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150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学案新人教版

考点3 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

1.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接种的正误判断

(1)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 )

提示 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2)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 )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发育场所均相同( × )

提示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4)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

提示 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更重要和强大。

(5)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 )

(6)所有的抗原均来自体外( × )

提示 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如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能作为抗原。

(7)(加试)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

2.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正误判断

(1)如果抗原隐藏到靶细胞中,则先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将释放出来的抗原消灭( √ )

(2)如果人体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则会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和全部的细胞免疫功能( √ )

(3)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 )

提示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

(4)(加试)多次注射某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或效应B细胞的数量( × )

提示 多次注射某种相同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数量。

(5)初次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多个来源( √ )

3.综合应用

(1)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判断下列推测:

①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 )

②细胞甲为B淋巴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 )

③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 )

④病原体进入细胞丙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 )

(2)如图1是机体(二倍体)对某种病毒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图2是二次免疫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甲、乙为免疫过程;―→表示分裂、分化;

表示免疫作用,请判断如下叙述:

①图2中细胞a→细胞a的过程中,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 √ )

②图2中细胞b和c分别是记忆T细胞和效应B细胞( √ )

③图1中,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2中的细胞a和b增殖分化有关( √ )

④图2中细胞c和细胞d都可以识别抗原( × )

⑤图1中的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效应B细胞来自于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

一、牢记8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1.巨噬细胞:

吞噬消化病原体,形成、呈递、吞噬抗原—MHC复合体。

2.B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3.辅助性T细胞:

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分泌多种蛋白质和白细胞介素-2,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4.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分化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5.效应B细胞:

来源于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

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7.记忆T细胞:

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8.记忆B细胞:

来源于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B细胞。

易错警示 

(1)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

非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有:

巨噬细胞。

不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

效应B细胞。

(2)巨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

(4)当辅助性T淋巴细胞受损(如HIV侵入)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被削弱。

(5)唾液腺和胃腺细胞分泌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盐酸,属于第一道防线;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种。

二、特异性免疫

1.抗原和抗体的易混分析

(1)成分:

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

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

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2.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

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2)体液免疫的过程

3.细胞免疫

(1)细胞免疫的目标: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2)细胞免疫的过程

4.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如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二次免疫应答的过程图解。

答案 如图所示

(2)记忆细胞的特点:

迅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3)二次免疫应答特点:

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三、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加试)

项目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概念

利用二次免疫的特点,用疫苗引起机体的初次免疫应答,而使机体在真正被病原体侵入时,启动二次免疫过程,将病原体遏制于萌芽阶段。

可以通过两次或多次接种疫苗的方法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

通过接种针对某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即含抗体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特点

产生抗体较慢,所以要提前注射疫苗,但维持时间较长

与主动免疫相比,效应快,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题型一 抗原和抗体

1.(2017·浙江模拟)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和体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

答案 B

解析 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A正确;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广泛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以及外分泌液中,B错误;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该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使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C正确;抗体与抗原是特异性结合,所以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D正确。

2.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粒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粒抗体(ACA)。

下列有关AC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畸变

C.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粒蛋白发挥作用

D.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 D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A正确;据题意可知,ACA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粒,如果着丝粒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正确;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题型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过程

3.下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巨噬细胞,B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F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

B.图中a为白细胞介素-2,c为抗体,每个抗体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细胞F和细胞H

D.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产生细胞C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答案 C

解析 图中A为巨噬细胞,B为细胞毒性T细胞,F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A错误;每个抗体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B错误;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D(记忆T细胞)、细胞E(辅助性T细胞)、细胞F(成熟B淋巴细胞)和细胞H(记忆B细胞),C正确;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①②③过程都会被活化,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消灭抗原,D错误。

4.下图是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

B.虚线部分只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

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

D.②过程中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干与图示可知,X细胞为巨噬细胞,其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图中虚线表示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刺激活化后,分泌多种蛋白质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②过程是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快速增殖分化,其细胞周期变短。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种类的识别技巧——“三看法”

题型三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5.(2017·浙江月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次免疫中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B.记忆B细胞能产生更多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C.注射青霉素抑制体内细菌繁殖属于被动免疫

D.重复注射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数量,因此二次免疫反应更强烈

答案 D

解析 二次免疫中的效应B细胞可以来自记忆细胞,也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A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错误;注射青霉素抑制体内细菌繁殖不属于免疫,C错误;重复注射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数量,因此二次免疫反应更强烈,D正确。

6.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示中效应B细胞一定来自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胰岛β细胞属于效应器

D.Y1、Y2、Y3导致的糖尿病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

答案 B

解析 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效应B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β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Y1、Y2、Y3破坏的分别是胰岛β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β细胞、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其中①②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正确。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致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

机体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细胞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关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比较(加试)

(1)免疫预防:

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

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白细胞介素-2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题型四 免疫相关实验分析

7.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力的细胞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答案 D

解析 分析表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方式和检测结果可知,M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胸腺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对含有相同抗原的肺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力有增强效应,即A、B、C项正确。

综合实验中淋巴细胞来源于胸腺及实验组检测结果两方面的信息可知:

本实验无效应B细胞及抗体产生,D项不正确。

8.(加试)下丘脑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多样。

某科研机构为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取健康成年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大鼠做手术并损毁下丘脑前部(不影响生存),乙组未做手术。

c.分别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浮液。

d.所得的细胞悬浮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检测SRBC细胞破裂情况,记录OD值。

注: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血红蛋白。

培养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OD值越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则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该如何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 

(2)抗体 效应B细胞 (3)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或有帮助,或下丘脑促进抗体的形成) (4)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

解析 

(1)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注射的SRBC相当于抗原。

(2)脾脏细胞悬浮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其中含有抗体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

(3)技术人员记录的结果是甲组OD值低于乙组,说明下丘脑对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4)该实验还要增设一组,做手术但不损毁下丘脑,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1.(2017·绍兴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巨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淋巴细胞

B.能直接协助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

C.能特异性地识别外来病原体

D.在吞噬病原体前膜上已有MHC分子

答案 D

解析 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项错误;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B项错误;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外来病原体,C项错误;在吞噬病原体前膜上已有MHC分子,D项正确。

2.(2017·“七彩阳光”联盟)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对抗艾滋病靠特异性免疫

B.艾滋病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C.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D.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答案 C

解析 人体对抗艾滋病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艾滋病不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B项错误;由于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故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C项正确;HIV的遗传物质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项错误。

3.(2018·“七彩阳光”联盟)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其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强

B.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未吞噬病原体的巨噬细胞表面也有MHC

D.艾滋病患者的某些巨噬细胞内含有逆转录酶

答案 B

4.(2017·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熟细胞毒性T细胞遇到与它受体相适应的抗原刺激后就能分裂

B.被感染的体细胞上有识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受体

C.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内外的病原体或毒素

D.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体合成后便转移到细胞膜上

答案 D

解析 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需要抗原-MHC复合体和多种蛋白质的共同刺激,A错误;被感染的体细胞上有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B错误;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或毒素,细胞内的病原体需要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C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的抗体合成后便转移到细胞膜上,分化为效应B细胞后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D正确。

5.(2017·温州中学期中)“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外源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攻击受血者细胞而引发的并发症,输“全血”(血浆、红细胞和免疫细胞等)更易发病,输“成分血”(血液中提取的组分)可降低发病风险。

红细胞无MHC分子,免疫细胞存在MHC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受血者有相应抗体与异体同血型红细胞结合

B.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启动对异体红细胞的细胞免疫

C.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识别异体全血中免疫细胞的MHC分子并启动细胞免疫

D.接受异体“全血”输入后,正常人比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

答案 C

解析 血型是指红细胞上凝集原的类型。

相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相同的抗体,不会含有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A项错误;正常受血者的T淋巴细胞会识别异体全血中免疫细胞的MHC分子并启动细胞免疫,B项错误,C项正确;接受异体“全血”输入后,免疫缺陷患者比正常人更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D项错误。

6.(2017·安阳二模)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中的PM2.5进入人体后,肺部的巨噬细胞可以对其部分颗粒进行吞噬,同时PM2.5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M2.5进入巨噬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巨噬细胞内因不含分解PM2.5的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C.PM2.5只有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后才能被巨噬细胞吞噬

D.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PM2.5特异性结合

答案 C

解析 PM2.5进入巨噬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巨噬细胞内因不含分解PM2.5的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B正确;巨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能与PM2.5特异性结合,D正确。

7.(2017·广东二模改编)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乙组仅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甲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甲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 A

解析 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辅助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淋巴细胞,乙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甲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

8.(2017·浙江模拟)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

D.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开始分裂

答案 B

解析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分泌物中增殖,A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B正确;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结合细胞外的抗原,而抗原—MHC复合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活化的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均可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C错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9.(2017·海淀区期中)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B.子代A系鼠的效应B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

C.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

D.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B错误;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应答,即没有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但没有改变基因型,D错误。

10.(2017·宜春月考)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

B.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被移植角膜与受体之间不存在免疫反应

D.用药物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 B

解析 “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血浆中,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内环境中,在外分泌液中可能也有,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但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被移植的角膜属于外来异物,会存在免疫反应,C错误;免疫赦免需抑制B、T淋巴细胞,D错误。

11.(加试)(2017·浙江11月选考,27)用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B.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C.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D.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答案 B

解析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后会对T淋巴细胞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细胞免疫,故切除组易感染,A错误;抗T细胞抗体是对T淋巴细胞造成伤害的物质,故注射后会使T淋巴细胞减少,易感染该菌,B正确;小鼠血清中含有抗体,注射后对抗原免疫力更强,故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