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588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第四次备课

×年级××备课主备人:

×××课时编号:

001

×年级××备课主备人:

×××课时编号:

001

×年级××备课主备人:

×××课时编号:

001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

第三元备课

备课时间:

2008年3月20日

教材简析:

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第三单元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凸显司马迁著书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的好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其中数量词的运用更使课文增色,让司马迁留名青史。

一是数字中见决心——“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这2600年是何等之巨,将有多少史实需要整理!

二是数字中见痴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一场横祸,使他“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课文中的“几次想血溅墙头”是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死得“比鸿毛还轻”,“一定要活下去!

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两个感叹号我们可以读出他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其痴心动天地、泣鬼神。

三是数字中见精心——司马迁写《史记》是“发愤”而作,苦难极多、痛楚极深,但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一册册竹简“光洁平滑”,“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赏心悦目,其持之以恒、精心写作的虔诚明晰可见。

四是数字中见恒心——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里,“18年”、“60岁”、“52万字”连用三个数字,写出了司马迁的恒心。

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辉巨著,无怪乎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理念:

读是阅读课文的主旋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想,真正领悟人物的心声。

教学中也可以配合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用心地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地语言美、形象美、意韵美和韵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26个,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在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26个,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在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在受

教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资料

课时安排:

海伦凯勒………………………………2课时

二泉映月………………………………2课时

郑和远航………………………………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2课时

精度读与略读…………………………2课时

我读书我快乐………………………1课时

习作3…………………………………2课时

练习3…………………………………2课时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3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3

8海伦·凯勒

备课时间:

2008年3月30日

教学目标:

1、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5、教学重点:

6、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8、教学难点:

9、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10、教学方法:

11、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发现法

12、教具准备:

13、   有关海伦的事件介绍的影片、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15、一、听说活动,谈话导入

1、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

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听力内容)

16、  2、谈话导入:

17、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

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18、 3、交流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19、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20、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1、文章主要讲了海伦的几件事?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22、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是什么。

23、 2、分小组讨论。

24、 3、全班汇报、交流。

25、 4、分部分朗读,要求读通顺。

          

布置作业:

描红、临写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进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的哪些事情?

习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

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

a.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b.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组讨论。

体会:

1.海伦命运太悲惨了。

  2.对海伦打击极大。

3.从什么地方看出?

海伦命运太悲惨了。

a.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b.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有感情朗读。

我们闭着眼睛来设想一下,双目失明会带来哪些不便?

课文中怎么说?

(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再让我们塞住双耳,体会一下海伦双耳失聪带来那些困难?

    课文中怎么说?

交流,指名感情朗读,体会出她的痛苦和悲哀,表现我们对她的同情。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第2-5自然段)

讨论:

①沙利文老师开始是怎么教海伦的?

后来呢?

1.②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

2.③海伦接着是怎么做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④对刚才的理解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4.3、指导反复朗读有关语句。

集体交流。

5.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么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

后来呢?

6.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这词。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包扎起来。

”(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7.      读句子,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8.    

(2)海伦开始是怎样的表现?

9.    理解:

“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

10.始。

三、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

萨勒老师是自我?

海伦又是怎么练习的

1、小组互相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3、重点理解有关语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生病——失聪失明

3、海伦.凯勒  奋斗——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  奋斗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5

9、二泉映月

备课时间:

2008年3月30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进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

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

(板书课题)9、二泉映月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静影沉璧、萦绕、坎坷、激愤。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

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6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

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提示:

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

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

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

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

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

“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

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

读读其他部分。

2、学习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

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3、学习第2自然段。

(1)交流:

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学习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

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四段,勾画出对《二泉映月》旋律的描写。

(2)播放《二泉映月》,看文体会。

(3)你体会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6、最后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是“享有盛誉”?

《二泉映月》为什么会享有盛誉?

四、总结全文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

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7

编号:

26

10、郑和远航

备课时间:

2008年3月30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方法:

感悟、细听、表达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10、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反馈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自读课文

思考:

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

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9、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听课文录音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

“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

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0、郑和远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29

11、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备课时间:

2008年3月30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挂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进程: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课题:

11、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记载、搜集、研读、飞来横祸、发愤。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

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

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

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

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史记中的小故事。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

王伟伟课时编号:

030

编号:

2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理解课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进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5、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思考: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

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