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185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docx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

记叙文的三大特点

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人们通常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将文章划分为三种体裁: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学习记叙文写作,先得认识记叙文。

记叙文是与议论文、说明文并称的一种文章体裁。

体裁之于文章,犹如性别之于人,属第一特点,居于重要地位。

对于作者而言,只有真真切切地认识文体特征,才能写出合乎文体要求的文章。

让我们先来认识三者的概念:

1、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在中小学阶段,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也划归记叙文之中,如《背影》、《芦花荡》、《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2、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如《敬业与乐业》、《论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

三者有明显区别:

记叙文的突出特点是:

以事感人,表达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议论文的突出特点是:

以理服人,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观点。

说明文的突出特点是:

以知授人,表达事物客观的知识内容。

与其他两种文体相比,记叙文的个性特征是:

以形象取胜,即写人、记事、状物,都追求具体、真切、可感。

它不像议论文那样“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像说明文那样以客观介绍事物的特征为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它的结构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思路,它的语言主要是叙述与描写。

记叙文大家并不陌生。

从小学一年级起,同学们接触最多的文章就数记叙文了。

尽管如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记叙文的特点,我们还是来解剖一篇范文吧。

下面这篇文章体现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读懂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记叙文的总体面目;读透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记叙文的方方面面知识。

一、阅读范文

推敲

这是一个发生在唐朝的故事。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实际上就交待了时代背景)

  一天,通往京城的路上,(交待地点)有个僧人(交待人物)骑在驴上低头沉思默想。

(“低头沉思”很重要,埋下后面“撞车”的原因,启动下面动作语言的序幕)他先是伸出微握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挺起,中间的关节弯曲为90度,作敲击门板状,嘴里叨咕着:

“咚、咚咚……”;过了一阵,又双手合掌,并力向前,作推门状,嘴里嘀咕着:

“敲,声音清脆;推,急切强力。

哪一个更好呢,哪一个更合适?

”(这一段“敲”与“推”的细节描写极为精妙,十分形象,紧紧扣题,是全文的精华部分)瞧他,侧头蹙眉,眨眼凝神,看来是思虑得极苦。

(仔细描手的动作之后,回到勾勒头部肖像,也算是一个简单小结。

苦思无果,令人担忧)

  这和尚正愣愣地出神,(“愣愣出神”,展示全神贯注苦思冥想的状态,也是对大队车马浑然不觉的原因)谁知冷不丁撞上迎面而来的一路人马。

他全然不觉,依然前行。

忽然,有人大声吆喝:

“无礼和尚,往哪里走?

”(官家“大声吆喝”,气氛紧张)僧人抬起头来,大吃一惊,自己竟然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车马。

(交待情节发展,麻烦大了)小民不知避让,冲撞官员阵列,罪过实在不小。

韩愈手下人正要拿他问罪,没想到这个大官韩愈竟不摆老爷架子,(这个官员特殊,紧张气氛骤然下降)让手下人把他带到马前,仔细询问:

  “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贾岛,刚才只因作诗寻句不得,冥思苦想之际,冒犯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咦,你在作诗吗?

是什么句子想不出来啊?

  “小人在驴背上琢磨两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却不知这‘敲’字是不是换作‘推’字更好。

”(如实说明冲撞原因)原来,贾岛昨天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找到李凝的家。

那时已是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令人懊丧的是,李凝不在家,访友不遇。

贾岛遗憾之余,信口赋诗一首《题李凝幽居》,并随手捡起泥块题写在墙上。

(“原来”之后是补叙——简单补充交待事情的原委。

这是很必要的,否则,读者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韩愈弄清来龙去脉后,坐在马上,沉思良久,对贾岛说:

“还是‘敲’字更佳。

(给出答案)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阐述理由)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因祸得福)

  贾岛知道韩愈是有名的文学家,听了他的话,又细细思量一番,觉得“敲”确实更有韵味,于是采纳了韩愈的意见。

这才有了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交待故事结局)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说明“推敲”典故的由来)

二、认识范文

现在回过头来根据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全面分析一下《推敲》。

(1)文章的体裁:

《推敲》一文属于记叙文。

理由是:

其一,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篇主要采用叙述、描写方式,来表达材料内容与思想感情;其二,文章是用来写人的,写贾岛这个僧人的一个生活片断。

上述两点符合记叙文概念的内容要求。

(2)文章的要素:

记叙文的要素一般称为四要素:

时间,唐代;地点,京城;人物,贾岛;事件,因为专心致志斟酌诗句而当街误撞韩愈车驾。

也有称为六要素的,那就加上事件发展——韩愈没有处置贾岛,反而帮他出了主意;结局——贾岛采纳了韩愈的意见。

(3)文章的人称:

第三人称。

(4)文章的表达方式:

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与描写。

具体说来:

顺叙:

文章以叙述方式贯穿全文,基本采用顺序方式——即严格依照时间次序安排材料。

补叙:

文章在叙述贾岛向韩愈陈述冲撞车驾的原因时,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交代所琢磨的诗句的由来。

这个补叙用得很好。

因为如果不补叙,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如果开篇先写昨天发生的事,则文章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拖得很长,显得主次不分,内容松散,结构拖沓;相反,用上补叙,把故事发生地局限在街头,把故事的延续局限在极短时间内,内容显得极为紧凑。

描写:

文章有三个片断描写得很精彩:

一是贾岛苦思冥想的镜头,二是贾岛冲撞韩愈车驾的镜头,三是贾岛与韩愈交流的镜头。

文章的主要价值就在这三个镜头上。

(5)文章的结构:

全文的内容次序:

交待说明故事发生在唐代——贾岛在马背上苦心斟酌诗句——贾岛冲撞韩愈车驾——韩愈询问事情缘由——韩愈帮忙出了主意——贾岛采纳韩愈的建议——交待说明“推敲”一词的由来。

全文段落的划分:

首尾两句话属于说明性语言,这是因为“推敲”一词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可以认为它不是本文的有机成分。

其余部分可以分为三大段:

其一,贾岛在驴背上苦心斟酌诗句。

其二,贾岛与韩愈的一次特殊诗交。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层:

贾岛冲撞韩愈车驾;

二层:

贾岛向韩愈道明原委。

其三,诗句有了答案:

一层,韩愈为贾岛的诗句出了主意;

二层,贾岛采纳韩愈的建议。

下面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全文的结构:

为什么用这样的图表表示全文的内在结构?

理由是:

1、化繁为简,把书读薄。

为了获得整体感受。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很零碎,很多同学阅读过后,很难将字词句段揉捏成堆,头脑一片模糊,未能留下清晰的整体印象,未能弄清内在的条理结构,未能明晰作者的基本思路,故而对文章的理解大受限制。

还有不少人读了一辈子书,始终都未能具备统摄一篇文章总体面目的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经深入研究,采用图表加简要文字说明的方式来表示文章的结构与内容,非常直观好用。

瞧,阅读文章,对照图表,读者不是可以一目了然地在整体上把握全篇了吗?

请记住,接受本系统读写训练,首先要掌握这种图解文章的方法。

相信,这不但利于你当前的学习,利于你的中考高考,还将利于你阅读与写作的终生历程。

把书读薄。

无论文章的篇幅多长,甚至是一本书、一整套的书,只要内在逻辑严密,都可以通过一张简简单单的图表把它的内容结构表示出来,把书读薄,使人头脑豁然清晰,很方便地抓住纲目,掌握全文要脉,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彰显逻辑,洞见条理。

一篇优秀的文章犹如一份图表一样,方方正正,严严密密,前后贯穿,左右系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通过图表,可以直接揭示文章的内在腠理,将全文的逻辑关系直接显示在读者眼前。

通过图表,文章是纵式结构还是横式结构或是纵横交错架构,甚至文章逻辑是否存在瑕疵,都可以一目而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文章的阅读与构思,尤其是对议论文的阅读与构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为了直示全文详略。

在图表中,篇幅大的所占图表也大,篇幅小的所占图表也小,详写略写,可以直接显示。

(6文章的主题:

文章都有一个核心思想,即作者要向读者宣传的思想。

这在记叙文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在议论文叫中心论点。

但二者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甚至分论点、小论点一般都是明示的,公开提出的,反复强调的,读者一眼就可以从语言文字中看出来。

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则是蕴含的,暗藏的,一般不在文字上显示出来,需要读者透过人物事件这些表面的内容,自行发掘、抽象、概括,从而获得认识。

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概括主题,缺乏阅读能力的人,往往读了好半天也不知道文章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

归纳主题思想并不难。

从语言表述上看,主题思想一般就用两句话表达:

第一句话是“本文记叙……”,这里要求概括人物事迹或者事件内容;第二句话是“表现(体现、赞美)……”,这里要求抽象出精神品格、意义。

第一句话的答案是实的,是实实在在的材料内容,只要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就可以了,如本文记叙了某某人做某某事的故事,本文记叙了某某人某方面的事迹,本文记叙了某某事件的发展过程等等。

最要紧的是用合适的语词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旨,这当然得动一点脑筋,但难度不大。

第二句话的答案是虚的,是文章材料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意义、事理等等。

这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来认识,需要一点抽象能力,难度会大一些。

在这里,写人与叙事的文章又不一样。

写人文章是赞美人物的,因此要抽象出主人公的思想品格、精神品质。

叙事文章虽然也涉及人物,但主要是写事件本身的,因此,要联系社会现实,抽象出事件的社会意义。

比如《鲍叔牙真心待友》一文是写人的,主人公是鲍叔牙,因此,主题应该是:

本文记叙了鲍叔牙在商场上、战场上、官场上处处真心对待好友管仲,赢得了管仲友谊的故事,表现鲍叔牙对人高风亮节,为国高瞻远瞩的高贵品质。

又如《散落的钞票》一文是叙事的,因此,主题思想应该是:

本文记叙了一位乘客不慎散落的钞票在众人的帮助下如数回归的故事,赞扬了当今良好的社会风尚。

须知,文中出现很多人,他们都是让钞票如数回归的英雄,但文章无法一一表彰他们,只能在总体上表彰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他们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嘛!

,法一一表彰他们menngtaang文教,只要内在逻辑严密,我们

《推敲》是一篇文人的文章,主人公是贾岛,主题思想是:

本文记叙了贾岛在驴背上专心斟酌诗句用词而误撞韩愈车驾的故事,赞美贾岛在写作上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

三、认识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知识涉及方方面面,比较琐碎。

我们认识记叙文的特点,要撇开那些常识性的因素,抓住最关键的部位。

主要是:

(一)内容上追求形象性

记叙文写人、叙事、绘景、状物,都要求凸现形象性,让读者透过语言文字,即能眼前观图像,耳旁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尖尝美味,身体知冷暖,各种器官都能直接感知文中的人、事、物。

(1)写人——如见其人。

写人的文章就该让读者犹如亲见这个人物一般,以便近距离观察与感受,从而认识他的言行动作,理解他的思想情感,评判他的是非得失。

请看《推敲》的一段描写:

一天,通往京城的路上,有个僧人骑在驴上低头沉思默想。

他先是伸出微握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挺起,中间的关节弯曲为90度,作敲击门板状,嘴里叨咕着:

“咚、咚咚……”;过了一阵,又双手合掌,并力向前,作推门状,嘴里嘀咕着:

“敲,声音清脆;推,急切强力。

哪一个更好呢,哪一个更合适?

”瞧他,侧头蹙眉,眨眼凝神,看来是思虑得极苦。

这段话,文字不多,但我们感受到他的身份、神态、动作、语言,活灵活现的,就象就在眼前;特别是他的动作,细致生动,实在感人。

(2)叙事——如临其境。

叙事,就要让读者就像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一样,直接看到整个场面的情景,直接感受整个场面的气氛,直接接受人们精神情感的感染。

请看《推敲》的一段描写:

这和尚正愣愣地出神,谁知冷不丁撞上迎面而来的一路人马。

他全然不觉,依然前行。

忽然,有人大声吆喝:

“无礼和尚,往哪里走?

”僧人抬起头来,大吃一惊,自己竟然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车马。

小民不知避让,冲撞官员阵列,罪过实在不小。

韩愈手下人正要拿他问罪,没想到这个大官韩愈竟不摆老爷架子,让手下人把他带到马前,仔细询问:

  “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贾岛,刚才只因作诗寻句不得,冥思苦想之际,冒犯了大人,还请大人见谅。

  “咦,你在作诗吗?

是什么句子想不出来啊?

读了这一段,你看到和尚的傻楞了吗?

看到韩愈随行人员的凶悍了吗?

看到韩愈的平易近人了吗?

都见到了,因为作者既叙述过程,也点染各个人物的个性特色。

(3)绘景——如履其地。

绘景,就要让读者好像亲履其地一般,置身于景物之中,去欣赏大自然的各种形态,去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去认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请看下面这个小段:

A、秋天太美了,尤其是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成熟的果实,什么梨子啊,苹果啊,模样真好看,香味很醉人。

山下的田野也很美,成熟的稻子一望无际,高粱的色彩更是迷人。

天空也很热闹,大雁往南飞,一群一群的,招得小孩子们直叫唤。

阅读这段文字,看到“美”了吗?

好像有,因为景物不少;但根本没有,因为“美”的色彩、“美”的线条、“美”的形态一点也看不到!

再看下面短文:

B、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这个段落就充分展示出“美”了:

作者用上比喻句,让苹果、梨子的色彩、形态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稻海、高粱除了色彩、形态外,还“动”了起来,活灵活现,招人喜欢。

更可贵的是,天空的大雁不仅有形,还有神——直接道出了短文的主题。

这样的景物描写,就像把读者带到那座花果山一样,让人陶醉。

最后的说明一下,为了强调“形象性”的特征,我们特别追捧B段的描写,批评了A段的空洞。

但是,一篇文章单靠描写是不行的,也需要叙述、离不开叙述。

所以,A段并不是一无是处,当交待事件过程时、当略写全体时,当补充交待时,当过渡照应时……叙述都要派上用场,万万不可忽视。

须知,叙述、描写都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二)结构上追求曲折性

议论文说理要直来直去,别人才好理解接受;记叙文讲故事要绕来绕去,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处”,就告诉我们,叙事不能一马平川,而要高低起伏。

大家都知道,“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写记叙文就要像画山一样,让它起起伏伏;就要像画水一样,让它迂回曲折。

具体说开来,就是或有张有弛,或有动有静,或有抑有扬,或有开有合……跌宕起伏,波澜曲折,读者才会属于你。

电视连续剧为什么有那么多观众?

就因为全套剧情一个波澜接着一个波澜,一个曲折接着一个曲折,让观众不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所以急着要继续看下去。

我们的记叙文虽短,也得写出波澜,写出曲折。

《推敲》有波澜吗?

当然有!

不然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

让我们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一下:

乘兴访友(顺)——友人不在(逆)——写诗增友(顺)——斟酌“推敲”(逆)——继续思忖(顺)——误撞韩愈(逆)——获得答案(顺)

把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连接起来,“顺势”居上,“逆势”居下,然后用线索连接起来,就是一条起起伏伏的线索,请看:

文章由顺境到逆境,由逆境到顺境,一个回合一个波澜,曲折向前,这就是尺水兴波的含义。

在写作上,这种创造波澜的方法很多,它将是本课程记叙文读写训练的重要内容。

(三)语言上追求生动性

(1)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所谓形象生动,就是要绘形绘影,绘出图像,给人真切的画面。

有两种方法特别需要掌握:

一是细致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描写最能赋予形象。

例如:

一天,通往京城的路上,有个僧人骑在驴上低头沉思默想。

他先是伸出微握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挺起,中间的关节弯曲为90度,作敲击门板状,嘴里叨咕着:

“咚、咚咚……”;过了一阵,又双手合掌,并力向前,作推门状,嘴里嘀咕着:

“敲,声音清脆;推,急切强力。

哪一个更好呢,哪一个更合适?

”瞧他,侧头蹙眉,眨眼凝神,看来是思虑得极苦。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生动的关键要素。

一篇记叙文,能有一处、两处这样的描写,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升高了。

这是我们必须悉心学习的要害部位。

二是善用比喻,因为比喻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概括的事物形象化,给人予深刻的印象。

例如: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

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子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一块石头一句比喻,一个比喻一幅图画,多么形象!

(2)记叙文的语言要富含情感。

写人叙事面对的是感性事物,必然带上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语言上一定要把情感传递出来。

“远远望去,田野已经被农民的汗水染成了金黄色,一望无垠的稻田,被分成了七、八块。

秋风吹过,野菊花独特的香味,随风飘散。

竹叶也沙沙地响起,好像是送给农民伯伯的一片赞歌。

田野被汗水染成金色,在外写的是秋天田野的风光,心里却是在赞美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精神;风中竹叶的声响是自然现象,作者笔下却是赞歌,送给农民伯伯的赞歌。

这样的语言就是富含感情。

吃饱喝足,该继续赶路了。

我掏钱给她。

“钱?

”她又笑了,“这儿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

”跟主人道过谢,我站起来,想与主人告别,发现背包变沉了。

我打开一看,包里竟塞满了黄橘。

“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解渴。

”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

话语虽然朴素,但还是把山里人“她”的真挚感情传达出来了,很感人。

  (3)记叙文的语言要有生活情趣。

记叙文是叙写生活的,当然应该富有生活气息,不要满口学生腔,要多学习群众语言。

上课铃声响过了,老师走进教室。

目光一扫,只见全班同学都伏案而睡,睁不开眼。

老师点点头,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主意——他旋即从皮夹里取出一张百元大钞,用透明胶带贴在黑板中央,然后走出教室。

很快,教室里哗然一片。

老师踱着方步进来,用他的高八度声音说道:

“我就知道你们是一帮‘见钱眼开’的家伙,这不全睁开了么!

”底下笑声一片。

一会儿,又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

老师走过去,把他推醒。

这位学生极不情愿地抬起头,显出一脸不满的怒颜。

老师微笑着说:

“打扰您了,真对不起,‘特困生’同志,我担心你手头紧,衣裳单薄,着凉了不好,只好把你摇醒,千万别感冒了。

”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位老师聪明极了,用幽默的语言打开僵局,解除课堂矛盾,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效果。

比如,在“钞票事件”中,老师用一张大额人民币做道具,创造一个特别的环境,然后用一个幽默的语句逗乐了全班同学。

面对课堂顽固伏案而睡的学生,老师抓住一个“困”字,语带双关地敲打它,创造了一个幽默,让他有气也发不出来。

这一段的幽默手法可以称为“曲解语义”法,即利用众所周知的古代或现代的经典文章、重要语词,或偷换概念、或歪曲原意、或荒谬解释,导致新旧词义(语义)之间形成巨大距离,产生滑稽诙谐的表达效果。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将学生眼前躯体上睁眼看钱的形体表现,扭曲解释为心灵上的“见钱眼开”,偷换概念造成了幽默。

同样,作者将“爱睏的学生”扭曲为“特困生”,借助谐音,创造出幽默。

再看一个例子:

“老张,好福气啊,您的儿子都博士生毕业!

”老李一见面就恭喜。

老张没好声气地说:

“还福气呢,请听上联: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一旁的老郑凑热闹,我来对个下联吧:

“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老李问:

“横批呢?

”“横批就叫‘愿读服输’”气鼓鼓的老张接着说。

这是一副对联,有两个新鲜之处:

一是“生”,作者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将两个意义差距很大的“生”字硬是拽到一起,从而产生幽默,形成字面上的新鲜。

二是“读”字,这里利用谐音关系,占据“赌”的位置,表达“读”的意思,十分新颖,形成语音上的新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