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602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教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人教(部编版)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交流所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

2.选择身边的事物,说明其特征。

3.了解散文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试着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文。

重点难点:

1.试着用多种方法说明某一事物。

2.体会散文和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一)

1.结合所学课文了解说明文。

2.学会观察事物,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1.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文体知识。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课本上的电视塔。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

学习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也有了一定的感受。

而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些收获,得归功于这两篇课文都是一种共同的文体——说明文。

现在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探讨、交流,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吧。

2.教师明示说明文的知识,学生齐读、记忆、交流。

预设:

说明文是一种较常见的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有必要对说明文的概念、类别及特点进行讲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问答的方式对说明文的知识进行总结。

交流示例:

师: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和《松鼠》,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太阳和松鼠的知识,这两篇文章就是说明文。

哪位同学能总结自己的学习感受,说一说什么是说明文呢?

生:

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我了解到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说明他学习时很用心。

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说明文分为哪几类。

生: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师:

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很不错,那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师:

那同学们认为本单元的两篇说明文都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

是的。

教师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

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它最大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知识,或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3.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里的一些句段,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过渡:

刚刚我们弄明白了说明文的概念和类别,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我们在说明某事物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我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看一看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交流讨论。

1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和表面温度高的特点。

①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②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表面温度高和松鼠乖巧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作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打比方

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注意事项:

(1)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所选用的数字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科学依据。

(2)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要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二、初试身手

(一)

1.教师出示电视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说明的事物。

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知道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到。

我们也可以试着来写一写说明文。

当然,练习片段式的事物介绍是最初的方式,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掌握。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小组探讨交流,然后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学生观察,分小组搜集资料,探讨交流。

预设:

图片展示的是建筑物,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类似的图片时,重点在注意其直观呈现出来的外形特点,还可以思考其功能。

只有做到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才能将该建筑的特征说明得准确、生动。

明确:

事物名称——电视塔;规模——塔高约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功用——承担无线电视发射业务、旅游观光等。

3.出示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

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明确:

给出电视塔的高度368米,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将电视塔的高度和120层楼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电视塔像待发射的火箭,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给出要介绍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文具盒卢沟桥黄鹤楼

5.同桌交流,并进行写话练习。

6.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示例:

这个淡蓝色的文具盒是用铁皮做成的,有正反两层,长约23厘米,宽约8厘米,高约4厘米。

它的身上印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图案,漂亮极了。

卢沟桥坐落在北京西南部,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古桥。

它横跨在永定河上,桥长266.5米,桥面宽9.3米,为花岗岩所砌成。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楼高5层,总高度为51.4米。

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首先回顾了本单元两篇课文的一些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尤其对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试写了片段式的事物介绍。

在对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观察和探讨交流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资料信息、整理交流,还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介绍了这一事物。

相信同学们又收获了不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初试身手

(二)

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

比较散文和说明文语言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初试身手”第二题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弄清改写要求。

过渡:

通过对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再加上上节课上的知识积累,我们对说明文(尤其是其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相较而言的一大不同之处,便是其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还记得曾学过的课文《白鹭》吗?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如果我们将其改写成说明文,再比较一下,就能体会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对说明文这一文体有进一步的认识。

2.回顾课文《白鹭》,点评写法。

预设:

引导学生从文体、写法、语言特点三个方面回顾课文《白鹭》,进一步体会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示例:

师:

同学们对我们这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白鹭》是否印象深刻呢?

生:

是的。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它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

在你们的印象中,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作者的笔下,白鹭色彩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它就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

作者是如何表现白鹭如诗一样的美的?

生: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这些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将白鹭的优美形象展示了出来。

生:

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衬托,凸显白鹭的一切都美得很适宜。

生:

作者笔下的语言本身就很优美,大量运用形容词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幅画。

师:

是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也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3.学生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后进行片段改写。

过渡:

阅读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我们被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所倾倒。

但假如我们向一位不熟悉白鹭这种鸟的人介绍白鹭,这篇散文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我们能不能将这篇优美的散文改写成一篇说明性文章,让他人读了之后,对白鹭这种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呢?

同学们先认真读一读课文,再试着改写吧!

(1)改写白鹭的外形。

预设:

散文主要展现了白鹭的优美姿态,即其外形特点,那么白鹭的外形便是本次改写的重点。

如何将白鹭的外形介绍清楚呢?

教师可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生动的语言改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白鹭外形特点的句子。

(应特别留意文中描写形状、颜色的词句。

②将画出来的句子改换说法,去掉多余的修饰词语,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白鹭的图片重新组织语言,适当添加说明性的语言。

③学生展示改写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评价的要点是语言简练、准确,能说明白鹭的外形特点。

④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学生的思路,修改自己改写的片段。

(2)补充资料,完善内容。

预设:

要想人们对白鹭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只说明白鹭的外形肯定不够。

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更多有关白鹭的知识,经整理后加入所写的片段中。

(学生可从白鹭的分布、生活习性等方面搜集资料。

(3)整合资料,按一定的条理顺序连缀成文。

(4)教师展示优秀片段,学生对照原文阅读比较感悟。

改写示例:

白鹭,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

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外形精美,和白鹤、朱鹭和苍鹭比起来,它更显得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白鹭的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身高60厘米左右。

蓑毛雪白,长长的喙是铁色的,那细细长长的脚是青色的,各样搭配都恰到好处。

4.读一读自己改写的说明文和原文,比较一下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

明确:

表格呈现。

文体

目的

方式

语言特色

原文

诗情画意的散文

赞美事物,抒发情感

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排比、夸张等

精练、清新淡雅,抒情色彩浓

改写后

说明文

介绍事物,说明知识

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等

准确、简洁、有条理

5.课堂总结。

小结:

这节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文课。

通过比较、改写,让同学们进一步对说明文这种文体进行感知和认识,为下一步的习作训练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节课的另一大收获是培养学生对材料筛选、整合、合理运用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教案人教(部编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

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

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

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

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

什么时候告诉的?

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以及感受诗人的人格打下基础]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

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

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

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

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儿子是怎样回答的?

然后说一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堂作业新设计

填空。

背诵《示儿》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儿

死去_______________,但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元知万事空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无忘告乃翁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

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

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

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

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

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都描写了什么?

给你什么感觉?

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

爱国

师:

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

西湖歌舞几时休?

(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

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

“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

简直。

作:

当作。

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

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

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

(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这也是对自主学习的培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在读中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八:

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几时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熏:

_________________

醉:

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答案】

1.几时才能停下。

吹。

陶醉。

2.C

3.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

己亥杂诗

2.题解: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设计意图:

设计“题解”这一环节,让学生们了解背景,能提高他们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

《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

“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

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了解写作方法,有助于指导他们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

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

诵读默写。

 

【设计意图:

设计拓展延伸这个环节,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示儿》------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