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385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分析题答案.docx

马哲分析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

1.“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选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试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原理,分析扩大内需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

(15分)

【答案要点】

(1)材料的内容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消费的重要性。

(2)生产与消费是任何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两大环节,二者的关系是:

①生产决定消费。

主要表现为: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主要表现为:

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

(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但是,一方面我们各类商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出口难度加大,增速减缓。

居民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由于支出分流等因素,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刺激消费的增长,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分析】考查对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运用,重点把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就是在经济建设中扩大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

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15分)

材料1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恩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

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

材料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

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

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3.看图分析:

(10分)

未来画家的难题:

“树叶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

问:

(1)该图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2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

1、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15分)

材料1:

观念有三类:

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

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

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

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

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

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

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

说明材料3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

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指出: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请根据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5分)

3、看图分析:

(10分)

问:

(1)该图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40分)

1.下面是有关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材料(15分)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劳动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历了剧烈膨胀后,比重逐渐减少;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

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

……劳动正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

——摘自《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结合材料,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论述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严谨而科学的体系。

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

劳动的领域得到扩展,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过程的整体性得到增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包括:

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

二是拓展对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

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延伸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即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

这样,在当今社会,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2.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的材料摘录如下:

(15分)

材料一: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三: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整个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倾向

【答案要点】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10分)

材料1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恩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

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4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题,共40分)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15分)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15分)

材料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就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内来—般”,“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

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平凡的,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家的眼睛认识”。

—一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学哲理》

材料2:

“我们凭什么谁能够证明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且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引起呢?

我们凭什么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

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有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

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特别的原因生起呢?

一一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材料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摘自荀子《解蔽》《正名》

材料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者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音,其良知也”,“良知良能”。

——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5:

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

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

——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

(2)比较材料2和材料5的异同。

(3)指出材料2和材料5各自的错误实质。

(4)指出材料3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3的含义。

(5)指出材料4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4的含义。

【命题目的】这是一道有关认识论问题的综合分析题。

【参考答案】

(1)材料1在认识论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因为它坚持了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因此是机械反映论。

(2)材料2和材料5的共同点都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不可知论哲学。

二者的区别在于:

材料2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完全否认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必然导致怀疑主义;材料5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能够达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材料2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感觉和外界事物的关系;材料5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4)材料3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世界能够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

用耳朵听才能听到声音,用眼睛看才能看到东西。

(5)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

是说人的认识、知识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

仁、义、礼、智之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用学习和思虑,与生俱来。

(6)材料6、材料1、材料3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

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这是三者的共同点。

但是材料6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材料1和材料3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区别在于:

在认识论问题上承不承认实践、懂不懂辩证法。

材料1、材料3由于不承认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机械反映论。

而材料6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是能动反映论。

(7)材料1、材料3、材料6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哲学,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回答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解题思路】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对不可知论的确认;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把握。

本题有一定难度。

考生解答本题必须对认识论的一些派别、基本观点和典型代表人物有一个总体掌握。

否则是难以解答的。

通过本题,提示考生在复习时,对那些相关的包括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哲学观点、典型代表人物一定统一起来理解和记忆。

反对单打一的复习,如此一遇见综合题就会乱了阵脚,不知所措。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3、看图分析(10分)

未来画家的难题:

“树叶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

请回答:

(1)该图包含着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5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

1、马克思指出: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请根据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5分)

【答案要点】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

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

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2、对于下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15分)

 

请回答:

(1)这表明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2)认识的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吗?

为什么?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考点:

人的认识的本质

3、材料一:

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材料三:

邓小平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上。

又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0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

 

(2)材料二的中心思想。

 

(3)材料三的中心思想。

 

(4)材料一、二、三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6

三、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3题,共40分)

1.马克思在批判他那个时代的现实时指出:

“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的必要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把握它们。

——摘自《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l卷

请回答(15分)

(1)马克思这段话表述了什么观点?

(2)阐述哲学的批判功能。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这段话表述了哲学具有批判功能.

(2)哲学不是单纯地、刻板地描述时代现实,而是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对时代现实关系作出评价。

哲学对时代现实的批判,就是在正确理解、解释和概括时代现实的基础上,站在是否合乎客观规律。

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上,理智地分析时代现实,在指出他们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同时,指出他们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暂时性,弘扬真善美,抑制和揭露假恶丑。

真正的哲学对时代现实的批判始终是严肃、真诚、可信的理性分析和理性判断。

也正是因为哲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批判功能,才使其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