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326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docx

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人性的罪与罚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容。

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付开军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

 

职称

单位

备注

吴臣辉

副教授

学院人文学院

主席(组长)

段字开

副教授

学院人文学院

美安

副教授

学院人文学院

王锐丹

讲师

学院人文学院

秘书

摘要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通过“风筝”这一意象讲述了一对情同手足的主仆之间的友情背叛,勾勒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

本文试图通过主人公形象解析探讨人性变恶的根源,罪恶的梦魇是对本性善良之人的无尽折磨,以与怎样为救赎罪恶开启方便之门,使人性回归正途。

关键词:

人性;背叛;救赎;风筝;罪;罚

ABSTRACT

KhaledHusaini's"thekiterunner"by"thekite"thisimageaboutapairoflikeone'sownbrotherandfriendship,betrayal,outlinesthenatureandsalvationofhumanity.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heroimageanalysisofhumannatureturnsevil,evilnightmareisongoodnature'sendlesstorture,aswellashowopenconvenientwaysforredeemingsin,sothatthereturnofhumannature

Keywords:

humannature;betrayal;salvation;kite;crime;penalty

 

爱的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爱的缺失或错位,往往是人性变恶的根源。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从小缔造了深厚的友情,哈桑为了阿米尔可以奉献一切,包括自己的尊严和生命,而阿米尔却由于人性的缺憾,在寻求爱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做出伤害自己同伴的事,让哈桑成了爱的炮灰。

主人公表现出了人性中的怯懦、虚伪、善嫉、矫情、自私、邪恶。

可是,本性善良的他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可耻和愧疚,给心套上了枷锁,罪恶的梦魇使他在良心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大半辈子遭受着道德的精神惩罚。

直到中年时才有了一个难得的赎罪机会,“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主人公从美国回到阿富汗,走上救赎之路,灵魂最终得到解放。

本文通过解析主人公从罪到罚到救赎的生命历程,论证人性在个人成长中难免会偏离轨道,导致人性罪恶,而良心的谴责、爱的召唤、信仰等有力的驱动力将为人性重回光明大道做出指引,给迷途困顿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解脱,并以此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进行反思。

一关于“罪”

罪,本义是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亦指过失、犯错、罪责和罪己等。

罪有思想、言论、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道德中,损人利己、背信弃义是罪;在刑法上,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罪;在上,违反道德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是罪;神学上认为,罪是心灵堕落的结果。

人类不是完美无缺的,所有人都会犯很多次罪。

本文中主人公的罪是违反了社会道德和教义,背叛友谊,并逃避自己所犯的罪,从而加深了罪的苦难。

(一)“罪”的表现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充满各种心理与物质的欲望追求,常常造成整个社会中个人价值观的扭曲,难免会做出违背良知和道德的事,使自己陷入罪的泥潭。

欲望导演罪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

1、“罪”人之“罪”,“罪”的激化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在联入侵和塔利班崛起之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生活在富足家庭里的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长达一生的友情故事。

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的上流社会,他的父亲是一个高大威武,智慧过人,极富声望的巨商和慈善家,被人们称为“飓风先生”。

母亲是贵族淑女,受过良好的教育,生前是大学教授,在生阿米尔时难产而死。

因此,父亲对他一直很冷淡,阿米尔也认为父亲恨他,因为他的到来杀死了父亲深爱着的妻子。

从出生起,阿米尔就是一个“罪”人。

阿米尔生性胆小、懦弱、缺乏男子气概,遇事犹豫不决,少担当勇气,很不被父亲看好,也就很少得到父亲的亲近、爱和认可。

相反,父亲对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有着更多的赞赏和温情,让阿米尔心生嫉妒,因此常常想办法愚弄、贬低自己的好伙伴。

为了赢得父亲的爱和认可,阿米尔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甚至不择手段。

阿富汗的每年冬天都有放风筝的习俗,按照规则,“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再追到最后那一只飘落的风筝为胜利,胜利者享有至高的荣誉。

哈桑是最精此道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在那个它将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有某种指南针”,从未失手。

加上他对阿米尔极其忠诚,每次为阿米尔追风筝都是囊中之物。

在那一年的冬天,斗风筝比赛如期举行,且规模是二十五年来最大。

为了赢得父亲想要的荣誉,为了赢得父亲的爱和认可,为了结束自己在家里孤魂野鬼般的日子,所以阿米尔将这场比赛视为一场战争,一场势必赢得胜利的战争。

可是,临战之际,阿米尔却害怕战败想要放弃,这时哈桑用一个梦的故事鼓舞了他,缓解了他的焦虑,激发了他的斗志。

结果不出所料,阿米尔在哈桑的配合下割断了所有的风筝线,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哈桑如同往常一样为他去追最后落下的那只风筝。

在追回风筝的途中,哈桑遭到恶棍阿塞夫等人的堵截,并对他实施了强暴,然而在不远处观望着的阿米尔害怕阿塞夫对自己的伤害,没有勇气站出来制止恶行,尽管耳边响起乳母叮咛——“同一个胸脯喂大的人就是兄弟”,尽管拳头的指缝渗出血水,尽管眼睛蓄满泪水,但他仍然地逃避现实,并且告诉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用种族观念为自己开脱,把哈桑当作任自己宰割的羔羊,当作赢回父爱的代价,向人性的懦弱和自私妥协,选择了一条为了亲情而背叛友情的路,他跑开了。

阿米尔如愿了,当他带着胜利品回到父亲跟前,父亲嘴角亮起了笑容,给了他久违的拥抱,逢人就夸他的神勇,带他去看电影,为他大办生日宴会······赢得了父亲短暂的关爱,但精神上对哈桑的愧疚却日复深重,背叛的罪恶无法面对哈桑无时无刻的忠诚,“自那一夜起,我得了失眠症”,强烈的罪恶感让阿米尔无法呼吸,急需找到解脱的方式。

2、以“罪”驱“罪”,“罪”的积累

尽管那天的事情被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隐埋了,隐埋得了事实,但隐藏不了心煎熬,从那以后,他觉得前所未有的空虚,为自己亲手斩断和哈桑的友谊而愧疚,在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下深陷自责与压抑。

尽管哈桑一直在努力恢复他们俩的关系,但是阿米尔却难以面对哈桑,想着办法去逃避哈桑的存在。

逃避不是解脱,越是逃避越觉得自己懦弱,越是清楚地记起自己那天对哈桑的背叛。

于是他想通过激怒哈桑,让哈桑狠狠地报复自己,让他的罪恶减轻一点,只不过善良而又忠诚的哈桑绝不会背叛少爷,尽管阿米尔拼命朝他扔石榴,“但哈桑纹丝不动,任由我一次又一次扔他”,唯一表现出的是用自虐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此时的忠心,对阿米尔来说是极大的讽刺和负担,“无论我走到哪儿,都看见他忠心耿耿的信号,他那该死的毫不动摇的忠心”。

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找不到解脱的方式,就可能剑走偏锋。

阿米尔的心依旧被羞愧和痛苦折磨,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他选择了更为残酷的方式,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让父亲赶他们走。

“那是我想要的,要继续生活,要遗忘,要将过去一笔勾销,从头来过。

我想要能从新呼吸。

”而即使是这样强加的罪名,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能读懂少爷心的哈桑,自然明白少爷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尽管老爷原谅了他,执意留下他们父子,他们还是选择了远离和隐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不久,俄国入侵阿富汗,喀布尔被俄国占领,阿米尔随父亲迁往美国,与哈桑生活的日子彻底结束,但他精神上的罪恶感一直压抑着他,背上了心灵的包袱。

罪恶感和愧疚感就像藏在湖底的鬼怪,在看似平淡的生命历程中不时地撕咬着他善良的心灵。

(二)“罪”之根

有罪恶之心是罪恶的根源首要因素;社会坏境是人性发展的物质要素,群居性是人必然的本性,人罪恶的根源在于人的群居性;心被欲望包围和压榨,心灵缺乏关爱和温暖正是人性罪恶的根源。

1、爱的缺失和错位

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口”的少爷生活,但他的生活里却少了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爱——母爱。

自出生之日起,母亲就因难产而死,他也因而失去享有母爱关怀的权利,母亲的形象在他的记忆里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的,这怎能说不是生命的残缺,人生的遗憾?

尤其是对于孩童时的阿米尔,别的孩子都有母亲哺乳、关爱、叫唤,唯独自己没有,这份爱的缺失给他弱小的心灵凿下了一个大大的窟窿,影响他的人性向着健康之路发展。

如果说母爱的缺失是遗憾,那么父爱的错位就是一种悲剧。

阿米尔自小没有母爱的庇护,他本能地希望获得父爱的补充,企图独占父亲所有的爱。

而有着光辉形象的父亲总是以他的做人标准去要求阿米尔,以他的处世眼光去评价阿米尔。

从小胆小懦弱的阿米尔在父亲眼中无疑是失望的,对他很少有正面的夸赞和亲呢的关爱,反而对仆人之子哈桑的喜爱和称赞,这让阿米尔感到不满和恐慌,他甚至因此而妒忌、诅咒、捉弄哈桑。

所以当他看到哈桑受到性侵犯时,对爱的渴求超越了理性、友谊,哈桑的牺牲为他赢得了博取父爱的筹码。

2、社会背景和文化束缚

阿富汗是一个有种族歧视,等级森严的国家。

生活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米尔和哈桑,自然在潜意识里早已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行为。

“历史上,普什图族是阿富汗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民族的优越感潜藏在每一个普什图族人的骨子里。

哈扎拉族是一个比较低下的民族,“哈扎拉”在波斯语中是“千人的意思”,在城市里他们多为杂役、搬运工、仆人等。

阿米尔少爷是普什图族人,信仰逊尼派;仆人哈桑是哈扎拉人,信仰什叶派。

从小一起生活,他们跨越了社会的,种族的,的区隔,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生活地位、和种族同时又阻碍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高贵的普什图少爷和卑贱的哈扎拉仆人成为朋友,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被看成是不可思议的事,甚至被极端分子认为是玷污高贵种族的行为。

所以当哈桑为阿米尔做出牺牲时,他的意识里冒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影响着他们友谊的天平秤,哈桑总是无私地奉献和忠诚,而阿米尔只是在接受和施舍,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沉重的感情让阿米尔窒息,友谊的天平因此而倾斜。

假如哈桑在受到伤害后,能有一点点报复阿米尔的行为,让阿米尔的罪恶感少一点,他们俩的友谊或许还能延伸开去。

可是他的种族和信仰不允许他有半点背叛主人。

善良的哈桑对主人的爱太过汹涌,冲塌了彼此相互支撑友谊的堤坝,让彼此的隔阂越积越重,打开心门的钥匙渐行渐远。

友谊隔阂的加深,留给对方的不只是伤痛和惋惜,于阿米尔而言,更多的是愧疚和罪恶,在对自己深深自责的同时,是否能想到这是社会给他们造成的伤痛。

3、天性使然与道德选择

出生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阿米尔有着向善行善的家庭熏,还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洗礼,还是父亲的言传身教,都给阿米尔的健康人格奠定了基础。

但他依然做出背叛友谊的深重罪行,这与他从小形成的胆小、懦弱和缺乏安全感有关。

这是阿米尔性格的弱点,却无能为力,就像肥胖者身上的赘肉一样,虽然自己都觉得讨厌,但不是瞬间就能令其消失,没有谁会讨厌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刀将其割除塑造完美。

这需要在时光中锻炼和特殊环境的塑造。

犯错之后会有罪恶感,这是一个人有良知的表现。

对于一个深受伊斯兰教洗礼的贵族少爷,他的尊严脸面几乎就是他的一切,因而,他不敢向人忏悔告白自己的罪行,更不愿意去向仆人哈桑认错道歉。

深知自己有罪,却没有赎罪的勇气。

他的骨子里早已把自己纳为“真主信徒”,无时无刻地提醒自己犯下的罪,在心拷问于教义深究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罪恶深重,对自己残忍,也是对他人的残忍,所以他才会想到栽赃嫁祸哈桑,逼走哈桑一家。

哈桑走了,当他看见阿里痛楚的表情和父亲苦苦哀求他们留下时的神情,才明白自己引起的痛苦有多深,给大家带来的悲伤有多浓,“罪恶”在心底不断升级。

二关于“罚”

“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惩罚,也有道德的精神惩罚。

而良心对人的真正谴责,是促使人从罪到罚到救赎的人性升华。

如果说阿米尔背叛友谊是他的罪的话,那么寻求解脱之路便是对他的罚,而在罚中的痛苦是更为残酷的,阿米尔一再承受心理的拷问与折磨。

为了平息在良心的谴责,逃避分裂状态,他试着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罪行辩解。

当人有罪后,不管你怎么辩解,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

与其争辩、逃避,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补救,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才会消失。

所以,解除心理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罪、救赎,甚至是自“罚”。

(一)“罚”的表现

在一个战火纷飞、罪恶横行的国家,法律是一定不完备的,更没有青天大老爷秉公执法,惩罚罪犯和罪恶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主人公却遭受着罚的拷问。

罚的目的不是使人承受痛苦和折磨,而是一种救赎罪恶,挽救灵魂和减少预防犯罪的方式。

1、心灵的折磨

哈桑走后,阿米尔得到了他渴望的父爱,负罪的疚感却一直伴随着他,无时无刻煎熬着他的心灵。

哈桑走后不久,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迁往美国,从此他与父亲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新生活。

阿米尔慢慢长大,上了大学,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走在人生辉煌的大道上。

然而,他的心并没有真正平静,并没有从记忆里的愧疚和罪恶感里走出来。

当未婚妻向他讲出离经叛道的往事时,他心底涌现的是羡慕和嫉妒,却没有勇气说出自己过往的罪行,仅只是在心里默数自己的罪恶。

结婚几年后,他们夫妻俩不会生育,想尽办法也于事无补,他只好把这归为是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的报复,“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是罪有应得”。

这样的惩罚让阿米尔难受也让他心安,报应是减少心灵痛苦的一剂偏方。

不过,报应终究不是治疗心病的良药,他的心始终处在矛盾重重的挣扎之中,渴望得到救赎。

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一个让阿米尔看到了希望,拉辛汗告诉他:

回到阿富汗,那里有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摆在阿米尔面前的是,要么继续过那种暗无天日,将沉重的罪恶感继续背负的灰暗生活;要么挺起胸膛,直面自我,以一个男人的勇气去弥补生命的缺口,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后者。

2、自惩中的磨砺

经过深思熟虑,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是,阿米尔重新回到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

时隔20多年后,阿米尔再次见到了拉辛汗,短暂的寒暄之后拉辛汗提到了哈桑。

一提到哈桑的名字,他的心便感到一股刺痛,“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刹那间,阿米尔再次感受到空气的厚重感,使他无法自由呼吸。

随后,拉辛汗讲述了哈桑为保护主人的家园而死于非命,他虽然疯狂的吼叫,不愿相信这样的悲剧,但是当拉辛汗提出希望他带哈桑遗留下的儿子远离水深火热时,他仿佛又回到了6年前,自私、推诿、懦弱,不愿承担责任,他想到了在美国有妻子、房子、事业、家庭,他不愿去一个战火纷飞的城市冒险。

而接下来拉辛汗说出的秘密让阿米尔晴天霹雳,那就是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个惊人的消息彻底摧毁了他自私、懦弱的屏障,亲情的引导让他决意做出点事补偿这个与自己一同成长的“弟弟”,救出哈桑的儿子,给他一个安稳的家,这是他必须要做出的补偿。

费尽周折,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而,索拉博已经成为恶人阿塞夫的玩偶,看到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再次羞辱哈桑的儿子,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救赎方式。

为了从已是塔利班长官阿塞夫那里把索拉博救回,阿米尔摆脱了少年时的胆怯,像一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

于是,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惩罚。

当肋骨一根接一根地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

阿米尔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救出绝境中的索拉博,并想尽一切办法,将索拉博带回美国。

3、温暖与呵护孤寂

在战争的阴影中成长起来的索拉博,遭受了家破人亡和性侵犯,曾被恶人阿塞夫当成玩偶,命他戴上铃铛跳舞取乐,把索拉博女性化,在穆斯林的世界里一个男人被女性化是莫大的耻辱!

所以索拉博虽然逃离了恶人的魔掌,痛苦的记忆并没有从他的心里消失,小小的心灵承载着对身体的厌恶和对悲惨世界的恐惧,一颗脆弱的心再也承受不起任何伤害。

可是,生活不是电影,它不会向着想象的发展。

为了让索拉博移民美国,阿米尔通过各种渠道去努力,费尽百般周折,他争取到的最好选择也只是把索拉博从新送进恤孤院,然后由他从恤孤院收养回家。

可谁知阿米尔曾给他的侄儿承诺过永远不会让他再回到恤孤院去。

当阿米尔和索拉博商量这件事时,索拉博浑身颤抖,泪如泉涌,不停地请求道,“求求你,别这样!

”这样的伤害,索拉博已无法承受,他选择了更为残酷的方式进行妥协——割腕自杀。

尽管阿米尔与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过来了,但索拉博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极大的创伤,已经麻木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任由外力支配。

即使后来索拉博不用去恤孤院直接移民美国,和阿米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他对生活已经厌倦,不再相信承诺,不再相信任何人,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言地屈服了,自闭是他难以化解的心结。

索拉博的心结不解,阿米尔的噩梦就不会结束,他的救赎之路就仍然还在漫长。

在黑夜里,“我清醒地躺着,再次失眠,清醒、孤独地陪伴着我自己的心魔”,索拉博过着梦游般的日子,感觉不到痛苦,也体验不到快乐,可对阿米尔而言,这是无尽的折磨与痛苦。

尽管他热心地参与救助阿富汗的计划中,组织募捐活动,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但他的生活依然是灰暗的;他也虔诚地信奉真主,每天坚持做早祷,但他的灵魂并没有得到救赎。

阿米尔为了温暖侄子孤寂的心,尽可能地找话题和索拉博交谈,给他阅读《沙纳玛》,讲小时候和哈桑在一起的故事给他听,可一起都是枉然,几乎只说一句“厌倦了一起事情”。

然而,半年过后终于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看见空中飞翔的风筝,似乎引起了索拉博的注意,阿米尔立即邀约侄儿一起去放风筝,并用哈桑的绝技战胜了别的风筝,那一刻索拉博的脸上终于有了浅浅的微笑,阿米尔也好像回到了童年,心跳加快,激动不已,心灵突然变得澄澈,不顾成年人的形象,勇敢地去追那只飘落的风筝。

至此,阿米尔的罪恶随着侄子开始融化的心结慢慢消散,救赎之路找到方向,人性的美和善也在渐渐复。

(二)“罚”之源

“罪”起源于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坏境,同样“罚”依然受制于他的婚姻家庭与社会坏境。

从阿富汗流亡美国,社会坏境的改变,所受的社会思想的转变,婚姻家庭的美满幸福,加之阿米尔本性善良,促使他去完成“罚”的历程。

“罚”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不仅要精神上的醒悟,还需要有“罚”的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有其他必备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罚”的全过程。

1、人的本性趋善

马克思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的、趋善的美好性。

阿米尔从小受到善言善行的引导,培养了他趋善的美好本性。

一个有良知的人是不会轻易饶恕自己的过错的,那些犯错往事会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模糊,可罪恶感却扎根在自己的心里,每次不轻易的触碰都会让自己如饮毒鸠。

离开故土,流亡美国本是一件令人无比伤感与无奈的事情,但对阿米尔而言代表的是美好憧憬。

拥抱父爱,远离那座兔唇的鬼魂萦绕的城市,在美国,“往事无人提起”,自己的生活会随着环境的改变从新开始。

然而,忘却是一个简单而又艰难的词,尽管移民美国的阿米尔埋葬往事,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但罪恶的梦魇却一直驻扎在他的心里,哈桑就像是自己的影子,白天黑夜地在自己的身前身后,而哈桑却一直远在喀布尔。

正像他自己所说: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当他看到大海,马上就会想起曾经许诺哈桑会和他一起去海边玩耍;当他出版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他会想起哈桑说过:

“总有一天,奉安拉之名,你会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会读你的故事”;当听到父亲对他说“要是哈桑今天和我在一起就好了”的时候,他感觉脖子好像被一只铁手掐住。

埋葬在心灵深处的罪恶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始终无法让自己有一颗安乐的心去享受自己的幸福。

心灵的谴责对罪恶于事无补,他只会加深罪恶感,反而让人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唯有寻求解脱之路才是正道,让人回归自我。

父亲因为深切的自责而带来了善行,施舍穷人,建恤孤院,帮助朋友,这是他的自我救赎方式,未婚妻向他坦白往事,心照不宣,敢于面对过往,这是她的解脱方式。

阿米尔深知逃避或掩盖都不是救赎的有效方式,只有为自己所亏欠的人有所补偿,才能让自己心安、解脱,所以当拉辛汗的让他看到希望,他义无反顾地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2、爱的召唤

对友情的背叛并非友情无足珍贵,儿时对父爱的渴望太强烈,独占父爱的野心霸占友情的位置。

当通过牺牲友情换取父爱成功后,对友情的惋惜却在渐渐增长。

阿米尔随父亲流亡美国后,与父亲相依为命,父子感情在贫困中变得更加深厚,父亲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他的成长,尤其是父亲无处不在的好名声给了他荣誉和鼓舞,引导着他想着好人的路成长。

友情背叛是罪恶的起因,但当获得父爱的满足后,对友情的惋惜和希冀又在心里生长,特别渴望再次收获那份友情。

对罪恶的救赎是对友情的挽回和弥补,常常忆起哈桑不只是对自己心灵的折磨,更多的是他的那段友情的怀念和不舍,是对那份纯真而又深厚友情的追逐。

阿米尔的生活是幸福的,爱情不仅为他的生活装点了色彩,更为他的人性美丽指明了方向。

索拉雅虽然有过离经叛道的过往,但她敢于直面过往,敢于以真面目示人,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她是一个贤惠貌美的妻子,总是设身处地地位阿米尔着想,适时给予阿米尔帮助和指引,以女性的温柔给阿米尔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追爱者点亮生命的火光。

当阿米尔准备返回阿富汗赎罪时,他给予他的是关怀、鼓舞和支持,为他排除家庭的干扰,全力支持他的阿富汗之行,并鼓励他把索拉博带回家。

爱情的力量不只摧毁了他的胆小懦弱,也为他的人性完美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思想的感化

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蛊惑人们参与反国家、反社会、反人民的活动;另一方面有着调节社会矛盾,净化人们心灵,树立信仰和完善德行等作用。

而阿米尔所学习、接触的思想是后者,所以思想的感化对他人性的复与回归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阿米尔从小受到伊斯兰教的熏,使他成为一个信教徒,尤其是有罪后更坚信真主的存在。

阿米尔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受到思想的影响和规,对一个从小就被灌输了观念的穆斯林来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

它为生命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规,从摇篮到坟墓,每时每刻都与有关,每时每刻都在教法的引导下度过。

“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不义的人们,必受痛苦的刑罚”。

所以阿米尔获罪后不肯轻易的放过自己,在罚的过程中请求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