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7444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复习提纲.docx

《地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复习提纲.docx

地貌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定义(名词解释):

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地貌学的分支(填空):

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

近代地貌学的发展历史中的两大代表人物和奠基理论(填空):

戴维斯——地理地貌循环说,彭克——山坡梯地学说。

第二章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参考课件,简答题)

第一级:

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是岩石圈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的规则运动,因此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第二级:

山地、平原、盆地、高原,海洋中的大洋盆地、洋脊、海沟和岛弧等。

【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即不同板块沿着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运动,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

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等【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由具体的地质构造单元如褶皱、断层、火山和熔岩控制形成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地壳均衡理论(理解此理论的含义)(名词解释,填空):

密度小的固体地壳子啊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的块体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面越高,插入下部地幔越深,称山根;反之,地壳薄的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也低,这样就形成地壳均衡。

海底构造地貌单元(填空):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断层构造地貌类型(填空):

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线崖、断层谷、断块山、断陷盆地

褶曲构造地貌类型(填空):

单斜地貌、背斜地貌与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顺地貌和逆地貌定义(名词解释):

顺地貌:

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他们地貌形态与构造一致

逆地貌:

如果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节理较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为谷,而向斜为山的地貌。

熔岩地貌类型(填空):

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盖、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熔岩湖

第三章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名词解释):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风化作用(名词解释):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阳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同的岩屑、砂砾和黏土。

崩塌(名词解释):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

崩塌形成条件(简答)

地形条件:

坡度和相对高度。

崩塌只能形成在陡峻的斜坡地段。

相对高度超过50米是,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地质条件:

岩石中的节理、断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气候条件:

崩塌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

(气温和降水)

其他条件:

地震和人为破坏。

倒石堆(名词解释):

沿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

滑坡(名词解释):

斜坡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影响滑坡的因素(简答题)斜坡上的岩、土体本身的重力所引起的下滑力大于岩、土体的抗滑力时,就会产生滑动,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岩性和构造

岩性:

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堆积层中,基岩滑坡相对较少。

松散堆积层中发生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关,

构造:

一是滑坡常沿断层面、节理面或岩层不整合滑动

二是沿岩层层面滑动。

特别是岩层倾向和斜坡倾向一致的情况下,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最容易形成滑坡。

地形:

必须具备一定的坡度才能有利于滑坡滑动,松散土层滑动坡度在20度以上,而基岩的滑动坡度在30~40度。

地下水:

滑坡与地下水的关系密切,饱和地下水能加速滑坡的进行,其作用是①水渗入斜坡岩、土体、孔隙中增加了单位体积的重量,加大了剪应力而促成了下滑;②水进入了岩土层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将解除颗粒之间的吸附力,溶解颗粒之间的胶结物,使其丧失粘结力;③地下水大量进入斜坡,使潜水面升高,相应增大静动水压力,对滑体起托浮作用,减少抗滑力。

④软化岩层。

地震和人为因素:

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结构

滑坡的形态特征(简答题)

滑坡体:

滑动的岩土体沉滑坡体。

它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地层分割开来。

滑坡体有:

滑坡阶地:

滑坡体移动时,由于上下各段滑动速度不同,产生多个滑动面,构成几块滑体,滑体之间呈台阶状。

滑坡鼓丘:

滑坡体前缘受阻,而被挤压鼓起成丘状。

滑坡舌:

在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深入沟壑低地或河道中的部分。

滑坡洼地:

土体滑下后地下水出露。

滑坡面:

滑坡体移动形成的面,滑动面上可以看到滑坡时留下的磨光和擦痕。

滑坡体内也可形成滑动面,称分支滑动面。

滑坡壁:

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部形成的陡壁。

它的相对高度表示垂直下滑的距离。

滑坡壁平面呈弧线形。

滑坡裂隙:

是滑坡开始滑动时形成的,根据分布部位和力学性质分:

环状裂隙:

位于滑坡壁后缘,由拉力所致。

羽状裂隙:

位于滑坡中部和两侧,由剪力所致。

鼓张(压)裂隙:

位于滑坡体前部,由拉(压)力所致。

放射状裂隙:

位于滑坡体前缘,由拉力所致。

蠕动(名词解释):

是指斜坡上的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

第四章流水地貌

横向环流(名词解释):

在弯曲的河道或沟道中,水流在水面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汇聚水流,在河底由凹岸流向凸岸的分散水流,构成一个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流水作用类型(填空)

水流的破坏作用有三种方式,即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按侵蚀方向:

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

不同的地貌类型区的侵蚀形式不同,如坡面上片蚀(面蚀)、沟谷为沟蚀、河流为河床侵蚀。

洪积扇类型(填空)垒叠式、串珠状、不对称垒叠式

影响洪积扇发育因素(简答题):

(1)气候变化——气候湿润时,洪积扇面积变大;气候变干时,洪积扇范围缩小。

(2)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类型。

溯源侵蚀(名词解释):

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向源头方向侵蚀,是一种后退的侵蚀。

侵蚀基准面(名词解释):

河流下切侵蚀不是无止境的,当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一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均衡剖面(名词解释):

当河流发张到一定阶段后,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水流动力正好消耗在搬运水中泥沙和克服水流内外摩擦阻力方面,在地质构造相同、岩性均一和气候等条件相对不变下,这是河床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匀的曲线。

称之为均衡剖面。

河床(名词解释):

河谷中枯水期被水充占的谷底部分,具有长年流水。

河床的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型。

河漫滩定义: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二元结构(填空):

洪水时,河漫滩处水较浅,使悬移质沉积。

上部覆盖一层粘性土(河漫滩相),下部为河床相。

河流阶地(名词解释):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的成因(简答题)

成因:

两个条件——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一个是河流拓宽谷底,形成宽阔河漫滩的时期。

另一个是河流强烈下切,使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成为阶地的时期。

1、构造运动(升降)

2、气候变化(干湿、冷暖)

3、侵蚀基准下降

4、河流袭夺也可形成局部阶地

河流阶地类型(填空):

侵蚀阶地(基岩阶地)

由基岩组成,阶地面上冲积物较少,发育在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

堆积阶地

由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下游最常见。

————气候变化

基座阶地

由两层不同物质组成,上层为河流冲积物,下层为基岩或其他成因类型的沉积物。

___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气候变化。

埋藏阶地——地壳变化,侵蚀基准面变化,气候变化

(1)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侵蚀基准面上升,把早期形成的阶地埋没形成埋藏阶地。

(2)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叠加,形成假埋藏阶地。

分水岭迁移(名词解释):

分水岭不对称导致两侧的坡度、坡长不一样,河流的溯源侵蚀速度也不一致,结果使溯源侵蚀速度较快一侧分水岭高度不断降低,并向另一侧移动。

河流袭夺(名词解释):

分水岭的迁移导致一侧的河流夺取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水系类型(填空):

树枝状水系、格子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辐合状水系)、网状水系、倒钩状水系

三角洲(名词解释):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形成的堆积平原

泥石流(名词解释):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简答题)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因素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的沟谷条件等。

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

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

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4,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导致泥石流形成。

泥石流水体补给源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

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进一步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水流的搬运方式(填空):

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水流堆积地貌(填空):

由坡面流水堆积下来的物质称坡积物,坡积裙。

由沟谷流水堆积下来的物质称冲积物,洪积扇。

河流堆积发生在中、下游及河口地段冲击物,河漫滩和三角洲等。

第五章岩溶地貌

喀斯特(岩溶)作用(名词解释):

凡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称为喀斯特作用。

(是水(地表、地下)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以化学作用(溶蚀和沉淀)为主.以物理作用(流水侵蚀和机械崩塌作用和沉积、堆积)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简答题)

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

水的流动性

水的溶蚀能力

地表和地下岩溶形态类型(填空):

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2、漏斗3、落水洞和竖井4、溶蚀洼地5、坡立谷(溶蚀盆地)6、干谷和盲谷7、峰丛、峰林和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

地下河和岩溶泉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类型(填空):

垂直循环带(充气带),过渡循环带(季节变动带),水平循环带(饱水带),深部循环带(滞流带)

溶洞(名词解释)洞穴又称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岩溶地貌地带性特征(简答题)

热带岩溶:

岩溶作用非常强烈。

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水循环快,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可以不断进行,同时热带地区气温高,化学反应快,植物分解产生大量的CO2,并分泌出有机酸,加速岩溶作用过程。

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都很发育,如溶蚀盆地和洼地,锥状峰丛和塔状峰林,石芽和溶沟发育极好,有时成为石林式石芽;地表地下发育的水系相互连通,地下洞穴系统发育,地面多塌陷。

温带岩溶:

分温带季风气候岩溶和干旱区岩溶

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分配不均匀,有明显的雨季。

雨季降雨集中时间短,地表岩溶地貌不发育,只有一些小的溶蚀浅沟,但地表水渗入地下滞留时间长,地下溶洞较发育。

温带干旱区降雨很少,地表岩溶作用极微弱,几乎看不到现代岩溶地貌。

但地下水中含较多的SO42-,因而地下形成一些小溶洞

寒带和高山寒冷地区岩溶:

气温极低有永久冻土或季节冻土,溶蚀作用及缓慢,主要以地下溶洞为主。

岩溶发育阶段特征(简答题)

幼年期:

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

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

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中年期:

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溶洞顶板坍塌,许多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和峰林形成。

老年期:

当可溶性岩层的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流又发育起来,出现了泛滥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这时岩溶地貌发育进入老年期阶段

第六章荒漠地貌

世界荒漠分布带(填空):

①南北纬度15~35度之间的副热带高压带。

②北纬在35~45度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内陆。

风力作用(名词解释)风对地表的作用。

风吹地面将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进入气流中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风力作用形式(填空):

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积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类型(填空)悬移、跃移、蠕移

风成地貌(名词解释):

风对地面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类型(填空):

风蚀地貌:

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风蚀洼地、风蚀、风蚀残丘、风蚀城

风积地貌:

沙漠和黄土地貌

雅丹(风蚀垄槽)(名词解释):

沙漠区干枯湖底或冲积平原,因干缩性成裂隙,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是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槽。

影响风成地貌的因素(简答题)P123

地面特征、气流特征、人类经济活动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填空):

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名词解释)

岩漠:

风蚀作用带走表土,留下起伏不平的裸露基岩。

砾漠:

也称石漠或戈壁。

山麓地带由粗砾砾石和块石等组成的洪积或冰渍物等,在风的侵蚀作用下,细沙被吹走,由留下的粗砾砾石、块石或碎石组成的平坦地面。

沙漠:

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泥漠:

由粘土物质(泥质沉积物)组成的地面。

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尤其是封闭盆地的中心。

它是由洪流从山区搬运来的细土物质淤积干涸而成。

常发育龟裂地和雅丹地形,多为盐沼泥漠。

第七章黄土地貌

黄土(名词解释):

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黄土分布区域(填空):

在较干燥的中纬干旱和半干旱区,我国黄土主要展布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以北,尤其是黄河中游区。

黄土的成分(填空):

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黄土地貌的类型(含侵蚀地貌、潜蚀地貌、沟谷等地貌类型)(填空或简答题)

侵蚀地貌

沟谷地貌:

纹沟细沟切沟冲沟(流水作用)

沟间地貌:

塬、墚和峁(风力堆积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

谷坡地貌:

泻溜崩塌滑坡(重力作用)

潜蚀地貌:

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简答题)

黄土地层的划分:

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

黄土的粒度在区域上有着明显的方向性。

总的趋势是自我国西北向东南颗粒逐渐变细。

从垂直剖面来看,从下部的老黄土到上部的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具有多孔隙、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性质。

黄土的厚度不一,最厚达200m,黄土的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化学成分以二氧化硅占优势。

1、地貌学与水土保持关系

答:

地貌与水土保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地貌水土流失的难易程度,严重程度均不同。

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先要对流域的地貌概况进行研究。

例如,黄土地貌土质细腻疏松,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开展工作的重点地区;坡地地貌由于重力的作用,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滑坡等地质灾害,需要建筑挡土墙等水土保持措施。

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也在不断塑造着地貌,水土保持也会对地貌单元的形成起到影响。

例如,由于水土流失,黄土地貌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纹沟,细沟,切沟等,并在地表径流的配合下进一步被流水侵蚀形成塬,墚,峁等。

而水土保持工作的展开会减慢这些地貌单元出现的速度;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其形成是由于黄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成三角洲,但是由于近年来上游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导致下游淤积的泥沙减少,以至于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减缓。

2、构造地貌的生产实践意义

答:

构造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单面山、背斜、向斜等小地貌单元。

这些地貌各自具有不同的生产实践意义。

大陆架: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

还有海底森林和多种藻类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有的是良好的医药和工业原料。

大陆架是海底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带,其沉积类型和特征受环境因素制约,是研究地质发展史的重要依据,具有科研价值。

洋盆:

由于洋盆处于海洋深处,人类目前的科技手段还无法完全了解并利用它。

山地:

由于山地地区海拔高,低温,呈气候的垂直分布,适宜多种植被与经济林木的生长。

其次,或连绵或陡峭的山地也是吸引游客去旅游的圣地,具有旅游价值。

平原:

以中国三大平原为例: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以前是重要的农业区,现在大力发展经济并迅速崛起。

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向有“水乡泽国”之称,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

总体来说,平原最适宜人类发展生产的一种地貌,根据其气候条件的不同可发展农业畜牧业等。

高原: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

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盆地:

盆地中的沉积岩完整而连续并且有利于化石的形成,通过对这些沉积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人们能够描述、反演出这些地域中诸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对气候有重大影响的温室气体与大气圈发生交换作用以及由构造活动决定的地形变化等地球演化历史过程。

油气通常形成并赋存在沉积岩中,或形成油藏深度大类型多的含油气盆地。

背斜: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天然气构造。

开发石油、天然气多寻找背斜构造(包括海底油、气开采)。

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

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但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

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3、黄土性质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

答:

黄土质地细腻疏松,以粉砂为主,颗粒之间结合的不紧密,孔隙度一般在40%~50%之间,吸水能力强,透水性高。

化学成分上CaCO3等易溶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在水分经过时易造成溶蚀。

黄土中的水分沿孔隙向下运动,可溶盐类和粉砂粒被水分溶解和移动使孔隙逐渐扩大。

由于黄土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和含有可溶性物质等特点,很容易被流水侵蚀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形成一些黄土柱或黄土陡壁和陷穴等各种地貌。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

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速度快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5],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

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林草措施。

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

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

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

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

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5、山地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山地灾害可分两类:

一类是自然界固有的、相对于人类生存的不良地质作用,二是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产生的特定的灾害。

加强山地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山地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山地灾害防御工程应立足于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加强山地灾害减灾工程建设(#)为了防治崩、滑、流灾害,可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生态保护措施,包括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等,做到疏堵并举,调蓄有致,才能正本清源,将灾害的威胁减轻到最低限度。

)在各种建筑选址和选线时应避开崩、滑、流易发区。

若实在难以避开,则需采用一些预防措施,如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库和交通干线危险区实施工程技术措施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坡面灾变发生频率和强度。

加强山地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和有关行业标准,将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延伸到地、县,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有效控制不合理的工程和经济活动,大幅度减少人为活动诱发的山地灾害。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

6、流域开发中的地貌问题

流域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

幼年期阶段:

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

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