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335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型.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基础型

课题:

《透镜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4.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5.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难点: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反馈

2.情景引入

3.精讲精练

知识点1:

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识点2: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点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点4:

眼睛和眼镜

知识点5:

显微镜和望远镜

4.课堂训练

5.课堂小结

6.作业

【知识网络】

 

【精讲精练】

专题1:

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透镜:

由透明材料磨制而成,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

(2)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3)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4)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心的直线。

(5)光心:

主光轴上的一点,通过此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薄透镜的光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通常用字母O表示。

2.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3.焦点与焦距

(1)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2)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不同透镜的焦距是不同的。

凸透镜焦距的长短反映了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偏折的程度越大。

 

【归纳总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成为发散光线,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凹透镜的焦点,如上图所示。

凸透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称为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称为虚焦点。

例1(甘肃中考):

请你在如图所示

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

使它能够满足图中光路的要求。

4.透镜光路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

(凹透镜:

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2)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

(3)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即:

平行过焦点,过焦点平行,过光心不变。

例2(重庆中考):

如图所示的是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并

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专题2: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1)结构组成:

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暗箱、底片等。

(2)成像情况: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片相当于光屏,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

现景物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

(3)调节和使用方法:

A.拍摄近处的景物时,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使镜头往前伸,增大像距使胶片上出现清晰的像;

B.拍摄远处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减小像距使胶片上出现清晰的像。

C.光圈控制进入照相机的光的多少,快门控制进光时间,二者共同控制曝光量。

D.通过镜头的伸缩改变景物与镜头、胶片与镜头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成清晰像的目的。

2.投影仪

(1)成像情况:

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当物体、凸透

镜和光屏的位置适当时,在光屏上会得到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

(2)调节方法:

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使屏幕适

当远离镜头,同时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例3(山东潍坊中考):

如上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

(2)灯泡的作用是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

3.放大镜

(1)成像原理:

放大镜是凸透镜的直接利用。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整距离,可以看到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成像特点:

A.被观察物体的像被放大了;

B.物体和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在透镜的同侧

C.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

(3)调节方法:

要使看到的物体的像更大一些,可使放大镜适当远离被观察的物体。

专题3:

实像和虚像

实像

虚像

定义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表现

能被光屏承接

不能被光屏承接

能量

有能量,能使胶片感光

无能量,不能使胶片感光

实例

照相机成像、投影仪成像、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专题4: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操作:

(1)选用与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2)设法获取凸透镜的焦距;

(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它们的中心跟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4)让烛焰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记下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值;

(5)让烛焰经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记下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值;

(6)让烛焰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记下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值;

(7)让烛焰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记下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值。

2.实验结论:

物距

像的特点

像距

应用

位置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与物异侧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与物异侧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

f

与物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

/

/

/

/

u

与物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

放大镜

【归纳总结】

(1)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

(2)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3)实像总是异侧倒立的,虚像总是同侧正立的。

例4:

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

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

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专题5:

眼睛和眼镜

1.结构:

如图所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

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睫状体起

到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

状体的焦距的作用。

2.眼睛的调节:

如图所示,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

收缩,晶状体变厚,折射作用增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

上,从而产生视觉。

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

薄,折射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产

生视觉。

3.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

于视网膜前,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如图甲所示。

(2)矫正:

在光进入眼睛之前,先经过凹透镜进行发散,再经晶状体会聚,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上,从而看清物体,如图乙所示。

4.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

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像会聚于视网膜后,使人看不

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远视眼,如图甲所示。

(2)矫正:

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经凸透镜会聚一些后,再经过晶状体会聚于视网膜上,即远视眼的人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如图乙所示。

【归纳总结】

(1)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

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F表示,即F=1/f。

(2)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1/0.5m=2m-1,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

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

(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4)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大约25cm。

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远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

例5(山东菏泽中考):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专题6:

显微镜与望远镜

1.显微镜

(1)工作原理:

两次成像,两次放大。

(2)结构:

A.物镜:

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f2f。

B.目镜:

靠近眼睛一侧的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u

C.反光镜:

分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

D.载物片:

装载被观察物体。

2.望远镜

(1)工作原理:

两次成像,先缩小,后放大。

(2)结构:

A.物镜:

焦距大,u>2f,v≈f,像在焦点外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口径尺寸大,便于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成像更明亮。

B.目镜:

焦距小,u

C.种类:

(1)折射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

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

(2)伽利略望远镜:

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

(3)反射式望远镜:

物镜为凹透镜,目镜为凸透镜。

【课堂训练】

一、填空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的虚像。

(填“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

3.如图所示的四块玻璃制成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对透过的光线有会聚作用的透镜的是,

对透过的光线有发散作用的透镜的是(写字母)。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照相时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像。

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光圈/快门/旋钮),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拍摄远的景物时,需要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近/远)一些。

5.望远镜、显微镜都至少有两个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透镜叫,靠近人眼的叫。

6.把幻灯片放在教学用的投影仪上,如果要使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应使投影仪(填“远离”或“靠近”)屏幕,并把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7.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镜,它对太阳光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8.如图甲、乙是镜头焦距不同的两架相机,它们所用的底片规格是相同的.分别用它们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景物。

我们可以判定在图中,照片____是用相机甲拍摄的,照片____是用乙拍摄的。

 

二、选择题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是很厚的透镜,凹透镜是很薄的透镜。

B.王奶奶戴的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小明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厚。

D.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10.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11.如果要使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则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A.5cmB.10cmC.15cmD.20cm

12.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A.像变大,速度变大B.像变大,速度不变C.像变小,速度变小D.像变小,速度不变

13.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A.平面镜B.凸透镜C.凸面镜D.凹透镜

14.摄影师利用“135”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15.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一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A.屏上不能成像B.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没有任何不同

16.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所示,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三、作图题

17.完成下列各光路

 

18.在如图2中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在如图3所示,完成图中光路图。

 

19.在图4中画出AB所成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像的大小

(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l

30

15

缩小

2

20

20

等大

3

14

35

放大

4

10

/

不成像

/

5

8

/

放大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一侧放大的像。

2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用

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过程中,如图2所示,

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

“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生活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cm刻线处,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又可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22.小华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条件的实验中:

(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2)确定像的位置时,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的烛焰像。

(3)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方向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像到透镜的距离(增大/减小/不变),像(变大/变小/不变)

(4)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

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是:

 

《透镜及其应用》答案

【精讲精练】

例1:

例2:

 

例3: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

(2)增加投影片的亮度,使投影更清晰

(3)适当调整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例4:

(1)光屏的中央

(2)变大

例5:

C;A

【课堂训练】

一、填空题

1.同一高度;光屏中央2.倒立;缩小;倒立;等大;倒立;放大;正立;放大

3.bd;ac;bd;ac4.凸透;旋钮;近5.物镜;目镜

6.远离;下7.凸透;会聚8.A;B

二、选择题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C

A

B

C

A

三、作图题

17.

 

18.

 

19.

 

四、实验题

20.

(1)同一高度

(2)①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②光屏;蜡烛

21.倒立;放大;投影仪;左

22.

(1)水平面;高度

(2)清晰

(3)增大;变大

(4)f2f;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