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071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docx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15个)

  古代寓言故事

(一):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一天到田里去看。

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

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

“今日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我的规律,仅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古代寓言故事

(二):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日的午餐又能够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明白今日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必须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

“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

“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

”狐狸赶紧说:

“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能够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貌。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我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

“此刻你该看到了吧?

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明白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我,反而所以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并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

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古代寓言故事(三):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齐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

“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之后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

”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那里!

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比较来论。

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

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期望君王必须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

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

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我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古代寓言故事(四):

  哀溺

  古代的永州在今日的湖南省零陵县,那里的老百姓都很会游泳。

一天,永州的河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正在横渡湘江。

行到河中央时,船漏了,所有的人都落入水中,在水里游着。

  其中一个人竭尽全力地游着,但不像平常那样游得快。

  他的同伴说:

“你平时是游泳最好的,为什么今日落后了?

  他回答说:

“我腰里缠着一千钱,太重了,所以游不快。

  他的同伴说:

“你为什么不扔掉这些钱?

”这个人顾不上答话,只是摇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游得更加吃力了。

  已经游上岸的同伴们向他大声喊道:

“你真是太蠢了。

性命都快保不住了,还要那些钱有什么用呢?

  这个人还是吃力地摇摇头,不肯丢下腰间那捆钱。

结果,他被淹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分贪图钱财,甚至为了钱财不要性命的人。

  古代寓言故事(五):

  阿豺论折箭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这一天,阿豺对他们说:

“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

”然后他把儿子们拿来的箭放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过来了。

阿豺对慕利延说:

“你拿一支箭折断试试。

”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

阿豺又说:

“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齐折断。

”慕延利竭尽全力,怎样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

“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

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国家就必须牢不可破。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

  古代寓言故事(六):

  卫人嫁女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

“必私积聚。

为人妇而出,常也。

其成居(白头到老),幸也。

”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卫国有个人,当他的女儿出嫁时,教导她说:

“(到了婆家),必须要多积攒些私房,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是常有的事。

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这是侥幸的。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积攒私房。

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了。

这个女儿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带的嫁妆还要多一倍。

她的父亲不责怪自我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能够使家里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当中那种贪赃枉法聚敛钱财的,正是和这类行径一样呀。

  《韩非子.说林上》的这篇寓言,主要要说明,人性自利,过度的为自我的利益研究,于是就忘了自我应当扮演的主角。

从而揭露贪官污吏惟利是图、寡廉鲜耻的丑恶面目和内心世界。

  它也说明另外一层意思。

寓言里的这位父亲,如果真的为女儿幸福,就应当研究,怎样让女儿婚姻幸福,合家美满;而不是让女儿多聚攒钱财,防止被休。

由于卫人教导女儿的出发点自私、错误,导致女儿“一向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最终真的被休掉了。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大。

  古代寓言故事(七):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

他说:

“能够,待我收到租税后,立刻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

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

“我昨日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

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先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之后说:

“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

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

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

“我说能够,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

“那怎样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

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

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

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古代寓言故事(八):

  古时候,人们每到必须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

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

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

“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

”那人回答说:

“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

“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貌,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样能够废除呢?

”齐宣王严肃起来,之后说:

“这样貌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

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

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

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可是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古代寓言故事(九):

  强取人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黑色)衣,求之。

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曰:

“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

“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

“子不如速与吾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繟缁也。

以繟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译文是这样的。

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寻找。

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就拉住她不放,想把她的衣服拿过来,说:

“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那妇女说:

“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我做的呀!

”澄子说:

“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

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黑夹衣,你穿的可是是件黑布单衣。

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你了吗?

  人们常说的强盗逻辑,大概也就是这样。

但不明白澄子这个人,到底是强盗,还是无赖。

占别人便宜,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编造荒谬逻辑。

澄子之所以这样,表面来看,好像逻辑思维混乱,实际上是强烈的私有欲、占有欲使他发了疯。

这和阿Q偷了尼姑庵里的萝卜之后对小尼姑说“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你……”,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两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古代寓言故事(十):

  酒徒遇吝啬鬼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

嗜酒者曰:

“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

”故人曰:

“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

”嗜酒者曰:

“谅第二三十里耳。

”故人曰:

“敝寓甚陋,不堪屈尊。

”嗜酒者曰:

“但启户就好。

”故人曰:

“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

”嗜酒者曰:

“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

”故人曰:

“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

”嗜酒者目瞪口呆。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极端吝啬的人。

嗜酒的人说:

“期望到你家和你谈谈心,又口渴又心烦,茶也能够酒也能够,只求解渴罢了。

”友人说:

“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腿脚。

”嗜酒的人说:

“料想只可是二三十里罢了。

”友人说:

“我家十分简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严。

”嗜酒的人说:

“只要门开着就能够了。

”友人说:

“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

”嗜酒的人说:

“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

”友人说:

“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齐回去。

”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这两个人都异常执着,一个是坚决要占小便宜、步步紧逼;一个是坚决不让占便宜,步步为营。

一个嗜酒如命,一个爱财如命。

最终的结果,让人哑然失笑,确实是高人遇见高人。

两人的高妙之处在于,一个是俺就想占便宜,不占便宜决不罢休;一个人俺就抠门、吝啬,想占便宜痴心妄想。

真是老中医遇上老中医,就给你开偏方;最上心的贪小便宜者遇到如此出类拔萃的铁公鸡也徒唤奈何。

  古代寓言故事(十一):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

“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确定,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

“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之后表示自我的见解:

“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必须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提议:

“您如果认为我确定得不正确,能够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

可是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

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

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

于是他发表自我的看法:

“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

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代替实质。

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古代寓言故事(十二):

  鲍君神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沼泽地附近意外地捉到了一头麋鹿。

他十分高兴,但没有立即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把麋鹿拴在一棵树上,准备砍完柴再去牵麋鹿。

  这时,有几辆客商的车子从这附近经过。

车上的人看见一棵树旁拴着一头麋鹿,而周围没有人,就把麋鹿牵走了。

但他们觉得白牵走了一头麋鹿过意不去,就另外留了一大块咸鱼干,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作为补偿。

  过了一会儿,打柴的人回到那里,发现拴在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块咸鱼干拴在那里。

他觉得十分奇怪,四周没有一个人,附近也没有水塘,麋鹿怎样会变成咸鱼干呢?

这个人想,刚才必须是神灵显现了。

  回家后,打柴的人把这件事说给村里人听。

很快,这件事便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奇。

人们纷纷到沼泽地边的小树下求福消灾。

之后,村里人凑钱建了一座庙,将咸鱼干供奉在里面,并称它为“鲍君神”(“鲍”就是“咸鱼”的意思)。

从此,“鲍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香火不断,方圆几百里内都有来求神求签的人。

  几年过去了。

有一天,一支车队走过那里。

车上有个人看到香火缭绕的场面和庙门上“鲍君神”的匾额,感到十分奇怪,就下车打听原因。

有人向他讲了“鲍君神”的神奇来历。

  这个人听后,不禁大笑道:

“几年前那棵树上的咸鱼干是我留下的!

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

真是太可笑了!

  庙里正在虔诚祈祷的人们听说后,个个哭笑不得。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来拜这个“鲍君神”了。

渐渐的,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

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破旧倒塌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仔细确定,对神话盲目迷信,是愚昧可笑的。

  古代寓言故事(十三):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齐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我说:

“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貌,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明白命令后都进取练习,想一展身手,仅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可是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可是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仅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古代寓言故事(十四):

  悲心更微

  有个燕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

直到老年,他才有机会回到出生地燕国。

  他在经过晋国时,他的同伴哄骗他说:

“那里就是燕国的都城。

”燕人一听,立刻神情悲伤起来。

走了一会儿,同伴指着路边的一座社庙说:

“这就是你们乡里的社庙啊。

”燕人听了,立刻长吁短叹,感慨万分。

  走着走着,同伴指着一间屋舍说:

“这就是你的先辈以往居住的地方。

”燕人听了,眼含热泪暗自哭泣。

同伴又指着一处隆起的坟堆说:

“这就是你先辈的墓地啊。

”燕人一听,立刻跪地嚎啕大哭。

  这时,同伴忍不住笑了起来,说:

“我刚才都是骗你的,那里其实是晋国呢!

”燕人一听,赶紧从地上站起来,觉得十分羞愧。

  等到他们最终到了燕国,真正见到燕国的社庙,见到了先辈的墓地时,这个燕人的悲悲痛境反倒变得很淡薄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当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悲痛过后,人的心理反应反而会越来越小。

  古代寓言故事(十五):

  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

可是到底给谁好呢?

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

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

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

“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

”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先,那个人的蛇画完了。

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

“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

”那个人笑着说:

“你到此刻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

”画蛇脚的人争辩说:

“我早就画完了,此刻是趁时间还早,可是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那人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我而此刻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我,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