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730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docx

俄罗斯石油地位地新变化及中俄石油贸易走势

俄罗斯石油地位的新变化与中俄石油贸易走势

王殿华、周立群

  油气是俄罗斯经济的主要部门,在国家预算收入和国际贸易收支平衡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经济自1999年以来保持了连续8年的高速增长,其根源既在于国稳定的政治局势,又与持续攀升的国际能源价格密不可分。

石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俄罗斯经济的开展,与此同时,俄罗斯的石油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一 俄罗斯石油地位的新特点

(一)石油收入在国家预算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2007年,俄罗斯国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7.8%。

不可否认,俄罗斯国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能源价格的不断高涨。

从图1国际油价的波动中不难看出,1998年俄罗斯经济危机发生时,国际石油价格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平均水平,1999年国际石油价格开始上升,俄经济随之复,在经历了五年开展后的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接近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

可以说,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只是能源美元的拉动。

  俄罗斯自2000年开始进展经济结构改革,通过税收和预算等手段,形成了保证经济增长的法律根底。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俄罗斯加工业的生产增长明显高于开采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增长主要是数量扩,服务业虽高速增长,但主要是以经贸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因而未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性质。

从2007年俄罗斯经济的开展可以看出,加工业与开采业相比呈绝对增长趋势,工业生产增长6.3%,同比增长了2.4%,其中加工业的规模扩大了9.3%,同比增长1.9%。

通过国生产总值中结构、开采业与加工业的比照,可以看出,2002~2007年对经济结构和性质有根本影响的是工业、建筑业和贸易的迅速开展。

  自2007年起,俄罗斯工业部门中增长最快的不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是机器和电力设备,近8年来年均增长速度为11%~15%。

图1                 1970~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单位:

美元/桶)

  资料来源:

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WTRGEconomics.

表1              2002~2007年俄GDP中加工业与开采业的比重(%)

部门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开采业

加工业

  资料来源:

俄联邦国家统计局。

  经济结构不平衡被视为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威胁。

2002~2006年,俄罗斯原料工业对国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6%增加到9.5%,而同期加工业如此在15%~16%之间徘徊。

自2005年起,加工业的增长超过了开采业,但如果说这是经济结构的稳定开展方向还为时过早。

2007年俄罗斯加工业(在俄罗斯为非传统出口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到6.8%,40%的预算收入仍来源于传统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国家预算风险增高。

之所以这样说,其原因是:

首先,能源比其他产品价格波动大,原料价格的变化会使国家预算收入大幅度波动,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未来经济长期依赖于原料收入,就会增加预算不平衡的风险。

高价格时期,出口国汇率大幅上升,降低了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非工业经济的风险;而原料出口国经济的脆弱性会增加国家的风险,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

其次,对原料的依赖不利于提高经济部门的技术含量。

原料生产部门所采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不利于提高加工业的高附加值,从而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后,在一些原料出口依赖国,国家投入的本钱增大。

矿产的开采会通过国家预算进展重新分配,而由于原料出口商不合理使用其出口资金,最终使其开展落后于原料资源稀缺国。

因此,如何增强竞争优势,在经济结构中减少对燃料能源出口的依赖,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战略问题,也是2020年前其社会经济开展的长期核心问题[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俄联邦在预算中对油气收入的作用进展了调整。

2007年预算政策方面最大的事件是4月26日修改预算法。

其中改变了许多与能源相关的条款,并把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油气预算两局部。

从2008年起,在“俄联邦稳定的资金〞一款中参加了“利用联邦油气收入〞一项。

属于油气收入的有:

开采煤炭矿藏的税收、油气与制品的出口关税等。

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起,油气收入在联邦预算中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证明预算对经济中原料的依赖程度在减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俄罗斯油气占联邦预算的比重有所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表2              2008~2020年俄GDP中能源指标预测(%)

联邦预算收入

2008

2009

2010

2015

2020

石油收入

非石油收入

  资料来源:

俄罗斯能源部初步预测。

(二)石油生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根据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的统计,2006年俄罗斯生产石油4.8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油气经济开展仍保持增长势头,原油产量达到4.91亿吨,同比增长2.1%。

油气经济增长的原因是油气出口量的增加、修建波罗的海管道系统、更广泛地运用铁路运输、需的增加以与开采加工能力的提高等,但其增长的幅度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原油产量自2003年增幅达到11.1%之后,增势开始减缓:

2002~2004年增幅为8.9%~11%,2005~2007年实际增长速度均不超过3%,而2007年只增长2.1%。

图2                制造业在俄罗斯出口中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俄联邦国家统计局,IMFIFS2007,WorldBank

图3              2003~2007年俄资源开采业与加工业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同表1。

表3              2002~2007年俄各经济部门的生产增长率(%)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工业

104

矿产

能源矿产

加工业

  资料来源:

同表1。

表4              2000~2007年俄石油生产与出口(单位:

亿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生产

出口

  资料来源:

同表1。

  近年来,尽管俄罗斯的原油生产与出口为政府和石油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俄罗斯油气开采业的经济效益却在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下滑,各大石油公司的财务和经济指标并不尽如人意。

其原因除了不合理的税收体制外,还有企业的运营和维修费用越来越高、原有的大型油田开始减产、新油田所处的恶劣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开采费用大幅上涨等。

这些都导致俄罗斯油气开采步伐放缓,开采能力明显下降:

2007年仅有2.7万个生产井,比2006年减少21%,为近年来(除2005年受尤科斯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影响外)最低。

  2007年石油部门投资的减少是在没有任何重大事件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出现的。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开采条件和当前的税收政策的不利。

新的开采地大多地质条件差,生产和交通条件要求更多的开采资金,而现有的税收体系不能保证降低新开采地的运费和增加新项目的投资。

二是国家在能源方面的扩和私有资本的担心,私有石油公司长期投资的信心降低。

因此,尽管有良好的国际油价条件,石油开采量却是近年来最低的,对2005~2007年石油生产影响最大的是燃料能源资源开采速度的下降,从2003年的107.5%下降到2006年的102.5%。

2007年1~11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原油出口增长4.3%,成品油增长8%;而重油、柴油和汽油的进口规模增大,进口的汽油几乎是2006年的2倍,原油只相当于2006年的0.04%。

而出口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占生产的74.8%,其中出口石油为生产的52.2%。

表5               2002~2007年俄石油出口增长率(%)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资料来源:

同表1。

图4              1992~2007年俄石油出口额(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

同表1。

(三)石油与其制品的出口增长趋缓

  俄罗斯2007年出口的各类燃料能源产品中,原油达2.59亿吨,占34.4%,同比增加4.2%。

2007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2%。

  国际市场的高油价和对俄罗斯机器设备的快速需求,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17年来最为有利的影响,使石油出口额不断增长,2004年增长34.8%,2005年增长33.1%,2006年增长24.7%,2007年增长16.9%。

占第一位的出口产品仍是能源,占出口总量的62%(2006年占65.4%,比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出口量减少,即2007年仅为2006年的94.2%)。

与2006年相比,2007年石油与其制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机器产品的出口缓慢增长,同比增长13.1%。

数据明确,俄罗斯石油工业出口绝对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同市场经济转型期国需求的大幅减少有关。

表6                2007年俄出口商品结构(%)

能源产品

金属与其制品

机器、设备与交通工具

化工产品

粮食与农产品

其他商品

63

14

6

6

3

4

  资料来源:

同表1。

表7               2000~2007年俄石油出口占生产的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资料来源:

同表1。

(四)俄罗斯主动影响国际能源价格

  俄罗斯2002年首次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其对全球能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产值就占GDP的1/4,国际能源价格的涨跌均会直接影响俄罗斯经济。

据美国能源部估算,国际油价每桶每变化1美元,俄外贸收入就会变化14亿美元。

2002~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布伦特石油每桶由25.02美元升至92.6美元,乌拉尔石油每桶由23.73美元升至近90美元(见表8、表9)。

尽管导致国际油价上升的原因很多,但同俄罗斯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2]。

表8              2000~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年平均价格)     (单位:

美元/桶)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布伦特石油价格

乌拉尔石油价格

欧佩克石油价格

  资料来源:

OECDInternationalEnergyAgent,OPEC

表9              2007年布伦特和乌拉尔石油价格的变化      (单位:

美元/桶)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布伦特

乌拉尔

  资料来源:

同表1。

  油价的上下主要取决于石油生产和消费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随着近年来石油市场的大幅变化,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石油开采量占世界的6.2%,居世界第七位。

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出口,国际油价会更高。

同时,由于俄国石油生产的近75%以原油或成品油形式出口,一方面使国际石油价格水平成为决定俄罗斯石油工业收入和财政状况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把油气看做是国家复兴的物质保障:

在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接近饱和的今天,通过调控本国油气产量、出口流向和出口价格等措施,实施更加强硬的油气政策,逐步加大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力,把限产保价作为其今后一段时间的对外能源合作方针[3]。

表10                1997~2007年俄石油出口价格      (单位:

美元/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资料来源:

同表1。

二 中俄石油贸易走势分析

  近年来,重化工业开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中国石油需求和进口量持续上升。

中国作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07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835亿吨,同比增长14.8%,石油进口依存度达49.85%。

随着GDP的高幅增长,油品需求仍将保持旺盛增长态势。

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国石油消费量将分别达到4.25亿吨和5.7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一)中俄石油贸易仍将持续增长

  2007年中国自俄进口石油1453万吨(同比下降9%),俄罗斯成为中国继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后的第四大石油进口国,并成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实定,为两国石油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俄罗斯政府为巩固其在亚太市场的地位,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把对的能源出口作为一个战略方向,扩大亚洲市场的份额,而中国是其主要的增长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开展和由此带来的对油气长期稳定供给的需求,为俄罗斯向这一地区市场大幅度增加油气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借油气资源开发拉动远东地区经济开展的意图,也是促成双方在油气领域合作的关键因素;当前实施的管道计划,特别是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对于扩大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国际市场创造了必要的交通条件[4]。

图5                2002~2007年中俄石油贸易量      (单位:

万吨)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总署。

  尽管近年来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大幅增加,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由于石油产量巨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只占5%左右,所以,是否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只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战略取向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预测,中俄石油贸易2010年将达4400万吨(其中2000万吨从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萨哈国出口),2020年将达近1.35亿吨,2030年将达1.4亿吨。

预计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和东西伯利亚油气产地的开发,到2030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可能会达到6亿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会成为中国和亚太各国石油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俄石油贸易近期难有较大突破

  中俄石油贸易前景比拟广阔,但现实却存在一系列难以克制的问题。

第一,俄罗斯未来的石油主要市场仍是占其出口总量93%的欧洲:

西欧和东欧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产量的下降,扩大了俄罗斯向欧洲国家出口的机会。

第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俄罗斯对于供给给中国的石油价格产生了新的诉求。

  俄石油公司对目前向中国出口石油的价格表示不满,认为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向西方出口。

  这也是导致2007年两国石油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三,油源不足。

多年来,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只是推测,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储量前景不明,同时,开发新油田需要巨额投资,而俄国投资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法与政策保障,也限制了国外投资,后备油气田的开发严重滞后,俄罗斯石油出口将受到扩大生产和开采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四,预测中国的需求不足。

据俄专家预测,美国GDP每下降1%,就会导致中国出口下降4%,影响中国经济0.5%的增长率,从而使中国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三)2030年将是中俄石油贸易的转折年

  据俄罗斯能源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随着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俄罗斯必将考虑本国对能源的需求而减少对石油的出口。

而高油价以与环境保护的需要,迫使人类去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新能源,以替代石油的战略地位。

对于中国、印度等能源消耗量大的开展中国家,大力开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家主要产业政策。

在产业政策推动和能源替代的大背景下,会出现能源合作由以石油贸易为主向能源技术合作为主的合作方式的转变。

因此,应制定中俄长期能源合作战略,从而实现能源合作中的双赢。

  (责任编辑:

丹琳)

  (作者分别为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和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Е.Т.Гайдар.Российскаяэкономикав2007году.Тенденциииперспективы.(Выпуск29)Москва,март2008.Стр.50-55.

[2]НинаПусенкова.Востокестьвосток:

НоваянефтегазоваяпровинцияРоссии.2007,4.Стр.46-49.

[3]С.П.Быстрицкий,В.К.Заусаев.Росси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аяАзия: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мостнарубежеэпох.Москва.2007.Стр.124-126.

[4]王殿华、周立群:

《环渤海的油气资源约束与与俄罗斯的合作前景》,“东北亚论坛〞2007年4月24~25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