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687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铁边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铁边城镇旅游发展与项目策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总则 1

1.1目的 1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 1

1.3参考文献 1

1.4规划范围 1

1.5规划年限 2

第二部分分析与定位 3

2旅游发展态势与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3

2.1环境条件 3

2.2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3

2.3铁边城旅游区旅游业环境态势(SWOT分析) 5

3旅游资源评价及资源区划分 7

3.1旅游资源类型评价 7

3.2旅游资源区划与主要资源特征 8

3.3铁边城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8

4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11

4.1延安市旅游吸引范围与市场发育阶段的确定 11

4.2延安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14

4.3银川市旅游市场分析 15

4.4铁边城镇旅游业的市场定位 17

5旅游形象设计 20

5.1旅游景观形象设计的目的 20

5.2旅游景观形象设计的基础 20

5.3旅游景观形象总体设计 21

5.4景观形象序次设计 21

5.5旅游形象系统定位 21

5.6市场(营销)景观形象设计 22

第三部分战略与规划 23

6旅游功能区体系与景区结构策划 23

6.1旅游功能区形象体系设计及其品牌创意 23

6.2景区结构规划 23

7旅游景区产品开发与景区建设策划 24

7.1景区开发策划 24

7.2游线产品开发规划与游程组织 26

8旅游形象营销、产品促销与景区包装规划 28

8.1旅游形象营销策划 28

8.2旅游产品促销策划 29

8.3景区包装策划 30

9近期建设项目策划与旅游收入预测 31

9.1指导思想 31

9.2开发与建设项目策划 31

9.3旅游收入预测 32

10旅游发展人才与保障体系策划 35

10.1旅游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 35

10.2健全旅游管理体制与完善其职能 36

10.3加快出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政策 36

10.4尽快解决可进入性瓶颈和完善城镇基础服务设施 37

10.5搞好旅游的区域统筹和旅游信息服务 37

第一部分总则

1总则

1.1目的

为了加快吴起县铁边城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该镇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延安市旅游整体规划的要求,将铁边城镇旅游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集风水文化、古关城堡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通过展现古镇历史、人文景观,增强小城镇文化底蕴,突出城镇个性化色彩,增添民俗文化内容,全面提升小城镇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铁边城镇旅游业未来发展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实现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规范,特制定《吴起县铁边城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

1.2.1国家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年)

(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75-1999)

(6)《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3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5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5年)

(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

(10)《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1.2.2地方性法规与政策、规划

(1)《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2005年)

(2)陕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年)》(1998年)

(3)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1985年)

1.3参考文献

(1)《吴起县志》(1995年)

(2)《延安市统计年鉴》(2000—2004年)

(3)《吴起统计年鉴》(2005年)

(4)《吴起县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

(5)《铁边城镇人民政府二〇〇六年度工作总结》(2006年)

(6)《铁边城镇各村基本情况》(2006)

(7)《铁边城建址档案》

(8)吴起县长征胜利纪念园(一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9)铁边城镇镇政府汇报材料

(10)吴起县地图册

1.4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是以“铁边城古镇旅游区”界定,即以铁边城镇政府为中心的镇区部分地域,首先,该区域是历史上铁边城古镇的核心区域,铁边城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古建筑几乎均集中在此规划区范围内。

其次,铁边城镇历史上的古镇街巷格局、“山、水、城”组合形成的自然空间格局均在该区域内完整地得以体现。

因此,本规划区的范围为:

吴起县铁边城镇镇区,规划区以外的镇域范围为旅游区景观协调区。

1.5规划年限

《铁边城镇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实施年限为2007至2021年。

共分为三期:

近期:

2007-2010年,基础建设与重点景区开发建设期;

中期:

2011-2015年,旅游空间系统基本完善期;

远期:

2016-2020年,全面提高期。

第二部分分析与定位

2旅游发展态势与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环境条件

2.1.1区位

铁边城镇位于吴起县西北部头道川境内,距吴起县城37公里。

总土地面积323.5平方公里,东西宽16.5公里,南北长19.5公里.临近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白于山腹地,洛河头道川源区。

近年来吴起县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三级公路为骨架的较为成熟的交通体系,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1.2自然地理条件

全镇属梁状丘陵沟壑区,最低海拔高度1338米,年均降水量210毫米,无霜期100-134天,年平均气温6-8℃。

境内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该镇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川山兼备,光照充足,属于旱区。

荒山荒坡面积大,有待于开发。

镇政府已制定了开发荒山荒沟资源,全方位治理万亩流域规划。

2.1.3社会经济条件

1)历史沿革

铁边城镇,始建于西夏毅宗(李谅祚)奢单都二年(1058),初名定边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名铁边城。

史书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更名为洛源县。

据《元和郡县志》所载,“洛原县,本汉归德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24年),封岑彭为归德侯,谓此地也。

后汉迄晋,无复郡县。

后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复置归德县。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

”据《水经注》记载,洛水出白于山之阳,今考洛水源头为定边县王盘山乡石劳寨,南流至张崾岘白浪岔转入吴旗境东流至铁边城,有东川与之相汇。

铁边城尚有古城遗迹,其城依山而筑,现留遗址比较完整。

城墙周长3500米,为夯土筑成。

外墙高7.5米,全城总面积约840亩,城西门外有校场和点将台约10亩。

据此相推,西汉的归德县,隋唐五代时期的洛源县,应是今吴旗县铁边城镇址。

宋朝初年,延安以北为党项拓跋(即西夏)所占,公元1038年,西夏赵元昊(即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吴旗全境为河南(黄河以南)九州之一的洪州。

毅宗(赵谅祚)都二年(1058)夏人筑定边(安定边疆之意),定边城竣工。

宋哲宗亲政以后,督诸路乘势进筑城寨,于绍圣四年(1097)连破洪州、盐州。

元符二年(1099),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定边军,辖定边、白豹二城,绥远,东谷二寨,神堂、观化、通化、九阳、鸡嘴五堡、宋政和六年(1116)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童贯奏“环庆路已进筑勒皈台等处新城,正据控扼,乞依姚古所请,于定边军倚郭一赐今名”。

1130年,金兵入陕,环庆等州相继失陷。

金皇统六年(1146)以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北宋的定边军及定边县撤销,降为定边寨。

明朝初年,为安定边疆,在今定边县城置“定边守御所”,英宗正统二年(1437),改为定边营;又于定边营东50公里,置安边营,时吴旗县头道川境内的定边城以靠近铁边山而更名铁边城。

成化四年(1468),陕西巡抚御史马文升选将练兵,曾修安边营至铁边城烽堆,在铁边城设巡检守御(见《明史.马文升传》)。

2)人口、资源、经济

铁边城镇辖13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1491户,729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04人,有镇属单位20个,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5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以粮代赈”政策的大好历史机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生态环境建设、草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组通电、通路率达100%,农电入户率达98.6%,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移动、联通及无线电话网络覆盖全镇13个村。

2006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04万元,财政收入34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68元。

2.2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2.2.1陕西省与延安市旅游发展分析

1)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旅游蓬勃发展,各项指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2004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01%,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090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6%,比2002年增长11.37%。

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到2010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

2)陕西省旅游发展分析

至“十五”末期,陕西接待国内旅游者5988万人次,游客由省际间旅游者、省内旅游者构成,散客所占比例较大。

有调查显示,陕西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7,具有显著优势。

“十五”期间,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地域总体格局发展平稳,结构更趋优化。

到十五末的2005年,外国人占据了陕西入境旅游市场80%的份额,绝对增量加速。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着力采取如下措施发展陕西旅游:

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创品牌观念,开展高质量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树立安全、稳定、繁荣的地方形象;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科学调查和分析客源市场,重点调研客源市场上陕西旅游整体形象及产品的客观定位和消费潜力;创新旅游市场促销模式;策划、组织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及节庆活动,建立重大事件跟踪宣传推广机制,借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广泛影响力,将组合推广相关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运用新闻媒体、影视、广告等手段,提高宣传效果,形成完整、有效的运作链条;促进旅游业内交流;适应散客增长趋势,逐步建立起一套迎合散客需求的专业综合体系;拓展境外旅游合作;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陕西将会重振20世纪80年代的雄风,名列国内旅游的前列。

3)延安市旅游发展分析

(1)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延安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62亿元,较2002年增长60.4%,人均达到17670元。

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较2002年增长2.38倍,地方财政收入45.1亿元,财政收入总额居全省第二,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71元,较2002年净增19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5元,较2002年净增608元,连续两年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

三年来延安市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