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595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ocx

大学毕业论文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1.绪论

1.1研究背景分析

1.1.1保护建筑与改造的背景

在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靠政府来保管古文物,简直等于将文物当柴烧;相反,流失民间等于拯救文物。

古建筑是不具有再生的功能的,一旦保护不好就意味着“死亡”。

如果不是成龙发了几条微博,估计没多少人会关注古建筑的身世和命运。

中国古建筑保护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主要是官方保护不善造成的。

除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后,对于古建筑的改造同样是破坏古建筑的源由,由于在规划与设计,对于古建筑的改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古建筑的历史与功能,而采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改造,造成了古建筑的改造最终沦为四不像的局面,让人惋惜。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工作,不单于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筑大多具有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可以通过现代的方式,卓而有效地进行保护,使其长久流存,而错误的保护与改造方式,给古建筑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破坏,且不可再生。

所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目前的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比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方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正确、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让下一步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真正可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研究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古建筑及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建议进行分析了解,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针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措施与方式,改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与事项等进行分析,了解对建筑保护及改造的方式、方法与措施,结合个人学习情况与实习内容,对建筑的保护及改造提供卓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最后,还将部分毕业设计作品通过图片和设计说明的形式简单表述来证明选题的论证和论点。

1.3研究方法

搜集与课题相关资料并做好市场调查,同时通过在实习过程中,对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进行着手,结合资料搜集内容加以文字表述,并将研究成果以作品的形式展出,对研究内容进行提升与总结。

 

2.古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原由与方式、途径

2.1古建筑的保护方式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一些古老及旅游城市还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

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是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不仅要把现代的建筑文化传承下去,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

2.1.1中国古建筑的历史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

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

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

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

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

图2-1陕西半坡遗址

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

经济发展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是对原来古建筑的破坏,两者几乎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在保护古建筑与经济发展之中,应当建立起合资的方法、措施与法规,更好去协调、组织与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古建筑。

2.2古建筑主要的保护与改造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对古建筑修复的理解不同,一直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技术标准来予以规范、评价,修复就一直有着不同的定义,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正是这种概念上的歧义,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对修复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引伸,从而导致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方法。

这些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方法难免会产生许多有悖于古建筑修复实质的东西,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修旧如新式的修复,这对人类历史遗存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2.1保护与修旧如旧的原则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

古建筑作为一定历史文化环境的艺术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关系到什么才是构成它们值得保护的特别要素。

它们具有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这一过程在此被称为意义评估,针对这些价值需要拟定不同的保护管理对策。

  从物质性方面来讲,修复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是改变古建筑本身的意义,也就是不改变古建筑所表达的历史性和美学性,这就是修复的界限。

古建筑作为一个实际的物体,都会涉及到材料、自然影响和人为因素等问题。

必须进行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包括对其材料的研究,保存环境的研究等,有助于得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及如何使古建筑长期保存的方法。

2.2.1保护与改造应契合原建筑的时代特点

  修复人员还应利用一定的实用技术,包括传统技术、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古建筑修复介入。

尽管这种介入经常要给古建筑的价值带来某种损失,但是为了把古建筑保护到将来,介入是对的。

保护涉及各种不同规模和水平强度的介入,这取决于被处理古建筑的物质情况、变质原因及其将来的可能环境。

必须单个地和全面地考虑每一种情况,同时应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

  修复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也就是对古建筑在修复过程中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观察和确定的过程。

在评判的过程中,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古建筑的病害,要分别出病害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时间通常是增加病害的一个因素。

要了解古建筑的损坏过程,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去除。

要尊重古建筑,尊重历史,尊重材料。

  虽然不能把修复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在修复过程中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不能改变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赋予古建筑的特定意义,也不能抹去在历史进程中任何自然与人为力量对古建筑造成的改变。

保持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是修复理论的要点之一。

  修复必须以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

所有古建筑修复的介入,都要在确保其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有详细的记录,以附有照片和插图的分析、评论报告的形式做出档案记录,包括所使用的全部材料和技术的每一个工作阶段,以便将来的保护人员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

对古建筑修复的同时,要追求古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和谐,强调古建筑的真实性原则。

从近百年的修复理论发展与实践效果看,古建筑修复的理念日趋科学合理,理论原则也日渐完善确定,已在国际范围内取得其识。

 

3.国内外对于古建筑保护的对比

3.1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方式介绍

3.1.1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古建筑破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老建筑的保护的问题就显现出来。

2006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求是》杂志上称:

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合理地要求“就地平衡”,盲目在旧城区内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到破坏,如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区,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每一次都会出现自发的“保卫战”,但几乎每次都以保卫者的失败而告终。

2000年3月10日,中国第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上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议案上,有31位人大代表签名,其中25位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们写道:

“这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一旦遭到摧毁,就永远不能再生,即使按照原样重建,也丧失其历史价值和信息。

由于房地产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某些领导人的行为缺少制约,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势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相比之下,群众呼声、社会舆论、专家意见和职能机构的力量则薄弱得多。

有的地方甚至人大、政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出面干涉也见效甚微。

”匆匆于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终于明白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开始了还林还绿。

可是,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决策者对保护良好的文化生态依然没有足够的重视,正在一边建设一边破坏。

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

自然环境生态破坏了可以弥补,而历史文化生态一旦破坏则无从恢复。

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解放军赴清华大学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一张军事地图上标明北平城内重要古建筑的位置,为的是万一和谈失败、解放军被迫攻城时,能够保护好千百年留存的文化遗产。

可就是这些曾在战火之中竭力保护的古建筑,却在经济建设之中被毁掉了。

3.1.2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方式

欧洲在二战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五六年时间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个崭新的城市。

这之后欧洲国家兴起了古城保护运动,一直延续了20年。

目前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保护古城,就是保护自己的遗产、保护城市的精神,还把保护城市和发扬爱国主义连在了一起。

日本在二战后,随着经济腾飞也进入了城市重建时代。

但不久就在全国形成一个古城保护的运动,并制定了法律。

日本还建立了各个级别的保护机构,分为国保(国家保护的宝贝)、国财(国家保护的财产)、地方财、传统建筑群(民间自发保护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法国。

早在1840年,法国对古建筑保护就开始认真制定法律法规。

当时法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卡门歌剧的作者)梅里美,对法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议:

我们对国内很多的历史建筑应该进行保护。

当时法国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

该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兰西建筑保护法。

3.2国内主流的古建筑保护与改造方式

3.2.1保护与改造过程中重形式,不重细节

目前在国内,对于保护与改造古建筑中,不大重视建筑物的细节,这和更换构件的性质是一样的。

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每一座古建筑细部都不一样。

没有一座完全一样的古建筑,也没有完全按《法式》做的古建筑,因此古建筑修缮必须是个案,修缮时必须重视各自的特点和细部。

如果对细部做法不重视,修的时候就可能改变其工艺手法,修完以后就看不出是什么时代的了。

细节方面的特点看不见了,仅剩大构架还可见些特点,这是十分可惜的。

比如柱头卷杀,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都不一样。

如果古建筑修完后,这些差异不见了,后续的研究就没办法进行。

斗拱细部也是如此。

再比如山西的明清建筑和北京的官式建筑做法很不一样,如果不加考虑,把官式的东西强调到山西或者全国去,那也是很值得警惕的。

3.2.2对新技术的依赖,不重视原有建筑的特点

古建筑是由成百上千的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的细部所反映的特点,共同构成一座建筑物的特点,是一座古建筑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更换是要很小心的。

我修的古建筑,原构件都在95%以上。

即便按原工艺做,只要把古建筑的原构件换掉30%,那就大大伤害了古建筑的元气和价值;如果换50%的话,那一座唐代建筑就只是唐代的原大模型或者仿唐建筑,那就是一次重建而不是修缮。

中国建筑的保护修缮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

这些过去的应用科学、科学技术、操作规程,都应该总结,这样我们古建筑保护的理论才可以充实起来,不至于使它贫乏起来。

比如,用鱼鳔胶加白矾固定石碑,可保几百年上千年不倒,依然坚固,那么为什么非要用新的化学材料,30年20年就失效呢?

传统的技艺不一定是落后的,应该研究它。

不能动不动就用新办法代替旧办法。

许多新方法不一定能适应古建筑的保护修缮。

当前首先要普及文物保护研究的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古建筑文物的价值,了解古建筑的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价值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及广泛的社会价值。

以元代建筑例,元代建筑一般用料随意,为什么呢?

它实际上就是当时信仰高涨和经济贫乏矛盾的反映。

经济不好,但信仰又很厉害,没钱修庙,于是就只好采原木。

修缮、研究元代建筑,要特别注意它的细节,特别是使用原木带来的梁架、节点的变化是很重要的。

3.3两种方式的对比的优劣性

3.3.1国外对古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成规性

早在18世纪中期法国就设立了“史迹监督官”;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就出现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运动。

20世纪初西欧各国更加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如英国的“国家托管委员会”(TheNationalTrustinBritish)对英国自然风景、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兴”在许多国家轰轰烈烈地进行,西欧、北美都曾进行过对旧城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经过60年代的反思,城市保护运动在各国兴起。

1964年5月,世界各国建筑师聚会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明确将“文物环境”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

1987年,“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大会”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地段”“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演变的历史见证,而且体现了城市传统的文化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保护。

可见,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从纪念物的保护发展到了文物保护的层次;建筑保护已从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从孤立建筑物发展到“文物环境”中建筑群的保护,并提出了“历史地段”(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的保护,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案例说明]英国保护古建筑有一条原则,就是政府不能强行拆除私人住宅,要按市价支付赔偿金。

最近几十年以来,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198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名为“英格兰遗产”的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英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

英国的许多城市至今都还能看到中世纪的教堂、维多利亚时期的街道和雄伟威严的古堡。

英国保护古建筑有一条原则,就是政府不能强行拆除私人住宅,要按市价支付赔偿金,如果遭到拒绝,政府可以上诉,如果引起争议,就要举行公开听证会以听取当事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在防火方面,英国人有着极强的防火意识和完备的防火设备,不论是新建筑还是古建筑,都有防火门和消火栓,这也使得英国数年来一直是欧洲火灾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

为了保留古老的面粉厂墙体和“波罗的面粉厂”的字样,共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需要3500万英镑。

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从中也能够反映出英国保护古建筑的价值观。

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曾经说过:

“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

除非我们将之变为假货,或者将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案例说明]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

意大利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

为了保护罗马古城,193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在罗马古城南部另辟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

罗马人称其为“新罗马”。

如今,罗马新城古城分开的做法成为世界许多城市保护古建筑而效仿的对象,也成为了解决现代文明与古代传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浪漫的意大利人眼中,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他们的生活品质,是意大利公民的社会责任。

根据意大利相关法规,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

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和文物,意大利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化遗产部,下有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个保护局。

还制定了许多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

在资金上,意大利政府每年都会将一定比例的国民收入直接划拨给文物保护部门。

意大利文化部长的艺术顾问丹尼尔认为,意大利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功来源于三个保证:

一是政策保证,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历史遗产和景点进行保护。

二是经费保证,除了相关专项资金配备充足之外,自1996年起,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

三是专门人才的保证,已有6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文物保护中心是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

除此之外,意大利文化部每年都要组织一个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历史悠久的总统府、议会大厦也都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级学校还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教育。

3.3.1近代中国对古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成果

西欧、北美的这些保护运动或多或少对中国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物建筑及其保护观念的发展,一些先进的中国建筑师甚至提出过超前的思想。

1978年后,西欧、北美相关保护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加大,成为了中国相关工作的主要借鉴。

1、1949年以前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近代以来,由于清及民国政府的软弱,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勾结不法奸商巧取豪夺而去,许多珍贵的文物建筑被破坏和搬走。

一些沙文主义者甚至说“以后要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要到外国去”,制造“中国文化外来说”等谬论。

晚清政府在扭转外人侵夺中国文化遗产方面采取过一些措施。

宣统元年(1909),民生部曾组织官员、学者在国内调查碑刻、石像、绘画、陵墓、祠堂及其它文化遗产,但未有太多举动制止文化遗产的外流。

民国时期政府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上有所举动。

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20多万件文物运到北京,以内政部古物陈列所名义展出,但未顾及文物建筑;

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古物保护暂行办法》;

1918年2月,日本建筑保护专家关野贞来华调查中国的古建筑的保护情况。

认为中国的保护工作不完备,任其发展,则东方建筑的渊源就无从寻找了;关野贞提出了在日本建立博物馆,收集中国古代遗物等保护中国文物建筑的建议。

关野贞的建议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仍未脱离从中国掠夺的立场。

可见,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采取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古物,保护力度、相关措施均不足,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无从谈起。

这与当时中国建筑科学的落后也有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历史背景下,由少数爱国学者与有识之士提出并进行的,开始时间约在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建筑师走上了祖国的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亦起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外国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设计的局面[4];同时,中国建筑师也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文物建筑的保护思想。

192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与《寺庙登记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首批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条例,根据前一条例,名胜古迹包括了建筑类、遗迹类、湖山类;根据后一条例,喇嘛寺等宗教建筑进行了登记,由此开始了政府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4.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建议与措施

4.1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的必要性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

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

上个世纪,中国古建筑曾遭受多次劫难:

上半叶的社会动荡,使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而下半叶的“十年动乱”,又使在战火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许多富有价值、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灰飞烟灭。

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繁荣经济,又纷纷开始用十倍、百倍甚至千万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重建刚刚毁掉的古建筑。

要想避免以上历史悲剧的重演,要想跳出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需对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提供借鉴

4.1.1古建筑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印证

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

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

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

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

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古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代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代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代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4.1.2古建筑是历史发展最好的佐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

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

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

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

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

”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4.1.3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

古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文化休闲场所的新历史使命。

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

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