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117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docx

原创高中历史易混点逐项理清排版精美

高中历史

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辩析

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五个义务—①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和⑤朝觐述职

五个权利—①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②设置官员。

③建立武装。

④征派赋役。

⑤扩大统治区域(诸侯有向异族地区扩张的权力)

分封制维持的首要前提就是在国力上,周王室必须拥有对诸侯的绝对优势。

而分封制本身包含着其瓦解的因素:

①诸侯拥有极大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发展空间。

②诸侯随着血缘的疏远忠诚度下降。

③周王室不断地分封,其国力随着其直接统治的区域的日益缩小而不断削弱。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

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当时称为封建制,即封邦建国。

《诗·商颂·殷武》: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孔颖达疏: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即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功臣以及先王的后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以保卫周王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分封制,与我们今天以封建社会,专指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含义完全不同。

古籍上所说的封建时期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奴隶社会阶段的商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完备。

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

)时期。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

商鞅变法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从县制到郡县制,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最初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为历代沿用。

元朝的行省制,其实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名异而实同。

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也是一种中央权力运行机制,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

如中国的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权力运行机制,初专制外,还有共和及民主制,权力由两个以上的一部分人掌握,如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主要由两位执政官(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军事大权)和元老院(决策和立法权)行使。

古代共和和今天共和的含义不同。

第三,主要权力由一个阶级或若干社会阶层掌握,就是民主制,如古代雅典城邦的民主制。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诸侯王位世袭,并且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在封国内,国君可以任命官僚,甚至拥有军队,这就使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绝对服从中央政府和皇帝,也没有军权,无法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

因此,郡县制可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三省把中央机构的职能主要分为参与决策(包括立法)和行政两大部分,分工同时又合作,有很大的合理性。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中央机构职能合理分工,加强了皇权。

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央中枢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与元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

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古代法家家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及欧洲启蒙思想法制主张的区别

相同:

都把法制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制度和手段

区别:

法的来源,法家主张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一家之法);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及欧洲启蒙思想认为法应该是民众意志的体现。

(天下之法、社会契约)

法制的目的:

法家—维护君主专制,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及欧洲启蒙思想——保障、维护人民的权利、利益。

防止独裁专制。

为什么说军机处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军机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临时性的,有甚至在军机处任职十年之久仍然没有正式资格,这就使皇帝可以随时撤换军机处成员。

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全面地历史地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

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

(3)思想上,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不一样

古代希腊只是部分国家(并不是所有国家)实行民主制,以雅典最为典型,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手工业和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希腊民主政治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客观上要求商品的交易者人身自由,商品经济最基本的准则就等价交换,经济上的等价交换引申到政治上就是民主与平等。

古代罗马先后实行的是共和制与帝制(参见前面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的词条)。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变化

这三次改革的相同点:

都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梭伦改革规定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克里斯提尼改革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每个选举区都包含雅典约十分之一的工商奴隶主、原来的部落贵族和农民),每个选区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梭伦改革把全体公民按财产分为四等级,前三等级才能当选四百人议事会成员;第一等级可以当选一切官职;第二等级可以当选除司库外的官职;第三等级只能当选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没有担任官职的资格。

伯里克利改革除十将军委员会外,各官职向各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最大局限

是少数人的民主,比如雅典城邦享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不到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公民法:

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内部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

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法律,适用于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古代罗马法律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

法律思想、法律原则、法律制度。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许多思想、原则和制度,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近代时期。

贺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具体说比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以作为日后审案的参考;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

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干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民法、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方面并不都实行三权分立

只能说它们都实行分权制衡。

美国的国家权力机构设置最突出地体现了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而德国1871年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实际上德国皇帝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行政、立法、司法。

现代的英国首相实际上控制着英国的决策、行政和立法权。

专制主义和民主政治根本对立

(1)首先最根本的是国家的起源也即权力的由来—是神授还是民赋。

(2)国家及君主(统治者)能否定侵犯私权?

专制主义思想认为君主拥有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利,而民主思想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如自由、安全、反抗压迫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国家的治理者对谁负责,服从于谁的意志?

——是对上帝或君主负责还是对民众负责;是服从上帝、君主还是服从民众的意志?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顽固派、洋务派与维新派对待清王朝统治的态度大体相同

顽固派与洋务派同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顽固派则盲目排外,二者只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不同。

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派别,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维新派一直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己任。

故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对待清王朝统治的态度是一致的。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始终坚持反对革命,维护清朝光绪帝的统治,被称为保皇派。

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派的阶级属性

前面三个派别都是地主阶级中的不同派别,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洋务派是地主阶级当中比较开明的派别,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世致用思想;而顽固派则是地主阶级中的保守派,思想极度僵化。

后面三个派别都属于资产阶级。

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相同,只是实现主张的道路、方式有分歧。

如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衡量一个历史活动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的目标和任务有没有完成或基本完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这两个任务都没有实现。

中国近代历史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相同:

中国社会阶段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区别:

革命领导阶级不同——旧,资产阶级;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进化论等;新,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革命发展前途不同——旧,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走向社会主义

革命或改革的性质取决于其斗争目标和任务;以及客观上它主要体现哪一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谁领导改革或革命与它的性质无直接关系。

例如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都是封建君主主持或者以封建君主的名义进行的,但是这两次改革带有反封建的性质,主要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同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核心内容是反封建的革命,主要体现资产阶

“左”倾与“右”倾从思想认识角度看,“左”倾是指思想超越了客观现实,硬要去做客观条件不具备的事,“右”倾则是指思想认识落后于客观现实,现实条件已经具备的事,不去努力。

从对人的政策角度看,“左”则是指扩大打击面,把朋友当作敌人对待;“右”相反,过于宽容和软弱。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为什么不能以城市为中心?

这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城市普遍工人阶级力量薄弱。

中国共产党在城市(除个别城市如上海外)中缺乏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因此绝不能以城市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革命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因此主要内容应该是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

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红色区域能够在白色恐怖包围中坚持生存下来。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

根据地是民主革命借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就一天也不能存在。

毛泽东把这些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怎样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首先抗日战争胜利改变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一再失败的历史,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显著提高,置身于世界四大国或五大国之列,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人民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壮大起来,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中国收回了台湾主权,一度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根本不同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从领导阶级和革命力量上看是相同的,这两次都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主要参加阶级还有农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革命目标与任务不同,这就决定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性质的不同。

二月革命目标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铲除封建专制的残余,因此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次大战,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向社会主义前进,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异同

(1)相同:

二者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都以武装起义的方式夺取政权,都与战争激化社会矛盾相关――巴黎公社与普法战争有关;十月革命与一战有关,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2)不同:

巴黎公社是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指导,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的武装起义。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很快失败,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原则与西方民主原则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分权制衡。

共同点都是选举民主、间接民主。

中国的民主制度除选举民主外,还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两者密切结合,相互补充。

【典型例题1】(2009天津文综历史,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标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新中国的建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因此,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这段历史时期就被称为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主要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制度主要是间接民主(代议制)。

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

(1)民族区域自治区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

它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其主要特点是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都必须是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下行使自治权;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

(2)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构成了我国单一制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我国具体情况下的创造性运用。

突出特点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和非特别行政区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

(2)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关系与区别:

二者的联系是具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但二者的区别设立的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设立的,而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为了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台湾问题与两德问题、朝鲜半岛分裂问题原因、性质根本不同

(1)从成因上看,中国的台湾问题成因与两德、朝韩问题不同。

德国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要是由外国干涉所致的国际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台湾问题的解决与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不可以用同一种模式的上。

两德统一、朝鲜半岛的统一模式是绝对不适用于中国海峡两岸统一的。

(2)从性质上看,两德统一、朝鲜半岛统一是属于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统一;中国则不同,因为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独立国家。

(3)从统一的方式上看,两德统一、朝韩谈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而中国的统一则是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家外交政策?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其内政的延伸。

决定一个国家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国家利益,具体地说,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就是安全和发展。

同时,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还必须根据形势,自身势力。

因此,我们分析、评价一定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活动,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

一是它是否切合形势,二是是否维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安全与发展。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最重要就是“一边倒”,这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实行的,在当时是一个正确、明智的选择。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必然是独立自主的外交。

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

乒乓外交开启外交之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发表第二个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终止同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

这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不是一回事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美苏争霸从属于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为: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