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032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docx

专题4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网络构建]

[整体感知]

一个核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

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

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2018·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

2.(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

 以家国情怀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3.(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故D项错误。

]

4.(2017·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B [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航运特权,并非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

5.(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

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题

素养立意

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外交,突出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

第2题

主干知识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

第3题

呼应热点

2019年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00周年,以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为切入点,涉及爱国情怀的热点问题

第5题

时政热点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

一、近代列强侵华和民族屈辱

1.英国独霸(1840—1894年)

(1)特点:

英国在华势力最大;法、美、俄也追随英国加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

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群雄逐鹿”(1894—1914年)

(1)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原因:

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③影响: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日美争夺(1912—1949年)

(1)特点:

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日本主要通过战争手段对华侵略,美国则主要通过经贸活动掠夺中国,最终美国战胜日本,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①背景:

欧洲国家忙于一战;北洋军阀政府腐朽卖国。

②特点:

日美分别扶持自己的代理人,日本占据一定的侵华优势,美国对其进行牵制。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

①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瓦解,美国积极扶持南京国民政府。

②特点:

随着美国在华势力的增长,日美在华争夺不断加剧,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以军事手段维护其侵华权益。

(4)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7—1949年)

①背景: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②特点: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三、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1.变局之因:

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国内政局:

清政府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③斗争性质:

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④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2)经济上: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3)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开放;“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4)思想上:

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3.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

(1)清政府

①态度:

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②原因:

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

(2)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①态度:

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②原因:

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3)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态度: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原因: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4)农民阶级

①态度:

发动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②原因: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小农经济的地位与立场。

四、近代后期民族觉醒的精神旗帜

1.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2.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4.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6.西柏坡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2019·盐城一模)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

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A [材料“镇江府……在(那次)敌对期间……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表明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

]

2.(2019·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

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C [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

3.(2019·长沙三模)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

这主要反映出(  )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C [允许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是《南京条约》附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内容,故选C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无日本取得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的内容,排除A项;1896年中国依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群众反帝斗争不利于日本的侵略,排除D项。

]

4.“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重大的胜利”。

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

A.该政策使帝国主义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同盟,使美国确立了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可凭借其精美的产品抢占中国市场

C.该政策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使美国既得到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

D.该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

B [本题主要考查“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的有利影响。

该政策的出台满足了美国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

 近代中国民主化的探索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政治现代化的探索活动

1.(2017·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由题干材料“以立议院为基础”“具奏,恭候圣裁”可知,清政府此次改革专制色彩浓厚,与西方的民立体制有本质的不同,但也体现不出皇帝独裁的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

]

 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2.(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信息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

]

题号

命题特点

第2题

时空观念

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明了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

角度转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

一、清朝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清末宪政改革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国内的立宪派要求通过建立君主立宪挽救清朝的统治。

2.活动及实质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所谓的立宪不过是一场骗局。

3.影响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推动的宪政改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化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的提出

(1)早期维新派

①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②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办学校。

(2)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②政治近代化的启动——戊戌变法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的实践(辛亥革命)

(1)确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三、人民民主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为之奋斗。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工农联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

3.全民族抗战时期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并接受民主人士的合理建议;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建设一个各阶级联合执政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4.解放战争后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政权组织、人事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民主,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探索

1.走日本人的路: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

2.走美国人的路:

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3.走俄国人的路:

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

4.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2019·德阳一模)近代士人从普遍没有法治观念到呼吁法治改革,再到清末“新政”掀起法治建国高潮。

贯穿这一历程的主题是(  )

A.西方政体的引进   B.晚清社会的近代化

C.礼治文化的复兴D.近代法制的体系化

B [题干中提及清末法治观念逐渐加强,到清末新政提倡法治建国,体现了晚清社会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

]

2.(2019·襄阳二模)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

由此可知立宪派(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由材料“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冲阶级矛盾,推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

]

3.有学者指出:

“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B [根据题干中“‘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得出,辛亥革命使得封建帝制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

4.(2019·汕尾三模)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户数

抗战前

3.6

7.2

28.4

54.0

5.0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 [由材料中地主和富农户数、土地减少,中农和贫农户数、土地均有所增加的数据信息可知“减租减息”政策削弱了封建地主依靠土地剥削农民的现象,故选B项;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减租减息”政策而非土地革命,排除C项;由时间信息可知需要巩固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史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1.(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 [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

2.(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

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