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557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 13页.docx

精品文档舞弊三角案例范文word版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舞弊三角案例

篇一:

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

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

——10审计5班(徐媛、杨晓蒙、羊洋、张晨、张园园、周海莲)

舞弊三角理论的基本原理

关于企业舞弊行为的成因,理论界提出了企业舞弊形成的三角理论、GONE理论和企业舞弊风险因子说等许多著名的理论。

其中的三角理论是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Albrecht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这三者也是美国最新的反舞弊准则(SASNo.99)提醒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的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

其中,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

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企业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经济压力,恶癖的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其他压力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六种情况:

缺乏发现企业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能力不足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企业舞弊者常用的理由有:

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当的,等等。

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

(一)压力因素

在博达科技案件中,博大科技管理层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呢?

这要从博达科技公司的历史谈起。

博达科技最早是一家于1991年成立的经营计算器外设产品的贸易公司,最初规模很小,资本额为500万元。

1996年开始涉足砷化镓化合物生产领域,进行砷化镓磊芯片的生产。

这种跨行业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由于跨行业经营的困难等原因,其中﹁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产生了巨额亏损,维持其经营也需巨额资金。

博达上市以后,叶素菲和公司高层员工共谋在美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虚设公司,利用虚设的公司无中生有地制造假交易、创造假业绩,虚增博达公司应收账款高达141亿元,借以粉饰公司财务报表。

管理层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叶素菲还利用假交易虚增应付款项,掏空博达公司70多亿。

由于资本市场是博达科技资金的重要来源最便捷也是最为重要的方式,所以公司管理层不惜粉饰报表,以造就“表面的繁荣”来蒙蔽投资者。

这就是博达科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也即企业舞弊的压力因素。

叶素菲为解决因从事虚假销售导致资金不足的财务困境,原本打算于201X年4月发行海外可转换债券5DOO万美元,藉以顺利筹措资金,并于8月获准发行。

但由于201X年发行的国内可转债中曾有约定,博达日后的国内和海外可转债均不得为有担保之发行,使得博达在201X年9月改发行无担保海外可转债。

博达高层管理人员不断利用虚假发行债券等手段获取资金,一旦资金锻炼,博达大厦将顷刻坍塌。

因此这种恶癖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只有不断造假,不断欺骗广大中小股东。

(二)机会因素

具备了舞弊的压力和动机后,又是什么给博达公司的舞弊提供了机会和漏洞

呢?

第一,董事会及高管层直接策划与参与了舞弊过程,整个企业在高层领导人的设计与带领下进行着舞弊行为,使得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机制彻底失效。

叶素菲作为博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在其余董事及员工的沉默甚至协助下,在企业内部拥有着无上的决策权,直接策划整个虚假流程,直接号令公司个别部门和个别员工参与造假过程,使得公司应有的职能结构与岗位制衡等都成了摆设。

由于企业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她个人的创业过程,叶素菲在行业、媒体、民众眼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很高的评价,这也为她一系列大胆的舞弊行为创造了环境。

第二,叶素菲作为公司一把手,利用公司员工名义虚设的五家人头公司皆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登记,实际设于香港,跨国财务往来的核查相对复杂,再加上一些冷门地区对于虚设公司的监察不力,给博达公司此举创造了方便,人头公司充当了虚假流程的重要成员,延缓了资金流与实物流的回流,也增加了造假的蒙蔽性。

第三,七家台湾岛内厂商在叶素菲的人情、业务压力或利润攻势下,又迫于博达科技与叶素菲个人在行业中的领头地位,参与配合虚假销售流程,成为虚构供货商。

台湾当地监管不力,使得博达公司虚假销售的货品可重复使用,减少了虚增业绩的成本,又为舞弊创造了绝佳条件。

第四,博达公司通过购买信用衍生产品、买卖应收账款、自导自演海外可转债发行和担保海外人头公司的借款等行为在海外虚增存款,所选银行都是各国地位很高的大银行,其中包括菲律宾首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澳洲共和银行、荷兰合作银行等,他们都是利用自己的影响为赚取手续费而惟利是图,只关注自己的金融契约,并没有核查各项有关资产,没有对博达公司以及其海外人头公司形成有效的监督,甚至在接受注册会计师函证时没有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成为了博达舞弊的帮凶。

第五,博达公司虚设的五家人头公司皆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登记,实际设于香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与如此五家公司频繁的交易往来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与质疑。

在与菲律宾首都银行函证8500万美元存款时,对方只以存款主契约来回复函证,而未将副约购买信用联结票据告知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并没有遵守审计的重要性和职业审慎对其求证。

201X年年初当博达公司对海外人头公司的应收账款过高且有逾期过久未收回的情形发生时,注册会计师也已强烈要求针对这些应收账款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但并未考虑到企业迫于压力舞弊的可能性,未对博达公司后续行为进行关注,对于博达公司的舞弊注册会计师也负有责任。

(三)借口因素(自我合理化)

在具备了压力和机会两个因素之后,这位一度被誉为“最有身价的科技女强人”、“创业女英雄”以及“最美丽的科技界CEO”的女董事长叶素菲就开始为她所运用的金融魔术技巧和“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寻找借口,希望借此来掩盖和粉饰自己给博达公司所带来的这些损害与侵犯。

可能叶素菲并不认为挖空博大公司存在什么不可,毕竟这个科技公司当初也是她一人筹集五百万资金创立起来的,她可能认

为这些转移的钱都是她前期投资应得的利益。

也正是就着这种借口,叶素菲才联合几个高级管理人员一起将公司的资产转到自己的海外户头里面,企图从中获得暴利。

并且就叶素菲的角度看,她可能认为这些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是短期缓解集团经营压力而采取的临时做法,一切都是为了集团的生存而做的,只要集团后期情况改善,这些漏洞是可以弥补的,谁想到,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弥补的境地。

其次,在海外设立的几家空头公司均由叶素菲授意,然而却并非以她个人的名义,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无形中为她自己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并非她亲手所为。

不过,不管叶素菲怎么去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令其合理化,怎么去美化自己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自我行为合理化的借口,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几点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很快,很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其中一些已经在深沪以及香港股市上市,还有很多企业正在争取上市资格。

所以,研究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事件对于防范中小型企业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不无裨益。

根据Albrecht教授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论,舞弊要发生,三要素缺一不可。

只要有效控制其中的任意一环,就有可能防范舞弊于未然。

首先,从压力因素出发,经营失败是舞弊行为发生的根源。

博达公司的战略出现问题,其寻求跨行业发展,而跨行业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由于跨行业经营的困难等原因,其中﹁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产生了巨额亏损,维持其经营也需巨额资金。

所以叶素菲不得不采取舞弊行为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同时,迫于各种压力,叶素菲及高层管理者不得不一次次造假欺骗广大股东,使得舞弊行为越发严重。

其次,机会要素是舞弊行为发生的又一缘由。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自身的发展,还与内部控制、市场监控环境、审计制度是否健全关系密切。

现今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加强信息的监管控制,将舞弊行为尽早控制、根除。

另外,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机会。

由于我国近年来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会对中小型企业有很多优惠措施。

叶素菲正是利用自我合理化敛取大量钱财,因此,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考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值得债权人和债务人信赖的企业家。

篇二:

用舞弊三角理论分析美国世通案

用舞弊三角理论分析美国世通案

一、舞弊三角理论的基本原理

关于企业舞弊行为的成因,理论界提出了企业舞弊形成的三角理论、GONE理论和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许多著名的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的创始人、现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史蒂文·阿伯雷齐特提出,他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就像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

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急切需求,机会可能是宽松的或松懈的控制以及信息不对称,而自我合理化则可能是“我只是向公司借而不是偷”、“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

舞弊三角中的三个因素是两两相互作用的。

企业舞弊产生的原因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组成的,这三者也是美国最新的反舞弊准则(SASNo.99)提醒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的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

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

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企业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经济压力,恶癖的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其他压力。

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企业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六种情况:

缺乏发现企业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能力不足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自我合理化),即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企业舞弊者常用的理由有:

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当的,等等。

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

二、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舞弊三要素

(一)压力因素

在美国世界通信案件中,公司管理层的压力从何而来?

从其发展过程看,世界通信公司成立于1983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长途电信营运商(仅次于1877年成立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

世界通信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创始人本纳德·埃伯斯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禀赋以及首席财务官司考特D·苏利文。

从1983年成立至201X年,世界通信共完成了65项重大收购兼并。

201X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1X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

在90年代,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异常,公司力求壮大资本实力,保持技术更新,扩大电信网络设施,为实施收购兼并等,实行外延扩张策略,最后,铤而走险,不惜采用会计造假手法,以迎合华尔街对世通公司的盈利预测。

(二)机会因素

公司管理层在具备舞弊动机时,在何种情形下造就了舞弊机会?

世通公司董事会下设三个专门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主要是根据埃伯斯的请求,决定其他两个专门委员会的人选,令人费解的是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名存实亡。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涉及会计和审计。

但其成员中居然没有一个委员有会计、审计专业背景,其成员全部由非专业人士组成,这样的审计委员会对世通的会计审计进行监督的效果可想而知。

再者,世通公司的内部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