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011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docx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

第二节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的发展

什么是发展

1.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

2.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

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

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

一、心理的种系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生的发展

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相交叉。

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

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

(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意识性

社会性

语言

二、心理的个体发展

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毕生发展)

实质:

社会化过程

内容: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三、发展的性质

1.发展是终生性的;

2.发展同时具有得与失(多维性)

3.生物学因素与文化因素的作用是相对变化的

4.资源(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社会支持等)的分配不断改变(儿童和成年初期侧重于成长,中年同时侧重成长、维持或康复,老年侧重康复或复原)

5.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6.发展受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一、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动物(比较)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人类心理学的特殊性

二、发展心理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

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目的

(一)任务

 揭示毕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稳定性(怎样发生的?

怎样发展的?

)描述、解释、预测、修正行为

(二)内容

1.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先天与后天(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的作用)

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主动与被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和生命分期

(一)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

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认知发展:

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社会性发展:

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三者相互影响。

(二)生命分期

产前期(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

儿童早期(幼儿期)(3~6岁)

儿童中期(6~11岁)

青少年期(11~约20岁)

成年初期(20~40岁)

成年中期(40~65岁)

成年晚期(65~  )

年龄阶段划分的相对性与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见下表)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过去:

历史

诞生前:

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时期

诞生:

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出版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1930年,H.Z.Hollingwerth的《发展心理学概论》

40年代出现“生命全程”概念。

70年代前后,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兴起    

二、现在:

现状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成人心理)

1.成人记忆

2.成人思维

3.成人智力发展趋势

4.成人道德发展

5.成人自我概念

本土化研究

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补充材料:

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

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的职业

1.学前、幼儿园教师(preschool/kindergartenteacher)

2.中小学教师(element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

3.特教教师(exceptionalchildrenteacher/specialeducationteacher)他们以教育残障儿童即心智迟滞者、身体残障者、学习失能者、行为异常者,以及天才儿童为工作对象。

4.日托(托儿)所督导(day-caresupervisor)对日托所的学前教育计划进行指导,并对计划在日托所内的运行负责。

5.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他们通常在社区学院从事教学。

对早期教育工作者一般要求有硕士学位,或至少有2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主修早期教育领域的课程,并在日托所或早期教育中心接受过有督导的实习训练。

6.儿童福利工作者(childwelfareworker)他们受各州/省儿童保护服务机构所聘用,主要是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尤为关注那些被处置不当的和受虐待的儿童个案。

7.辅导咨询师(guidancecounselor)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生,对中学生在教育和生活方面的计划给予帮助。

对辅导咨询师要求至少经过四年本科教育,许多州/省还要求有2年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经历或硕士学位。

9.儿科护士(pediatricnurse)他们在各种医疗单位中工作,工作目的是促进婴幼儿和儿童的健康。

10.精神科护士(psychiatricnurse)

11.儿童生活专家。

他们受医院的聘请,工作对象是那些被允许住院之前的和被允许离院之后的儿童及其家长。

12.儿科医生(pediatrician)

13.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childclinicalpsychologistorcounselingpsychologist)。

他们的工作是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和异常作出判断和心理治疗。

要求在大学学习5-年,或获博士学位,并在精神病医院或心理卫生机构有过一年的实习医生职务的经历。

14.儿童精神科医生(childpsychiatrist)其作用与儿童临床心理学家相似。

但是,精神科医生能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治疗。

15.儿童发展、教育、家庭发展、护理、社会工作方面的高校教授(college/universityprofessorinchilddevelopment,education,familydevelopment,nursing,socialwork)要求他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有5-6年的研究生学历,主修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课程。

三、未来:

趋势

心理发展的系统观

研究的生态化:

现场研究(观察、实验等)

研究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观察实验设备的运用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作业与讨论

思考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讨论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如何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问题

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

 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2.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

 3.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4.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

第一节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一、两种研究传统

量的研究:

注重“硬”数据和数量或统计学的测量的研究;

   客观性,有利于得到心理发展的一般结论

   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表研究结论)

   通常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

  

质的研究:

注重主观体验、感受或信念等“软”数据的研究;  

   开放性、探索性;

   不能产生一般性结论,但可以深入探讨人的态度和行为

   通常在日常的社会环境下探测知之不多的问题,费时费力。

 

 

研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研究问题的性质;

  对研究问题是否熟悉;

  研究者的能力和理论倾向;

  环境

 两种研究方法经常综合运用

二、取样

从总体中选取的可以代表总体的研究对象(被试群体)

样本具有代表性

随机取样,研究结论可以推广或概化

三、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

常见的三类:

 自我报告:

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

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

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

自然、无干预

优点:

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缺少控制;观察者偏差;不深入

(二)访谈法

1.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

2.特点:

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3.分类

 按提问和反应的方式:

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按是否直接与被访谈者接触:

直接访谈、间接访谈

 按访谈对象多少:

个别访谈、团体访谈

4.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5.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

 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

1.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2.特点:

书面提问

3.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4.缺点

不灵活;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信用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四)测验法

1.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2.特点:

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

3.优点:

测量客观、标准化;避免主观性

4.缺点:

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五)实验法

1.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一个(些)变量的影响。

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组、控制组

2.分类

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

现场实验:

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论可推广;

自然实验:

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不能严格操纵变量,如高等教育组与非高等教育组、自然灾害受害者与非受害者的适应性等。

实际上是相关研究

3.优点:

 可探测因果关系

 可重复

4.缺点:

 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探讨的变量有限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及其性质分类

1.一种开展研究的计划:

如何回答问题?

如何选择被试?

如何收集和解释数据?

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

2.质的研究设计:

个案研究:

对单个人的研究

人种志研究:

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对某种文化的深度研究

3.量的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

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统计学关系的研究设计

因果研究:

实验设计,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

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明确研究目的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察指标

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

确定收集、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的方法

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三、发展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横断研究、纵向(追踪)研究与聚合交叉(序列)研究

(二)程序、优点、缺点

四、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

(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

(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不带来伤害性后果。

(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化

 二、现代化

 三、跨文化与跨学科化

 四、强调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研究

作业与案例分析

如何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民族)的儿童在

 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2.气质或性格特征的差异?

 3.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4.利他性的发展及其差异?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项发展研究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家眼中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发展观   

第四节其他发展观

问题

1.发表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上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比较与已有理论的异同

基本问题:

  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心理的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

2.对于同一个婴儿,你认为各派心理学家会如何看待和教育他(她)?

第一节  关于心理发展争论的基本问题

理论

一套用来组织、解释和预测数据或事实的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

发展心理学理论

  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体系,用来描述和解释发展,预测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哪些行为

 假设

   对现象的可能的解释,用来预测研究的结果,可以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检验

三个基本问题

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

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一、先天和后天:

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

Natureornurture

 遗传:

从生物学父母得到的生理特征或天赋

环境:

出生前和出生后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观点影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一般观点:

同时影响,更关心二者如何相互作用

二、主动和被动:

人们在他们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

   洛克的“白板论”

(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行动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三、连续性和间断性

(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

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理论。

(三)平衡论

 儿童与环境影响的双向性或相互影响

 (四)当前的争论

  强调行为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不强调大的发展阶段;重视考察在每个阶段哪些种类的行为是连续的或非连续性的,以及包括了哪些过程

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决定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性:

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

无意识的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

意识结构;现实原则

超我:

良心和自我理想;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 

(三)人格发展阶段论

根据里比多的发展或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1~3岁)

 排便习惯的培养

3.前生殖器期(3~6岁)

 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4.潜伏期(6~11岁)

 相对平静的时期,此前的各种感受相对遗忘

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产生性冲动,要从父母那里独立,容易产生与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四)评价

 1.阶段思想,教育原则

 2.泛性论倾向,将儿童的个别倾向普遍化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

(一)人生八阶段

1.婴儿期(0~2岁):

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2~4岁):

自主对羞怯、疑虑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5.青年期(12~18岁):

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7.成年中期(25~约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二)评价

1.同时注重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重视社会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将个体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

2.强调发展的多向性(对立性品质的发展);更容易接受和运用

3.未突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约束

第三节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

1.研究对象:

客观的行为或反应

2.研究方法:

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S——R公式

(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条件作用:

行为与强化

1.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2.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三)教学思想

程序教学:

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

 评价:

影响深远;忽略内在心理

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一)基本思想

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

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作用:

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四、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贡献

 注意认知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局限

 仍然偏重研究人的外部行为

第四节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认为思维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核心,研究思维过程以及反映思维过程的行为。

代表性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

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 应对和管理新信息。

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组织:

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

图式:

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

(二)心理发展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2.同化和顺应

同化:

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

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

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

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二)重视应用研究;

(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和阶段论,第一次辩证地、系统地论述了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

(二)局限

1.强调生物学因素,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

2.临床法混淆了多种变量,或者任务难度太大,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

3.有人发现,形式运算阶段后仍然存在辩证运算阶段(意识到知识的相对性、接受矛盾、整合矛盾等)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一、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说

1.指向外部的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与指向内部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促成人的间接的心理活动。

2.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类心理本质上具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性、抽象概括性、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性)。

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最近发展区”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