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916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育论文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

问:

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

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

2*10=20(条),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

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

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

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

10-4=6(只)。

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

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

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

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

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

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

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

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

如学习“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

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

为什么?

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

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

70克,面饼:

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

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

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吗?

边划边讲,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

7,如果你是一名侦探的话,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了。

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或者是:

出示五星红旗,美丽的雅典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发型设计,问这些美吗?

知道为什么这么美?

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利用线段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题。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在一定情境下学习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过程,我们要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故事、游戏、问题和实践等几种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成功。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问题原则途径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现行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在创设有效情境这方面冥思苦想,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与操作中的不当,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容乐观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情境的实际功效。

现就本人结合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有关创设情方面的看法和想法作如下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我在对学习和实践中耳闻目睹到的创设有效情境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主题含糊,枝节横生

好的导入情境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然而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导入情境却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受情境表面东西的影响,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这样导入:

课始,教师拿出一个纸风车,问学生:

认识它吗?

学生答:

风车。

老师又问:

喜欢玩风车吗?

学生高兴地答:

喜欢。

教师说:

要想玩风车必须先学会做风车。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做风车的吧!

(录像播放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在做风车的情景)随后,老师问:

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1说:

我看到哥哥做风车用的是蓝色的纸,姐姐用的是红色的纸。

老师点点头说:

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2说:

我看到那个哥哥做风车时借了姐姐的剪刀。

老师:

你观察得真仔细。

学生3说:

我看到他们先用铅笔、尺画出四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开,但不能剪断。

……看着时间渐渐流逝,学生还说得意犹未尽,却依然未触及学习的主题,老师终于按捺不住:

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里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里呢!

”(课件画面定格在纸张的角上)老师问:

它是谁?

学生答:

角。

老师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和角交朋友。

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做了精心的准备,目的是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出“角”。

但学生偏不往这点上靠,尽说些“纸的大小、颜色、制作步骤”之类无多大关联的话,使导入一环枝节横生。

究其原因,是由于课件中蕴涵的学习主题含糊,不利于学生从普通的事例中敏锐地捕捉到数学信息,并剥离与数学本质无关的一些属性,从而导致学生只能把表面上看到的说出来。

场面看上去热闹,其实苍白无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五、六分钟。

2、课件代劳,隔靴搔痒

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平台,为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特别是用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展示出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但也存在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导致教学方法偏失方向。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屏幕上演示:

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

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

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

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生3: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师: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师:

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位老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制作了动态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圆的周长推导的全过程。

孰不知,这样的教学手段即使再先进,也不过是过程性教学,因为它淹没了学生操作学具整理数学思维的价值。

课件再精美的画面、再生动的演示、再无懈可击的程序也是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操作思维的。

毕竟“听到过会忘记,看到过会记得,做过了才会理解。

3、费时费力,喧宾夺主

许多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深刻体会:

课前本以为创设的情境操作极其简单、效果想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却“举步维艰”,难以顺利开展。

曾经一位教师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台,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

(男高)接着,又请一男一女上台,比一比两男两女,男生高,还是女生高?

(两男高)教师又请一男一女上来,比一比三男三女,男生高还是女生高?

(难以确定)此时,老师问:

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他们到底哪方高?

学生提议:

三男三女搭起来量。

教师评价:

想法可以,但能力不可能办得到!

又有学生说:

用皮尺把六个人都量出来,再用三个男生总身高除以3,三个女总身高除以3,求出平均数,再去比较。

又有学生出点子:

因为头的身高占身体的七分之一,所以只要算出三个头乘以7,就是三女总身高。

教师评:

不知你的知识可靠不?

接着,老师又问:

在现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学生都赞成用尺量。

然后教师现场测学生身高,收集数据。

令教师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三男三女的总身高居然完全相同。

教师为了保险起见,只得再请两男一女上台量出身高,再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然后教师针对列式提问:

比总身高和比平均身高,哪种方法更合理?

从而揭示“平均数”。

以上的情境不但花去学生二十多分钟宝贵时间,还让学生半节课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学习状态,让听课的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拖泥带水的节奏,松散的结构,折射出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是十分的随意,课前的预设意识十分淡薄,而课堂的教学机智也有待加强。

4、弄巧成拙,刻求原型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数学的愿望。

基于以上认识,一些教师特别喜欢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

但教师片面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形而设计情境,就会出现情境牵强附会的情况。

如有位教师上倒数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倒数,设计了这个情境:

教师手上拿了张写有“福”的纸,然后当着学生把“福”倒过来,问学生:

这个字现在怎么了?

生:

倒过来了,表示福到家了。

师很高兴,接着说:

在我们的数学知识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如分数5/9倒过来就是?

问:

5/9倒过来是多少?

生答:

5/9倒过来是9/5。

生2不同意,站起来答:

5/9倒过来应是6/5,因为9倒过来应变成6。

一时全班哄堂大笑……仔细揣摩,使学生产生错误想法的责任不在学生,而是教师自己造成的。

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倒数”概念,把情境设计的重心放在了“倒”字上,表面上看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方便学生理解,但实际上却让学生混淆了倒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造成了认识上的模糊。

5、套用情境,照本宣科

一些教师在不同学段,面对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教学同一课题时,采用了同样的情境。

这种做法,是否会取得同样好的学习效果呢?

曾经就有这样一位高段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时,他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看一段学校门口马路上5分钟内车辆通行情况录像。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

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5分钟内经过的车辆到底有几辆呢?

学生单纯地说:

叫交警叔叔通过“电子警察”来帮忙。

有学生说:

电子警察是专拍开快车的。

又有学生提议:

让一、二、三、四组同学一起分开来记通过的各种车辆。

终于想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教师挺高兴。

哪料,孩子还太小,对于画面上疾驶的各种车辆眼睛“招架不住”,纷纷嚷着:

车子太快了,让录像再播放一次吧!

老师又重新播放一次,学生还是说来不及记。

可想而知,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数据大相径庭,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教师有些烦躁起来了。

从以上案例看来,教师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照本宣科,忽视个性差异。

对于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爱好是有一定区别的。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讲究情境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

传统的单纯讲授式教学,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知识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规则。

学生会因为枯燥而厌学。

情境教学正是立足于反思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它强调按照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可以说,真实性是有效情境教学的生命之所在。

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

学生看到这些自己熟悉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欲望,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

2、讲究情境过程的简约性

由于教学情境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所设计,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及设计、运作教学情境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过于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不仅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容易造成课堂内容主次不清,扰乱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选择性知觉。

教师在设计、编制教学情境,制作有关教具、课件时,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应该选择那些既优化教学又便于操作的教学情境。

如果情境教学的运用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负担,则不能认为该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成功有效的。

3、讲究情境设计的适合性

任何情境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适合其面对的学生和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

对低年级的学生宜设计“助兴”式的情境,以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促进低龄学生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宜多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另外,适合城市学生的教学情境用在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则有可能产生理解障碍;取材于农村生活的教学情境用于城市学生,也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设计、选择。

事实说明,情境教学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以,我认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的教学情境要遵循简约性、适合性、真实性的原则,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三、创设有效的途径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的,情境要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信息。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如何创设最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途径: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

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铠甲勇士、喜洋洋……),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

“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

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

摆整齐。

生3:

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

我们组整理玩具有:

汽车、火车、手枪……生2:

我们组整理图片有:

奥特曼、铠甲勇士、喜洋洋……生3:

我们组整理水果有:

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创设游戏与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如:

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

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学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以摸到几号球呢?

师:

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

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

6个球被摸到机会是一样的。

师:

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1:

多放几个6号球。

生2:

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又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

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

“三块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3/4或6/8或9/12,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说我要吃9/12,孙悟空说,我吃6/8,沙僧就只好拿3/4的了。

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

”引导学生思考,争议3/4、6/8、9/12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

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观点。

我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算算1542能不能被3整除。

再出示5124、2541、1245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变化。

看看它们还能不能被3整除。

各个数字所在的位置变了,还能被3整除,看来这里面有奥秘,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我在提出了问题后出示许多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每个数都要用几根小棒,能不能被3整除,从而小组共同合作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4、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

丰富的想象力加上活泼好动,使学生对一切新颖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

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创设多动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小学生按照“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

动手操作可以强化感性认识,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

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很多实物,让他们先在手中掂一掂,去感受一下克和千克的重量,再放在天平上称一称,准确地得出重量,最后再举例说说,拿出带来的实物如一粒花生米,2分硬币,一袋饼干,一块香皂,一袋牙膏,一代奶粉等,说出哪些重1克或者1千克。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一分钟心脏或脉搏跳动的次数。

跑50米多少秒,1分钟跳绳多少个等。

教学米、厘米时,我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感受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要求学生拿出学具6个小圆片,平均分成3份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6÷3=2,接着提问,这6个圆片中再添一个即7个,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

学生说:

每份2个还剩一个,不然正好分完,学生列式,老师板书后说:

商是2,这1是余数,写作7÷3=2……1读着7除以3商2余1,最后再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这样从中感受到了理性,由表及里地推出余数的概念,既清晰牢固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了多种感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让情境创设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我们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研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探讨小学简易方程的教学

[摘要]所说方程在九章算术方程注释:

“‘方’即方形,‘程’即表达相课的意思,或者是表达式。

於某一问题中,如有含若干个相关的数据,将这些相关的数据并肩排列成方形,则称为‘方程’。

方程与学生初次会面是在小学五年级上册。

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比较陌生,怎样学会解方程基本的方法。

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算术中的等量关系迁移代数中等量关系,通过天平平衡实验让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掌握解方程基本的方法。

[关键词]方程天平平衡等式基本性质解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