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156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时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docx

第1课时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1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4.让学生感受民风,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谜激趣:

学生猜谜,并说说猜字技巧。

师:

同学们猜的又快又对,有什么技巧啊?

预设:

根据左边的形状猜测右边的跟左边一样。

师:

看来猜字谜中有技巧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技巧走进今天的数学研究。

2.导入情景: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深刻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了解一些我国的民俗,感受一下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好不好?

(板书:

热闹的民俗节)

(屏幕依次呈现:

古典建筑——京剧脸谱——民间工艺品——杂技表演——总情景图。

伴随着背景音乐,教师作简单介绍。

(1)古典建筑:

这是典型的中华古代建筑。

(2)京剧脸谱、双喜字图片、蝴蝶图片:

这是我们的国粹京剧脸谱,还有民间艺术风筝和剪纸。

(3)杂技表演:

这是我们中国的民族绝技--杂技。

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会有哪些发现?

学生观察,然后同位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的特点。

预设:

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大胆表达。

3.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同学们真会观察,特别了不起!

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每个物体左边和右边大小一样,形状一样,我们就说这些物体是对称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对称”的知识。

(板书:

对称)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感知体验,建构对称。

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物体对称的美,大家想一想,如果把上面的物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请同学们任选一幅形找出它的边线。

(让学生在课本上任选一幅图描给边线,实现了由实物图到平面图的过渡。

请你观察一下你描绘的图形对称吗?

(对称)

2.动手验证,体验对称。

大家想的对不对呢,请前后四个同学把你们画出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感悟对称。

谈话:

谁来说一说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是怎么发现的?

预设1:

(边操作边说)我折的是亭子,从中间对折后两边重合,所以亭子是对称的。

预设2:

我折的是脸谱,对折之后也重合了,脸谱也是对称的。

预设3:

我折的是风筝,对折之后也重合了,风筝也是对称的。

预设4:

我折的是杂技演员,对折之后也重合了,杂技演员也是对称的。

谈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那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

(板书:

重合对称)

2.进一步判断,理解对称。

谈话: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你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

(出示提包图)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提包的上面有提手。

师:

真的不是吗?

你能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动手折提包图)

学生汇报,会出现两种折法:

 

师问:

号图形对折后重合了,

号图形对折后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图形中有的地方重合而有的地方没有重合,即是部分重合;而另一种是两边重合后没有多出来的,也没有缺少的,有少数学生会说出这是完全重合。

师: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板书:

完全)

3.认识对称轴

(1)认识对称轴。

质疑:

打开折过的对称图形,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

发现有一条折痕,……

师:

图形对折后,会留下一条折痕,我们就把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

对称轴)

(2)画对称轴。

教师边示范边说:

画对称轴时,用尺子画,一般用虚线表示。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教师说明:

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它是一条直线。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用直尺画出它的对称轴,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展示一个学生画的对称轴,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同位互相评价。

(3)明确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对称轴。

教师将一个非对称图形任意折一下,问:

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

谁来指一指?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吗?

为什么?

生1:

不是,因为它的两边不相同。

生2:

因为它的两边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教师强调:

对称图形虽有不同的折法,但只有能够使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才是对称轴。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重合、完全重合,由折痕认识“轴”,进而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这样层层深入,如剥笋一般,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对称的美。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概括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

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

轴)

谈话:

现在你知道这些杂技动作为什么这么美了吗?

(出示图片)

(回到课的伊始,学生现在会恍然大悟,用数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图片,发现对称的美,感悟对称的美。

2.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除了这些富有民俗特点的图片外,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预设:

生1:

有些图形是对称的,例如长方形、正方形。

生2:

有些数字是对称的,如数字8、3等。

生3:

我们的身体是轴对称图形。

生4: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也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让他们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既能加深学生对对称现象的认识,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找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1)刚才同学们找对称时发现了我们认识过的一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

 

那我们说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就会有对称轴,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呢?

(2)学生自主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3)汇报交流。

预设: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课件展示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做”中学,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的方法不同,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就不同,所以,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三条对称轴,……还有的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

【设计意图: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参悟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对折,和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突破“完全重合”的教学重点,进而使学生悟出“对折”与“完全重合”的内在联系。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今天,大家靠灵巧的小手和聪明的头脑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美,现在就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一展身手吧。

 

(一)基础练习,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请大家找一找,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在内打“√”,是的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预设:

生1:

第一个剪刀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2:

第二个树叶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3:

蚂蚁和七星瓢虫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竖着的。

生4:

最后一片树叶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2.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

看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呢,你能找出哪些动作是对称的吗?

 

(1)找学生逐个判断并说明判断依据依据。

(2)你能和同伴一起做个对称的动作吗?

3.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利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题。

练习时,应该引导学生先自主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判断。

重点让学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第4题。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完成。

(2)汇报交流。

重点让学生想象给定图形右一半和左一班形状的关系。

2.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正是因为对称的特点和美,所以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称世界感受一下吧。

(课件展示:

火红的枫叶——美丽的兰花——故宫——天安门……)

欣赏完了,感觉美吗?

(板书:

美)。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把建筑物、服装等做成对称的吗?

预设:

增加美感……

全课小结:

关于对称的现象和对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

请同学们课下细心观察,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带到学校和伙伴们交流。

希望同学们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更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现象与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精心导入,有趣、有用。

民俗图片相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放在课始的话略嫌抽象,所以先设计了猜字谜游戏,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将教材的信息图逐个演示并加以介绍,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对称世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找到学习对称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本质,深化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离不开感知,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是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的认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知支柱。

“对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数学材料、数学事实作支柱,学生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对称”。

要理解什么是“对称”,必须先发现“两边完全一样”,学生通过对折,对称的特点就在眼前的图片中体现出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而又形象。

有了这一感知、体验的过程,就能理解得深刻、接受的自然。

让学生充分理解对折后完全重合以及所留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题的设计,适量、具有层次性。

巩固练习的基础练习、深化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与生活,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使用建议。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初次接触对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对称现象。

但在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太强,需要老师的演示和指导。

3.需破解的问题。

对称图形是这么的有趣,一节课的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

利用身边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做成粘贴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造力的舞台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在课内,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乐。

相关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