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247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论述题复习.docx

毛概论述题复习

毛概复习

第一章第2节讨论题解析

1、关于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义的思考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确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政治学,或者仅仅是一门能为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的哲学。

其实,如果深入去了解,我们会发现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C•诺思评价说: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

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那么,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评价较高的马克思思想,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多年的中国,反而不太受我们年轻一代的待见?

我认为,错不在马克思及其思想,错的是我们所采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例如,对马克思的思想或进行肢解,使其面目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或进行强制灌输,使其沦为宣传工具;或口是心非,名义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实际上行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事等等。

这些作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印象,以及对与马克思相关联的学科的兴趣。

的确,马克思(主义)没那么神,然而,它其实也没少数人认为的那么“坏”。

俗话说,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得先亲口尝一尝。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是这样,只有先走近它并了解它,我们才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实际上,抛开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影响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现代西方文化,思考为何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以及思考如何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为当前中国的发展实践提供指导。

这些思考在有些同学看来或许有那么一点“高大上”,但仍具有其价值。

正如有的同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前途其实是和他人、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绑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既需要关注个体的存在价值,也有必要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光明和希望。

最后,套用一位学者的话与大家共勉: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必然性的分析

本题在分析过程总应注意以下两点: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

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

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是对20C初至70年代末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探索之理论成果的总称,而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将这一阶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对毛的一种纪念,同时也是对其个人功绩的一种肯定。

有些同学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归功于毛泽东一人,还有的同学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非必然,更多地是偶然性所致,应该是没能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致。

(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众多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唯物史观在主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进一步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

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发起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须放到特定的条件下去理解。

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理解在特定的时代和国情背景下,就会涌现出特定的理论探索及历史人物;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同学只把握了客观条件,忽略了对主观条件的关注。

第一章第3-4节思考题解析

1、关于“我们眼中的邓小平”

一般而言,伟人都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其功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也许你我一辈子都成不了伟人,然而,了解伟人是怎样炼成的,既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与伟人相关的那段历史,又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和学习。

就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而言,他们的一生折射着中华民族在国家发展路径上的艰辛探索;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深受他们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以及性格气质的影响。

因此,关注这两位历史人物,不仅有助于厘清伟人与特定历史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做出反思;而且有利于我们去了解他们的不平庸之处和可尊敬之处,从而为我们个人的发展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

例如:

曾有同学在回顾邓小平早期信仰确立过程时指出,“这些经历对塑造这位中国历史十字路口的引路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观当代大学生,许多时候也正是缺少了这样一类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磨砺,从而普遍缺少坚韧的意志和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还有同学这样总结道:

“永远怀着对光明的期盼,让他挺过三起三落,以及那些不断磕碰的日子;果断勇敢,敢做敢当,让他能够在复出之后,快刀斩乱麻,砸掉权威招牌;超乎常人的格局眼光,让他能提出最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手段,发展蓝图;而仰望星空之后的脚踏实地,让这些蓝图能够真正一步步实现——这一切都是我们最最需要的品质。

在我看来,这种感悟和总结的过程,其实正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它对于我们的成长与人生规划而言,应当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华西村的案例与“实事求是”的理解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大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做案例分析题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一般而言,做案例分析题应当首先看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案例,再结合案例和实际来解答问题。

就本题来看,给出吴仁宝的事例并非是为了让大家去深度关注吴仁宝本人(若有兴趣当然也可以关注,但这并非本题的重点),而主要是为了引出“实事求是”这一主题。

因此本题的回答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实事求是内涵的理解;

(2)联系其内涵及案例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的原因;(3)联系内涵和实际解析实事求是的落实举措。

许多同学能按照上述要求来展开论述,但也存在着两种较典型的错误倾向:

一种是只有理论总结没有联系实际的展开性分析(即条条点点式的),一种是虽然联系了实际,但分析时完全脱离了案例本身或“实事求是”这一主题。

以下为上学期两位同学的答案,基本做到了层次清晰,同时又能联系案例或实际进行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注意:

无论是案例分析、论述题还是小论文,这几点要求均是得高分的关键点),可以作为本题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学习一下:

答案一:

我认为,实事求是包含多个方面。

第一个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办事,正确制定发展路线和发展目标,理论也要结合实际。

正如吴书记所说,华西村之所以能颇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模式,是因为华西村每年的产值高,而且整个村的经济实力也很好。

实事求是的另一方面体现在领导生活态度上。

领导的生活应该要朴实,要接地气,而不是过度奢侈豪华。

作为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吴书记的住处不奢华,不高调,简约质朴实用,也就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虽然百姓们都住的是大别墅,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服务大众的理念。

为什么吴仁宝书记觉得做到实事求是难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往往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许一个乡镇不需要那么豪华的酒店,住宅和高楼,反而更需要保证村人民的就业和社会福利。

但相对而言,前者是“看得到的政绩”,后者是“看不到的”。

作为领导,时常会选择创造一道道亮丽辉煌的城市风景,来向前来参观的高层展示自己的政绩。

同时,由于城市GDP高低和经济收益时常成为考核官员的一个砝码之一,许多官员领导大肆搞经济搞建设,完全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甚至高估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这就是不按照实际办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实事求是理念的推行造成一定障碍,政府制度上的一些不完美也可能让实事求是渐渐成为一句空话。

正如吴老说的一样,领导吩咐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虽不合实际,但也不好推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实事求是原则的桎梏。

第三,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推行实事求是的原则。

由于管理上和制度上的一些问题,许多官员自私自利,公私不明,又好面子,不踏实,久而久之,这样的不良风气传播开来,人人尽皆效仿,更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我认为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法律和制度建设,让一切决策和行为有法可依,这既符合依法治国的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即能够肃清官僚主义风气,也能为实事求是办事方法立下更牢固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除此之外,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

像吴书记这样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认为应该在一定范围多多加强宣传教育作为辅助,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总的来说,我认为应该借鉴并学习一些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总结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重新的定义和审视,明确实事求是的内涵,同时思考应该怎样把这样的方法原则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答案二:

1、吴仁宝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是因为在实事求是,根据华西村自身的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时容易遭到官僚主义的阻碍。

领导并没有根据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就制定一些政策让华西村执行,而吴仁宝一方面需要自己的“形式主

义”来“应付”领导,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来发展华西村。

因此,吴仁宝会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

2、

(1)“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处罚,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做到“实事求是”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时也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以吴仁宝与华西村为例,在采访中,吴仁宝提到他在华西村农业得到发展村民却没有富裕的情况下,办起了资本主义的小五金工厂。

当时的华西村农业虽然得要了发展,但是人民生活依然贫困。

为了使人民富起来,吴仁宝决定把全村的土地分给了几个种田大户,剩余的劳动力来到企业劳动。

这个例子是很好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吴仁宝的这个举措很好地从华西村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在现在,各省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自己是优先发展工业还是发展第三产业。

(4)在采访中,吴仁宝还提到他每天都要看电视、读报纸,他还经常到老百姓中了解他们的要求,吴仁宝说“思想不休、工作不休。

”这很好地表明他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与时俱进。

国家的政策是会变化的、农民的要求也是会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第2章学习重点及讨论题解析

一、第二章学习重点解析

本章主要从背景和内容两大方面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背景方面,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

内容方面,可概括为三个“一”和一个“三”,即:

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在学习本章时,大家应以教材和课件为主,重点弄清“复习与整理”中的本章思考题。

在此,对其中一些不易弄懂的问题解析如下: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所属范畴

请大家注意教材P35第2-3段的表述。

在理解时请注意:

(1)就近代中国国情所决定的革命任务及对象(反帝反封)而言,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应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

无论是资产阶级领导还是无产阶级领导均是如此。

(2)以“五四”为界,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

五四以来中共领导的革命,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它的全称应叫做“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又叫社会主义革命)。

请注意,中共在这一阶段的革命中不仅不反资,反而还提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纲领。

(3)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时代背景下,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划归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

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精神上,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精英分子对中国发展前途走向的思考;实践上,中共的成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而且革命过程中也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指导及物质援助。

所以,在身边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影响下,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被确立为“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综上,十月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简称新民主主义革命)。

它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正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2)以官僚资本主义为革命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3、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与动力

(1)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应重点掌握。

教材与课件上均有详细分析。

(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3)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小私有者,而非资产阶级(他们不剥削别人劳动,而是自食其力),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需要既联合又斗争。

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重在把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

把握新民主义革命的前途,则重在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一问题的解析参见教材P42第4点以及课件上的相关分析。

5、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部分,请重点把握纲领的内容以及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问题。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具体参见教材P45第2段的分析。

注意:

分析时需分别对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本问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相关解析。

二、课程论坛讨论题解析

本次课讨论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

历史知识较丰富,或对历史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从自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析,只有论证有据、思路清晰即可。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第二章内容作答。

因为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大家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实质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对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由此出发,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1)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阶级构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与前途。

(2)提出了与总路线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3)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注意,上述几方面只是分析框架,还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或自己的理解进行具体展开。

第三章学习重点及讨论题解析

一、第三章学习重点解析(课程论坛讨论题已包含在其中)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同学们需要侧重掌握的内容包括: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评价和现实启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重点问题解析如下: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随之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定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理解,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大家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15-20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

然而,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

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

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

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本章教案)。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

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

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

参见教材P68最后一段话。

(3)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66-68),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

例如: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

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等等。

(4)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

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

注意:

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

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4、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教案)。

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第四章学习重点及优秀发言选登

一、第四章学习重点解析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同学们需要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初步探索的背景以及所取得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其二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了解初步探索的背景(详见本章教案),应弄清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与当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内容方面,请大家结合本章课件和教案的梳理重点把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以及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关于初期探索的经验教训,13版教材有详细的归纳(P86-90)。

第五章讨论题解析

一、教师点评

本章所布置的讨论题,主要是引导大家通过视频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开放性的思考。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一个陈年老话题了,教材及课件已有较为详细的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包括以下几个视角:

A、这一概念的含义。

(见13版教材P96-97或10版教材P137第二点第一段)

B、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

(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见13版教材P97第二段或10版教材P137倒数第二段。

C、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

即它应该从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