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8968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docx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docx

导学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其个性的“康桥情结”。

通过教师的指导,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三美”。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2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相比,在思想内容和情感体悟方面比较容易把握。

特别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它韵律优美、章法整齐,特别适宜朗诵,通过朗诵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3重点难点

1.现代诗歌的欣赏方法;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古人作品中的话别

古人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活动2【讲授】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美”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二)康桥“情结”

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康桥的美丽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在月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协调,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自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

为此,他在1922年8月启程回国前,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

七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过去的美好岁月。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搭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活动3【活动】朗读品味

分层次朗读诗歌,并掌握诗歌涉及的基础知识,把握鉴赏方法。

(学生自渎——齐读——小组推荐读——教师范读——听名家朗读——学生齐读)

(一)一轮诵读:

读准字音、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榆阴(yú)

揉碎(róu)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

斑斓(lán)笙箫(xiāo)

把握停顿和节奏:

注:

/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_表示是重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二轮诵读:

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感悟三美

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

明确情感: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请找出来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词语,读出来并做个性化的鉴赏分析!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

思考:

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

离别。

(1)折柳送别。

(2)“柳”的谐音“留”。

(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

并且“柳”与“留”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招摇”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

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留恋、融合。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要把它比喻成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的康河。

诗人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即英美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1927年,梦想破灭,与小曼不合,之前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

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2、把握感情

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象征手法。

不仅与母校告别,而且与康桥文化告别。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

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教师参考: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

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

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

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

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

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

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

多么洒脱、飘逸!

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

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

3.《再别康桥》的“三美”

音乐美

A,押韵: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三)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为什么徐志摩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因为徐志摩是纯理想主义者,追求“爱、美、自由”,在剑桥留学期间,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

但事与愿违,当时的中国,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社会现实如此残酷,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他苦闷彷徨。

康桥夕阳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及彩虹,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欣慰、兴奋。

当回到祖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做深情告别

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

"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

"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

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

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

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

两脚踏空,心悲凉。

活动4【活动】师生交流 朗诵展示

见配乐朗诵

活动5【讲授】总结

“三分诗,七分读”,在简单了解作者和他的“康桥情结”后,本节课以学生为诵读、鉴赏主体,通过三轮诵读,引导同学们掌握字词和节奏、品味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歌的“三美”主张,最后又知人论世,进一步领悟了《再别康桥》的主旨。

活动6【作业】朗诵 默写

有感情的朗诵此诗并会默写

再别康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古人作品中的话别

古人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活动2【讲授】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美”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二)康桥“情结”

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康桥的美丽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在月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协调,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自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

为此,他在1922年8月启程回国前,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

七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过去的美好岁月。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搭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活动3【活动】朗读品味

分层次朗读诗歌,并掌握诗歌涉及的基础知识,把握鉴赏方法。

(学生自渎——齐读——小组推荐读——教师范读——听名家朗读——学生齐读)

(一)一轮诵读:

读准字音、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榆阴(yú)

揉碎(róu)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

斑斓(lán)笙箫(xiāo)

把握停顿和节奏:

注:

/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_表示是重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二轮诵读:

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感悟三美

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

明确情感: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请找出来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词语,读出来并做个性化的鉴赏分析!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

思考:

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

离别。

(1)折柳送别。

(2)“柳”的谐音“留”。

(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

并且“柳”与“留”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招摇”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

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留恋、融合。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要把它比喻成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的康河。

诗人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即英美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1927年,梦想破灭,与小曼不合,之前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

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2、把握感情

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象征手法。

不仅与母校告别,而且与康桥文化告别。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

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教师参考: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