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881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docx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快速阅读的方法。

2.难点:

制作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嵌(qian):

把软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

品的装饰)

(2)上乘(cheng):

本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惜指文学艺术的

高妙境界或上品。

(3)目不识丁:

形容人不识字。

(4)饱学之土:

学识丰富的人。

(5)不胜枚举(shengmei):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

人或事物很多。

(6)雅俗共赏:

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7)浑然天成(hun):

形容完整不可分割就像天地生成一般。

(8)先稽之谈(ji):

毫无根据的话。

稽,查考。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该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你认识数字吗?

你了解数字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有关趣事和遗憾

吗?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三、正课

1.用5分钟速读课文。

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机,理解文

章内容。

2.提问:

请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

从开头到“可谓大同小异”。

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二段:

从“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到“水面偏能用

火攻”。

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三段:

从“然而”到完。

介绍数字的遗憾。

3.提问:

数字的身世一段写数字起源及发展的几个阶段?

讨论并归纳:

(1)大约四千年前,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

依次代表数字。

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

(2)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

(3)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9这九个数字。

(4)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

号.“0”

4.提问:

我国数字发展史有几个阶段?

讨论并归纳:

(1)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

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

(2)在距今三千余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

的专门数字。

(3)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

(4)后来,我们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O”。

(5)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

5.提问;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并归纳:

(1)数字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

(2)数字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

6提问:

你能举出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吗?

答案略。

7.提问:

数字有哪些遗憾?

讨论并归纳:

(l)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如吉利不吉利),偏偏总有人硬往它

身上安。

(2)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用数字创造了“占数术”。

(3)今天的中国人用数字的谐音来判断吉凶。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部分介绍有

关数字的知识。

文章为了说明这些知识,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不仅

使人明白易懂,而且趣味盎然。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比赛。

附材料:

(1)传说,诗仙李白有次应汪伦的邀请,到安徽径县桃花村作客,快

进村时向一老农问路。

老农知道来者是大名鼎鼎的李白,便以作诗为引

路的条件。

李白抬眼望见前面一小村庄煞是独特,便吟出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含有从“-”到“十”十个数字,别致地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

村野风光图。

十个数字就像金丝银线织进了云锦之中,给人一种清新、

惬意的美感。

怪不得老农听后喷喷称赞,欣然带路。

(2)唐代诗人卢金写过一首咏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材肠,唯有文字三千卷;

四碗发轻汗,一心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破肌肤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人从“-”写到“七”碗碗相联,茶叶芳香,仿佛使人的视觉、嗅觉、

味觉都动员起来品茶了,将品茶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3)明代一老先生珍藏有苏武的一幅名画《百鸟归巢图》,特请颇有

名气的诗人伦文叙为画配诗。

诗曰: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诗人巧将数字嵌入诗中,天衣无缝,富有情趣,一句中两数相加是

两只,二句中三乘四、五乘六、七乘八之和是九十八只。

两个得数再相加

总数为一百只,刚好与画中的鸟数相等。

老先生拍案叫绝,当即致厚金

予以酬谢。

(4)“-”字诗两首:

一花一柳一鱼矾,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钩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两首诗都反复地运用了“一”字,但都无丝毫累赘之嫌。

第一首为清

朝女诗人何佩玉所作。

诗人在诗中连续运用十个“一”字,将夕阳西下、

黄叶满地,飞鸟回林、僧人归寺的特定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

人一种恰静之美。

第二首是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奉命之作。

十个“-”

字连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渔舟唱晚图,将秋月清辉下渔翁忘情于江湖

之上,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情趣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实在妙不可言。

(5)妙联骂刘湘: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的四川省主席,军阀刘湘病死武汉,号称幽默

大师的刘师亮,写了一副对联前往“吊丧”:

刘主席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乍一看使人奇怪:

五个字怎能对六个字呢?

原来真正的含意是:

主席对不起中华民国!

(6)孙中山联惊张之洞

光绪年间,孙中山出国留学日本,经过湖北武昌总督府,想见一见

湖广总督张之洞。

走到门前,他使递上名片。

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才

见之洞兄。

”门官忙把名片呈上,张之洞一看,很不高兴。

他问门官:

“来

者何人?

”门官答道:

“是一个德生。

”张也不发话,命人拿来纸笔,在纸上

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一看,原来写的是一幅上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妾敢林兄弟。

孙中山微微一笑,让门官拿来纸笔,在纸上也写了一行字,请门E

呈上,张一看,原来写的下联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

张之洞不觉暗暗吃惊:

来人名声大,口气不小。

于是忙传令开中1

迎接。

(7)谜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层浪,入竹万竿斜。

——打一自然物()

(8)请猜猜下面月份的别名是农历哪个月:

①正月、孟春——

②小阳春、孟冬、阳月——

③腊月、徐月、季冬——

④巧月、霜月、孟秋—一

⑤桃月、季春——

③玄月、菊月、季秋——

①如月、杏月、仲春——

③壮月、桂月、仲秋——

③榴用、蒲月、仲夏——

@余月、清和月、槐月、盘复—一

⑤荷月、伏月、季夏——

@辜月、茂月、仲冬——

(9)请猜猜下面年龄的古称代表多少岁:

①花甲、耳顾之年——

②期颐——

③黄口——

④揭褓——

⑤及多之年——

③不惑之年——

①而立之年——

③弱冠——

⑤豆寇年华——

@破瓜年华——

四知命之年——

③古稀之年——

⑤金仅之年——

(10)一百春联

清代康熙年间,福建安溪的李光地才学出众,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土

(相当于宰相),是朝廷的重要大臣。

一年春节前,康熙皇帝让李光地做100到春联,替换皇宫的旧联。

李光地明知不是容易事,又不敢推辞,心里直发愁。

他的四弟李光坡,正好从家乡到北京游览,知道哥哥的愁事,笑着

一拍胸脯,说:

“兄弟请宽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

一连几天,李光坡天天出去游览京城名胜,把春联的事,丢在脑后。

眼看快到除夕,该向皇上交差了,李光坡一副都没写,可把李光地急坏

一7:

跟皇上说话不算活。

可是欺君之罪呀!

李光坡说:

“别急!

我已经想好了。

”提笔便写了一副说:

“已经全写

完了。

”哥哥心想:

你才写一副,还有99副呀!

一看弟弟的春联,光地放

心人原来写的是:

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

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李光地拿给皇上,康熙一看:

72加上28,正是100,以一当百,连连

夸奖“奇才!

奇才!

(11)请对下联:

三强韩赵魏

近视千山五百出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三塔寺前三座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