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286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docx

《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论.docx

绪论

绪论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明确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掌握国内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准确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特点及发展线索及脉络。

教学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特征,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与国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

教学难点:

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及价值观问题的争论

社会福利思想是现代社会福利理论与与实践的理念基础,对现代社会的福利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和掌握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对我们了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发展和改革的动向,增强从事社会福利的研究与实务工作的自觉性,有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英语中,福利是welfare,是由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是“好的生活”。

而对于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有不同的解释。

它既可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

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从一般抽象意义来说,福利就是能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身体应得到的各种保护和照顾,也包括影响人的智力和精神自由发展的各种因素。

而作为社会福利则要求人们在“社会”层面上来考虑和解决如何使人能够过一种“好的生活”。

它涉及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得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生活得幸福;社会财富、机会、和各种物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等问题。

 

社会福利在一般意义上是假设不虞匮乏、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受教育、社会平等及有序的生活等有关人类幸福的事项的实现是社会的正常状态,而贫困、病态、失业、无知、懒惰和犯罪是反福利的社会病态。

消除这种病态,恢复及发展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想达到一种好的治理状态,一个社会要保持和发展正常的状态,必须要制定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必须要建立起符合本国实际的,能保障人民权益和基本需要满足的福利制度。

因此,社会福利是作为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主要政治构件之一而成为社会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包括理念意识形态的层面和实际服务层面。

前者要回答社会福利的理论假设问题,如为什么要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是什么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后者主要是关于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与方法的问题,如提供什么样的福利服务、通过什么渠道或方式将福利资源输送到需要者的手中。

但是理论与实务间需要经过一系列转换从理论的思考变成实务行动。

其间需要形成具有规范意义和行动指导原则的行动纲领和实务理论来实现二者的转化,这就是社会政策领域。

社会政策是社会福利理念经过决策过程转化而来的,它将社会福利的理念与现实社会的福利需求相结合,把社会福利思想所表达的理想和价值观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原则和行动指南。

由此看来,社会福利是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一定的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的实践提供依据,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福利的理念、价值观的问题,以及从理论层面介绍近代以来中外各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各种福利思潮和各国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背后所涉及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

从福利的供给看,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来,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及养老等方面和需要得以满足。

概括地说,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

这里的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穷人和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和失去生活恶劣的穷人等。

对这些人群的福利照顾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狭义的社会福利存在于包括古代社会在内的一切文明社会。

更确切地说,在所有形成国家公共权力的社会,以国家或社会的名义实施对弱势人群的救助,既是公共权力存在的合法性要求,也是国家实现其统治必需的措施。

而广义上的社会福利则是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的,它针对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福利供给模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特征是由普通化、制度化的、大规模的、集中的福利供给取代传统的社会家庭式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和自发的福利供给。

同时,它也把家庭和社区式的自我照顾福利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福利服务的过程,因而我们需要通过社会福利制度来进一步了解这一过程的发生及本质。

二、社会福利制度

1、什么是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形式来安排自己活动的方式。

据此看来社会福利也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发生在六种基本的社会制度中,即亲属、宗教、工作单位、市场、社区互助机构和政府。

这些制度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福利功能,社会福利制度也是以这些基本的社会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是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类早期的福利主要由家庭和社区提供生活保障和老弱病残照顾,这种福利模式属于自我照顾和自我保障范畴。

国家提供的仅仅是辅助的福利服务,如赈灾救济、减免粮税等非常规的福利,而不是将人民日常生活纳入照顾与服务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制度的建立,人们的居住方式和谋生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集体的居住方式取代了乡村式的分散的居住,商品化、工业化和契约式的谋生方式取代了自给自足的谋生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风险增加了,传统的家庭福利制度功能减弱,无法为此提供更有效的福利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和社会为个人提供福利保障的新型福利制度就出现了。

现代的福利制度产生于工业化最早的欧洲,并且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成熟是一个过程,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

残补型的或剩余型(residual)的福利制度和制度型的福利制度。

早期的福利制度主要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所谓残补型或剩余型通常是与慈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说,它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而制度型福利是在19世纪末才现的,它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供全体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制度化的福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它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贫困人口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关系到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诸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起到维护人民生活安定和幸福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1、关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长期处于国家保障的体制下,社会福利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福利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是在政治经济学原则指导下被实践的东西,社会福利就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提出来。

改革后,随着我国福利制度由单位制度福利向社会化福利制度的转变,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但是我国以社会福利理论研究滞后,形成了从制度和操作层次改革而缺少理论支持的局面。

于是为了尽快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转换,把建立社会安全网当作首要任务,从国外引了操作性的社会安全的概念socialsecurity,并给予了中国化的解释“社会保障”,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实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

但是这样一来社会福利的外延与内涵与缩小了:

首先,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然而,福利的概念不仅是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幸福的问题,也特别关注人们精神生活的幸福;其次,社会保障注重的是操作性制度层次的东西,把社会福利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的追求,为社会保障提供理念支持;最后,社会保障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而社会福利不局限于这种现实的预防与保护,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福祉。

所以社会保障应是从属于社会福利的次级概念。

2、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第一,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它强调要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与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结果,参与社会发展过程。

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更多的是作为预防风险的机制,消极地防止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发生。

第二,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在于社会救助是一种有选择的福利服务,对象是贫困者和失能者,救助的方法是通过家庭经济调查,救助的水平取决于受助者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险是针对劳动者及家属的社政策,主要是帮助劳动者规辟老年、失业、工伤、疾病、生育、残疾和死亡等方面的风险而形成的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则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第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社会福利是不设先决条件的,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

而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要具有严格的条件,要通过审查才能得到帮助或服务。

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第四,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公民提供的服务与帮助。

3、社会福利的体系:

社会福利中一些是作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的条件被制度化了的,另一些是作为发展的生活条件而提供的。

因此,现代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模式。

狭义的福利体系主要是由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构成的社会安全体系。

从总的趋势看,由狭义的社会福利向广义的社会福利发展是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向,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属于剩余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且保障水平低,保障的覆盖面小,多数农村地多还在保障范围之外,国家建立了低水平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在局部地区的探索中,发展社会福仍然是项艰巨的社会工程。

广义的社会福利体系如下:

    

1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安全体系)2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福利体系            

    

1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全民的福利)

                 2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其它的社会福利体系3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4公司、单位集体福利(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忠诚度)

         5国际社会的捐助

第二节社会福利思想及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与与争论

(一)社会福利思想界说

社会福利是一项需要政治和道德支持的普遍的社会事业。

它相信实现社会的普遍福利状态是一种“社会的善”,是和每一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的事业。

它需要人们的参与,需要发挥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及互助的精神才能实现。

因此,围绕着关于社会福利的价值和社会理想的争论形成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

  所谓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在一个社会中,虽然社会福利制度不是由人们的思想道德决定的,但是人们所持的道德信念和政治观点,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哲学价值观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实践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社会福利思想也可以看作是对各种福利现象和问题的哲学观点。

它提供给人们思考和解释社会福利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形成对待社会福利需求量的各种立场和态度,确立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的政治道德原则,促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意识形态要求建构一个社会的福利体系与福利制度,从而使社会福利制度和人们所持的社会福利理想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倾向性。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福利的哲学理论。

我们要研究的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反映一定社会与实践的社会福利哲学。

(二)社会福利思想中的价值观问题

  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中,各种福利哲学的观点是对立的,这种对立既表现为由于个人对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福利观上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也表现为对待福利需要的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冲突,以及包括物质财富的分配在内的社会物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是自由放任的还是国家干预的等一系列对立。

正是这些对立的哲学观点的存在,整个福利福利思想领域表现各种思想对立和理论观点纷争的局面。

  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基本的对立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个人主义福利观的观点:

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在它看来,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需要的做法,其结果就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

集体主义福利观:

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此需要发展社会福利功能,以保证第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对待。

  社会福利思想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在社会理论的范畴内,既表现为道德选择上是公平与效率谁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与表现为政治上个人的自由与社会平等和公正谁更为根本的问题。

因此,我们进一步追问社会福利思想对立的政治和道德根源时,就会发现,社会福利领域中,思想观念上的对立与冲突,以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功利主义和人道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论和福利国家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冲突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福利思想因此也成为一个充满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

  从政治争论方面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关于平等和自由谁更优先的争论,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冲突表现得更为激烈。

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形式是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如何保证个人最大的自由以使他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潜能,应该成为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否合理的根本原则。

对此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哲学的核心是:

相信个人的尊严,相信根据他自己的意志来尽量发挥他的能力和机会,只要他不妨碍别人进行同样的活动的话”。

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重要的是“把自由式当作一个考虑因素的出发点,至于个人如何使用他的自由,它属于个人伦理和哲学的范畴”。

比如,如果把对穷人的救济看作是个人的事而不是政府的责任,那么,这种“责在于帮助较不幸的人的私人慈善行为”就被“看作正确使用自由的一个例子”。

相反如果由国家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行福利制度,改善穷人的穷困状况,那就是用强制代替自愿。

这对自由义的原则就是根本的破坏。

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看来,20世纪的福利国家就是为了平等而牺牲个人自由的最有力的证据。

福利国家的集体主义倾向,使“福利而不是自由成了民主国家的决定性主张”。

对诸如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者来说,“由于认识到对个人主义的内在威胁,……他们担心,继续集中控制经济活动会造成《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曼

(三)辩证地看待福利思想中的价值对立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对立,反映了政治道德领域斗争的意识形态性。

但是也应看到,任何的思想的抽象物都不过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表达,以两极对立的形式来表达社会福利的理论特征,并不表示二者间就是绝对的互相排斥、彼此否定。

在社会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对立,往往会因为新的因素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关系。

如新自由主义承认,“19世纪的自由主义把扩大自由认为是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办法。

20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把福利和平等看作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它的替代物。

以福利和平等的名义,20世纪的自由主义者逐渐赞成恰恰是古典的自由主义所反对的国家干涉和家长主义政策的再度出现(弗里德曼)” 。

  同样地,德沃金也指现:

在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上,如今许多政治家热衷于造成一种“新自由主义”,或者介于过去左派和右派的两种僵化态度间的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骑墙的态度虽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老一代平等主义者坚持认为,一个政治共同体负有向全体公民表示平等关切的责任,但他们解释平等的方式却忽略了公民的人个责任。

新老保守主义都坚信这种个人责任,但他们对个人责任的解释却使集体责任受到了漠视。

从这两种错误中进行选择非但没有吸引力,而且没有必要。

如果接下来的论证是充分而有力的,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有关平等和责任和完美说明,它对双方都给予尊重。

”)

  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自由放任论和自由主义,从思想理论范上看都属于人个主义的理论;而利他主义、社群主义、社会民主的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等,从思想形式和道德主张上看,基本属于集体主义的范畴。

但是实际上两极对立往往通过中间环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关系。

  对这一问题最的说明就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尽管自由主义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理论,但是它却同样产生出罗尔斯的正义论这样带有浓厚福利集体主义色彩的平等主义理论。

罗尔斯所谓处境最者获益最大的分配正义原则,说的就是要通过实行差别原则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让社会地位最低的人得到均等的机会。

这种追求社会正义的理论也得到社群主义赞同,而一些社会群主义者,如米勒就试图在批判当代政治哲学的基础上,融合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社会主义,建构以需要、应得和平等为基础的社群主义的社会正义理论。

  即使是社会主义也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的政治主张,多少都带有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和印记。

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源于激进自由主义对工业化资本主义的异化的批判。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正是在这种人道的批判中,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

  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各种社会思潮,从政治和道德方面对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批判,为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我们去追寻社会福利思想冲突的政治和道德根源时,可以看到,它们在福利观上的既相互对抗和冲突,又相互吸引和接纳对方因素,推动社会福利在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上不断地演变,形成了慈善到正义、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的发展轨迹。

把握这两者的思想脉络,对我们理解社会福利的政治和道德根源,认识社会福利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待社会福利思想的各种形式进行区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的意识形态特征,了解和掌握它们的发展脉络,避免用僵化的意识形态观点看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使思想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

要明确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人类对自己的福利理想和福利状况的不同的表达,是基于人们在处理个人和社会这一基本关系上所做出的价值选择。

当人们在价值观上选择集体主义或者个人主义时,他们是是要表明自己的基本立场。

所以人们在价值选择上要么倾向于前者,要么倾向于后者。

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并非绝对互相排斥,不可调和的。

相反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互为前提,互相包含。

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出于利益上的考虑人们最可能选择个人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彼此的使用和友谊来满足一些非经济利益的需要。

对此我们要辩证看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要看到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以及这些需要的矛盾。

在生活中,人们的福利需要既包括了个人的利益的欲求,也包括着对社群、民族和社会的共同福祉的追求。

  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古代福利思想

1、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民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是“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

民本主义的福利思想又是建立在君主制的“王道”和“德政”意识的基础上。

以德治国的三层含义:

一是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即统治者应当注重本身的德的修养,行为举止符合德的要求,这样才能具备治国的资格,治国才能才能成功。

二是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推行“仁政”“德政”。

行政要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

三是对被统治者即人民道德教化,要让人民按照德的要求规范严格规定自己的言行,非礼勿动,非礼勿视,人人都作谦谦君子,这样就达到了君民一体,就能实现安定团结,天下和谐的局面。

德的第二层含义更是成为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的直接政治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就是建立在德政与仁政的基础上,它反映了传统政治中的所谓的人文关怀的文化取向。

从直接现实生活层面上看,就体现为对人民福祉和利益的关怀。

2、具体说,中国古代,福利不被看作理想的社会生活形态, 不被视为社会控制集团或社会全体的责任,而长期被子看作超社会的神灵给予社会或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个体的赐予。

人们常常是被动地等待着这种福利。

这种福利观是与中国传统政治心理中的救星意识是一致的,而福利也被看作布施和行善,笼络人心的政治权术。

祈福和赐福的思想长期统治着中国福利的理论与实践,从这点来说,中国传统思想里并没有现代意义福利概念。

(二)中国现代福利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颁的宪法和各种保障人民福利权利的法规,以制度化的福利表达了中国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这就是国家从保护民生、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的角度给予人人福利保障,突出了国家的福利责任。

同时,人民也有承担自己的的福利发展的责任,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承担各种社会义务,自主地谋求自己的福利。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至此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三、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传统

(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福利思想

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政治道德思想表现出来。

《理想国》中柏拉图建构了一个以社会等级制为基础的共产制乌托邦社会。

柏拉图心目中的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务机构建立。

城邦国家是由一系列的社会等级构成,他们是统治者、军人和平民。

国家是一个分工的体系,在其中各个等级各司其职,按照理性的法则处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其中,统治者是能够理性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等级,处在社会分工的最高位置;军人是凭借勇敢和牺牲精神来保卫国家,是受意志控制;平民阶级主要是用自己的劳动来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注重日常生活感受,受情欲支配。

国家最高权力是由一个统治者来掌握,他必须具备哲学家的智慧、善的人格和公正、节制的品质引导和培养人民按照正义和理性的原则行事,保证人人都能获得普遍的生活幸福。

而国家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幸福。

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整体主义福利观。

这种福利观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维护等级制度,突出地强调了国家整体利益(实际是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生活幸福的一致性,即整体幸福的幸福观。

2、亚里士多德

他的福利观是站在中等阶级自由平民的立场阐述他的政治理想和福利思想。

他认为国家应实行财产私有制,而不是柏拉图的等级制,财产共有会造成人们之间的劳逸不均,使一些人变得懒惰,而财产私有则会人们积极努力,和衷共济地追求幸福。

他的政治理想:

认为人以群体的方式生活,要组成国家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