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docx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读书歌》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
月巴(打一城市:
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三、判断改错: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表现手法)
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
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
(×陕北民歌信天游)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民间故事)
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笑话)
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
(×民间谚语)
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
(×童话故事)
9、鲁迅说:
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
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
(×神话)
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
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
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
13、高尔基曾经指出:
“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
”(×民间文学)
注意:
关于简答、材料分析、论述题目,答题方法为:
1、回归概念(定义)法+关键词造句法;2、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简答(后附答案要点仅供参考)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
主要在于: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
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
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
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
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
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
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
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2、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
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大意是什么?
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八个字,四个停顿,属于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
其大意是:
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
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4、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匿名性?
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
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
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5、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
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
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
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6、“狗耕田故事”:
主要以两兄弟分家为内容,贪婪的哥嫂把田地耕牛都要了,给忠厚老实的弟弟一条狗,狗帮助弟弟劳动致富,扬善惩恶,使善良人得到了美满的结局。
7、为什么说《木兰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木兰诗》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作品。
其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的叹息声,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排比简洁,颇有汉民歌的特色。
但从诗中所表现的尚武精神,并把“可汗”和“天子”同用这点来看,有些同志认为它是少数民族的作品,至少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8、劳动歌:
动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那是原始人在劳动中为了统一劳动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而喊出的有节奏的声音。
这些劳动歌,不仅在曲调上适应劳动的节拍,而且在歌词内容上也是和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
最简单的劳动歌多是些感叹词,有时也加进一些即景生情的简单唱词,调节劳动节奏,增加劳动气氛,鼓舞劳动热情,消除长时间沉重劳动所带来的烦恼。
9、对俗文学的认识:
俗文学是植根于广大民众,具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便于广大群众接受、掌握和流传的文学。
它和文人学士的“雅”文学相区别,但也不等于民间文学。
俗文学中有的是民间文学,有的是作家文学。
10、关于《五姑娘》
《五姑娘》是优秀长篇叙事吴歌,产生于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描写长工徐阿天与地主胞妹五姑娘相爱的故事。
后来五姑娘怀了孕,徐阿天被迫出逃,五姑娘自杀,徐阿天偷偷回来祭奠。
故事生动感人,一直在江浙一带传唱,80年代初才被发掘整理出来。
11、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
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12、神话学派:
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学派别之一。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格林童话》的作者。
他们认为,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古代神话,由古神话而衍生。
神活的产生是原始人用形象的语言对普通事物作简单明了的叙述,由于后世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涵义被人遗忘或曲解了,因而产生怪诞的神话。
从这些神话资料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远古神话的遗迹,找出神话的根据和神话的解释。
13、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1)首先,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
其次,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14、民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在我国古代,“民俗”只作为“民间风俗”的缩称,现一般人的习惯用法还是取义于这一概念。
西方民俗学中“民俗”是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来理解的,除包括风俗、习惯、节日、迷信、禁忌、信仰、巫术等之外,还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重要材料。
五、案例分析题(后附答案要点仅供参考):
案例分析1、应用单项整理的要求分析下面这则故事的整理得失。
“有好酒卖”
(方言记录稿)
旧时,有个小酒铺,门头乜时候都糊倒“有好酒卖”四个字,生意好得很。
有一天深夜,近处有个秀才因读书读晏去,肚饿去阿酒铺想买些物食。
那时候阿老板已经睡了,伊拍好久门,阿老板才醒。
阿老板有意刁难伊,就讲:
“你若吟得出一首诗,啱我门前阿招牌,我就卖物食给你,若吟无出来,你就抵饿回去。
”秀才想想仔,就吟“一轮明月半边天,美貌嫦娥伴子眠,三点酉时来问候,诗书有读不留言。
”老板听后想一仔,点点头:
“吟得好!
这四句诗恰啱,‘有好酒卖’。
”接着就把物卖食给秀才了。
(整理稿)
从前有一家小饭馆,门口常年贴着“有好酒卖”的大字招牌,生意十分兴隆。
有天夜里,附近一个秀才读书读到深夜,肚子饿了,想到饭馆买点东西吃。
这时,店主已经睡了,秀才敲门敲了很久,才把店主叫醒,店主有意刁难他,说:
“你如果能够吟出一首诗合我店门前的招牌,我就卖东西给你,如果吟不出来,你就饿着肚子回去吧。
”
秀才看了看招牌,想了想,便吟起来,“一轮明月半边天,美貌嫦娥伴子眠。
三点酉时来问候,诗书有读不留言。
”
店主听后想了想,说:
“吟得好,这四句诗正好与有好酒卖相应。
于是,就把好吃的食物卖给了秀才。
讲述者:
黄吟,农妇,65岁
记录整理者:
郑丹丹
答:
单项整理:
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
选取一份最佳的记录稿,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删节明显有害的内容,对艺术上粗糙的地方在不伤害原意的情况下作适当修改,改换过于偏僻的方言土语,规整词句,删去不必要的重复,使文字准确,通俗易懂,并能充分显示民间风格。
该整理稿在内容上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整理,没有伤害记录的原意。
但在语言的风格上,基本没有按原记录的韵味来整理,而是做成了翻译稿。
情节能大体保持一致,但细节上有添加,如原文的“秀才想想仔”,整理 变成“秀才看了看招牌,想了想”,多出了“看招牌”的动作,这是不必要的。
整理稿的民间风格有了减弱。
案例分析2、从以下几则民间谜语看谜语的艺术特点:
谜面
谜目
谜底
忽陷忽现,忽短忽长;
背光亮相,摸黑收场。
打一自然现象
影子
一家兄弟多,上下并排坐,
谁要进门来,决不轻放过。
打一人体器官
牙齿
只采花,不酿蜜,
花花公子没出息。
打一昆虫
蝴蝶
麻屋子,红帐子,
里面睡个白胖子。
打一农作物
花生
答:
作为一则谜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学性。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它的谜面大多就是一首歌谣,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不少还运用了拟人、想象、借代等文学手法,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有些作者只注意了它的游戏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学性,简单地列举一些特征,不努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去创造形象,这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谜语。
2)知识性。
谜语的题材内容,涉及天地万物,相当广泛,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猜谜制谜,传授知识,启迪联想,开拓人们的思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增长知识。
它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智力测验的一种好方法。
3)趣味性。
猜谜是一项娱乐活动。
优秀的谜语,饶有趣味,让人猜射,乐在其中。
4)疑难性。
谜语是让人猜的,因此就要使人感到有点疑难,不能太过浅白,要让人开动脑筋,苦苦思索,才能找到谜底,这才有乐趣。
灯谜又叫灯虎,也就是强调它的疑难性。
案例分析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鸡蛋里面挑骨头
②熟视无睹;
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⑤守株待兔
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⑧袖手旁观
答:
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
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
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
它们的区别在于:
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
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
“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
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
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
谚语表示判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
‘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
如“俗话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案例分析4、从《朱元璋与老乡》看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
朱元璋与老乡
我们家乡安徽北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朱元璋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
关于他的故事在我们那里流传很多,下面一个就是他老乡的事情。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有些还是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
有一天,一个朱元璋从前的苦朋友,从乡下出来,一直跑到南京皇宫大门外面,见到朱元璋就说:
“我主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就知道,他是当年的苦朋友,便让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一个苦朋友听到,也去见朱元璋,也说:
“我主万岁!
还记得吗?
从前,你我都替别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
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边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的。
……”
朱元璋没听完就连声大叫道:
“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
答:
传说的艺术特点:
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给合;
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
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
在人物传说中,历史人物就是中心点。
六、论述题(后附答案要点仅供参考):
1、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论神话的内容?
答: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永运都是相对的。
这部分被支配了,那部分还没被支配;关于被支配的这部分的神话消失了,没有被支配的那部分依然存在,成为产生新神话的基础。
我们认为,神话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
这幻想与当时人类的科学水平和思维形式密切相关。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今天看来不很科学的东西,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东西,明天可能成为科学事实。
在原始神话中,人和神的关系是平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神的权力被加强和提高了,直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主以及土地菩萨组成的阴间系统和由玉帝、上帝以及各种神怪精灵组成的神仙系统,神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威,于是就产生了反抗神权的神话英雄。
这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神话特点,这些神话的产生,开始也许是不自觉加工的,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当时阶级关系的影响,传说者或创作者为了阶级的利益,对神话进行了自觉的加工。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
(注意: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很重要,它也常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但答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答:
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
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
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
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
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
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
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3、各民族民间文学大同小异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答:
产生这些现象和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的互相交往。
在民族杂居或邻居生活中,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娱乐、共同赶街赴会、共同的节日风俗等,必然产生共同的心理和愿望。
反映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
在民族杂居区,不少人都能操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说汉语,还精通汉文,能唱汉歌等,南诏宰相杨奇鲲(白族)用汉文写的诗,还被选入了《唐诗》。
第二,统治阶级的征战与“和亲”政策和民间的通婚,引起了文学上和互相交流。
历代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南征北战,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和文化和交流。
唐代南诏人攻入川西时,就掠走了几万“工伎”,带回洱海地区,融为白族。
为了平息两族间的长期战乱,他们还采取“和亲”的手段,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就为蒙汉、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内蒙、西藏尚留有许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美好传说,并与当地的山川地理相附会,永远载入册。
内蒙到处有昭君暮、青海有条倒淌河,是向西流的,据说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路过此地,感到离家越来越远了,禁不住哭泣起来,感动得河水都倒流了。
第三,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所引起的影响。
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基诺族、佤族都有火把节的习俗;回族、撤拉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都有唱“花儿”的习惯,许多民族都有哭嫁歌和哭丧歌,傣族、白族、藏族、纳西族、汉族都有不少人信奉佛教,所以作品中写到的许多事情与佛事有关。
在独龙族人的《创世纪》史诗中,还可见到《圣经》故事的影响,因1888年后就人传教士来到了云南贡山,当时有些村庄稼活80%的独龙族都信奉了基督教。
4、分析汉族神话零碎、残缺的原因?
答:
汉族神话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了三点,现参考各家之说,举要如下:
1)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的恩赐不丰,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所以重实际,轻玄想。
上古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没人将它熔铸成篇,衍为鸿文巨制。
2)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儒家讲究修身、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