以达到合理生产、迅速生产目的的工作。

2.生产材料,主要包括主要原材料与辅助用材料。

(1)主要原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基本产品实体的材料,其使用量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通常会记入物料清单(BOM)内。

(2)辅助用材料是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消耗性材料,包括焊接类、油漆类、油脂类、溶剂类、胶水类、防护类材料等。

三、材料使用成本控制职责与分工

1.车间材料使用成本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

车间材料核算员主要负责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2.车间工艺员和质量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

3.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

4.仓储管理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规章制度的执行。

5.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保证作业人员合理下料、合理用料,监督定额标准的执行。

四、材料使用成本的事前控制

(一)改进产品设计,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1.产品研发人员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产品的定位、市场份额、市场占有区域、远近期销售情况做出详细地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品设计工作。

2.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通过对新旧产品所耗用的材料对比,以确定改进空间。

3.引进目标成本(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加强新产品开发成本分析工作。

在设计或改进产品过程中,研发人员应以目标成本为控制上限,选用最适当的原材料而非最昂贵的原材料来实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4.产品研发部应建立材料价格、劳动定额等动态成本信息库,这是产品使用成本在设计阶段即得以控制的信息基础。

5.产品研发人员应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不断改进生产工艺,这是材料使用成本得以控制的关键。

(二)制定材料消耗标准

1.材料消耗标准的制定,是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工作所依据的标准之一。

材料消耗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由工程技术部负责。

2.技术人员根据工艺路线表,计算出产品零部件、原材料消耗定额,并编制成标准的技术文件,然后交工艺室下发给各车间及物资供应部等部门。

3.物资供应部再根据定额数量组织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购工作。

(三)加强材料使用计划的管理

1.根据材料消耗定额及其采购规定,计算出一个生产计划期内的材料需用量,从而制定出合理、有适当弹性的物料使用计划。

2.材料需用量,需根据每一个具体产品品种的生产作业任务、每一类材料的消耗定额(主要原材料为工艺消耗定额)来计算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两种。

(1)直接计算法,即根据生产计划任务和材料消耗定额来直接确定材料需用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2)间接计算法,即按一定的比例或系数,来估算材料需用量的力法;主要适用于某些不便于制定消耗定额或消耗量不大的辅助材料。

计算公式如下。

五、材料使用成本的事中控制

(一)加强班组领料的控制

1.以材料消耗定额和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确定月度领用的材料限额。

2.班组领料时,须经领料员按规定的规格和标准核实比对后,方可到仓库提取。

3.如班组因发生废品、零部件丢失等原因,需要超过限额领用材料时,需先查明原因,经审查过程,才能超额补领材料,尤其是那些耗用量较大、单位价值较高的材料。

4.领料时,还应执行“交旧领新”规定,以便及时回收散落在现场的材料,搞好旧品翻新、废品再利用工作。

(二)正确选材

1.所选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材质,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标准,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2.在不影响下产品质量的前提一,可采用合适的材料或质优价廉的新型材料。

(三)合理下料,节约用料

1.生产线上耗用原材料、辅助材料时,必须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按定额用料”等原则,减少料头、料尾损耗,注意节约和合理利用材料,从而提高材料利用率。

2.下料时,要尽可能采用集中下料、精密排料、大小搭配、长短交叉、先大后小等方法,尽量减少边角料,直至无法利用为止。

3.对生产线上产生的边角料、废料,应分类堆放,做好“变一用为多用、变小用为大用、变无用为有用”工作。

(三)加强作业品质的控制,减少因作业品质造成的损失

1.提高作业品质,降低废次品率、不良品率,增加优质品,使产品延长使用寿命。

2.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工效,节约工时,降低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

六、材料使用成本的事后控制

(一)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材料使用成本实际发生额,与材料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并分析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根据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

对于重大差异专案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提出课题,即逐项分析各种材料的使用成本,从使用成本超支的材料中提出材料成本改善课题。

提出改善课题时,要说明提出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讨论和决策,即在选定改善课题后,改善小组应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于一些重大的课题,可能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开展各种方案的对比分析后,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确定改善方案推行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部门与人员。

4.贯彻执行确定的改善方案时,改善小组要及时加以监督检查,并于改善方案经过推行后,检查该方案实现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考核

车间和车间内有关的成本控制责任单位(责任点),凡是能考核其投入产出比的,都应定期考核实际投料量与应投料量的差异。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改标记

修改处数

修改日期

7.2.3质量成本控制方案

方案名称

质量成本控制方案

受控状态

编号

执行部门

监督部门

考证部门

一、目的

为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依据,为更好的实施质量成本控制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二、质量成本的内涵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三、质量成本控制程序

(一)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宣传、教育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对从事质量成本管理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质量成本项目的构成。

2.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及其注意事项。

3.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报告、计划和控制方法。

(二)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质量成本人员管理组织结构

依据质量成本管理需要,确定各有关部门的专、兼职质量成本核算、统计和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任务,具体如下表所示。

质量成本管理职责一览表

管理机构名称

具体职责

高级管理层

最高管理者

对质量成本管理全面负责

管理者代表

协助最高管理者全面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总工程师

对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和改进工作负责

总会计师

对质量成本预测、计划、核算、经济分析和质量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总经济师

对质量成本指标的下达、控制、考核及产生的效益负责

质量管理部

1.会同财务部和销售、釆购、生产计划、设计、工艺和制造等相关部门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确定质量成本核算项目

2.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并对计划外质量费用控制管理

3.每月根据要求提供本部门的有关质量成本数据,定期上报财务部

4.协调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对有争议的质量成本责任作出仲裁

5.负责质量成本综合分析工作,定期向领导提供质量成本报告

6.根据质量成本综合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成本改进措施及改进计划,送有关责任部门实施

财务部

1.根据质量管理部提供的质量成本计划草案,编制质量成本计划

2.参与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提出质量成本核算程序

3.参与确定质量核算项目

4.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核算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汇总统计、核算

5.编制并提供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核算及经济分析所需的报表

6.组织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向领导和质量管理部门提供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其他相关部门

1.执行本部门质量成本计划,提出措施

2.收集、核算并提供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报表和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按期上报

3.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提出与本部门有关的问题进行整改,需要时釆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2.建立质量成本指标体系

(1)。

(2)。

(3)。

(4)。

(5)。

(6)。

(7)。

(三)制定质量成本管理的标准或制度

制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