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622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docx

16《古今贤文合作篇》模板

16《古今贤文(合作篇)》_模板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记住文中警句,谚语,格言,明白做人的道理。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符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

   3、流利、通顺、正确的朗读课文。

  二、指名朗读。

  三、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举例说明。

    文中哪些语句对你的启发最大?

你能用现实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3、讨论、交流。

   4、把课文熟读背诵。

 

16《古今贤文(合作篇)》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第1自然段。

  2.理解”奇异、神奇、呈现、漫山遍野、赞叹”的意思,会用“不但……而且……”写一句话。

  3.感受五彩池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受到自然风光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积累语言。

                第1课时

  初读,激趣质疑知神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初读课文,说说五彩池有哪些特点,理清课文脉络。

  

(二)教学过程

  1、讲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五彩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交流随机出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板书。

  水池形状多(真不错,能把读懂的意思直接说出来。

  池水颜色多

  四川藏龙山

  五彩池的水的颜色真鲜艳

  其实五彩池的水都是清水

  石粉能反射阳光

  ……

  3、质疑问难,点然学趣

  

(1)、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自己读懂了这么多。

那学习当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其他同学注意,要认真听同学的问题,看他提出的问题你想到了吗?

你有办法帮他解决吗?

  以下交流随机出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板书。

  池水颜色多的原因?

  池水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多端?

  为什么叫五彩池?

(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不错。

  什么是石粉?

是哪儿来的?

(看来你对石粉感兴趣)

  为什么四川藏龙山有这样神奇的自然现象?

  ……

  先让学生自由说,答案可以多种多样。

  

(2)然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五彩池的主要特点是:

(1)池的形状大小不同,而且玲珑多姿;

            

(2)池水的颜色鲜艳多彩。

  4.再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美感。

  5.鼓励学生自由读,说说各段主要写了什么。

  6.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五彩池形状、颜色的词语。

                第2课时

  研读,再现形象悟神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2.借助重点词句试背第1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2.教学第1自然段。

  

(1)轻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这一段主要写五彩池的什么?

  ②课文是围绕哪个句子的意思写的?

  

(2)提问:

这一段哪几句写“大大小小”?

哪几句写“玲珑多姿”?

课文又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大小”是用水深和面积来描述的,写形态多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这样奇特的形状用我们熟识的事物一比喻,五彩池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议议读读,教师.总结板书。

              大的 面积 水深

        大大小小

              小的 菜碟 水浅

    形状

              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玲珑多姿

              恰似盛开的莲花

  (3)对照板书复述课文。

  (4)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借助重点词句试背课文。

  3.教学第2自然段。

  

(1)研读思考:

课文是怎样把池水鲜艳多彩的景象写得引人入胜的?

  

(2)学生从写法,修辞,等不同角度分组讨论。

  (3)全体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以下内容随机出现:

  ①第1句在文中的作用。

对下文来说,它是总起句。

对上文来说,它是过渡句。

  试比较:

  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

  鲜艳多彩的池水很美丽。

  (后一句可以作总起句,前一句可以做过渡句。

“最美丽”三字说明五彩池形状是美丽的,池水更美丽。

鼓励学生换几种说法,对比体会。

  ②先总写一句,说明水池之多神奇,颜色之多更神奇。

  提问:

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漫山遍野、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

  然后写池水使人惊奇的色彩变化。

连续用了四个“有的”,使人目不暇接。

  教师可用板书提示:

    上边咖啡色   左边湖蓝色   一池一颜色

                            都是清水

    下边柠檬色   右边橄榄色   一池多色彩

  (3)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节奏感、美感。

  4、练习

  

(1)、比较:

“呈现”与“表现”的异同。

  

(2)、按书上要求在自己画的水池上涂好颜色。

想一想水池中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颜色?

再在自己设计的水池上涂一涂颜色。

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完成一项任务,比一比谁画的池水颜色更瑰丽、更神奇!

                第3课时

  诵读,运用语言赞神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第3、4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第1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出示第2课时板书,请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

为什么同样的“清水”,在不同的池子里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1)检查自读,结合课文解释“凝结、细腻、神奇”的意思。

  

(2)去掉第3自然段的第1句,请学生读一读,体会第1句的作用。

  (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下文显得十分自然。

  (3)小专家介绍“五彩池”的成因。

  2.教学第4自然段。

  

(1)、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

  “五彩池”中的“五”字现在怎样理解?

  “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五彩池”是怎样的池?

  

(2)、现实中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

所以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3、诵读最后一句。

  

(1)说说“赞叹”是什么意思?

(称赞、惊叹)

  

(2)为什么把“美啊”写在前面?

(放在句首,读起来有因“惊叹”而“脱口而出”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赞叹的语气。

  (3)用倒装句式赞叹景物和人物。

   (   )啊,三月的西湖。

   (   )啊,新中国的少年。

   (   )啊,我们的老师。

  4、设计一条宣传五彩池美丽、神奇风光的广告语。

◆[2003年11月8日]

 

《五彩池》教学设计之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示例一

1、趵突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2.形近字

  佛——拂  泼——拨   洁——结   摇——遥

  秘——密  妩——抚   扁——偏   倦——蜷

  3.理解生字词语: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1.小组学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

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

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

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

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

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组学习,思考:

  1.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2、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3、你是怎么理解泉水特点的?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美”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

“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美”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学过渡:

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美”。

  2、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

  思考:

  

(1)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

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特点?

  

(2)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3~6句)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

”“……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

  (自然的伟大)

  3.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4、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

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

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6、小结:

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

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多姿多态)

  2.小泉有什么特点?

  (过渡句: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怎么“多姿多态”?

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趵突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过泉水吗?

是什么地方的泉水?

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

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

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

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

  2.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4.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

  1.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

  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

  (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1)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讲趵突泉的泉水清浅、鲜洁。

  (3)讲大泉的景色。

  (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

  2.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

“现在单讲趵突泉”。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起下文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词概括一下趵突泉泉水的特点。

(清浅、鲜洁)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讨论、交流。

  体会趵突泉在济南风景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六)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熟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太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

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

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

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

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

《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

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

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

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

“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

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

(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

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

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

(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

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

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

所以我们知道了:

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

列数字

  师: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

“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

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

(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

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

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

“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

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

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

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

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

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

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

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

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

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

(生答:

月亮。

)同时教师演示.课件:

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

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

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

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

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