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917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docx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

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

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

【英文标题】TheEnigmaof"OneCountry,TwoSystemsinHigherEducation"——AHistoricandCulturalAnalysisofSocialStatusofUniversitiesinFrance

   MENGYa-jun1 GUOYe-dan2 CHANGYong-cai2

   (1.BeijingDongchengCommuniyCollege,Beijing,100875;2.SchoolofEducation,CUN,Beijing,100081)

【作者简介】孟雅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北京东城区职工大学。

(北京100875);郭晔丹,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常永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京100081)

【关键词】法国/大学校/封闭性/历史文化分析

   France/Universities/closed/historicandculturalanalysis

【参考文献】

   [1]Ministèredel'Educationnationale,delaRechèrcheetdelaTechnologie,"Repéresetréférencesstatistiques"[Z].Edition1997.14.

   [2]冯棠.法兰西文化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38;49.

   [3]曹孚.古代外国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08.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94;278.

   [5]AndyGreen,"EducationandStateFormation:

theRiseofEducationSystemsinEngland,FranceandtheUSA"[M].theMacmillanPressLTD,London,1990:

136.

   [6]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88.

   [7][法]托克维尔,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60.

   [8]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91-92.

   [9]JacquesAttali,Ministèredel'Educationnationale,delaRechercheetdelaTechnologie,"Pourunmoduleeuropéend'enseignementsupérieur"[Z].1997.

   [10]洪丕熙.巴黎理工学校[Z].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5;229.  

   [11]吴国庆.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法国[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131;138;140.

   [12][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程小林等译.论法国变革之路——法令改变不了社会[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8.

   [13][法]弗朗索瓦·得克洛泽著,张庚辰等译.多多益善——法国社会生活内幕[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171.

大学校源于法国国家干预教育的传统,是法国近二百年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国家的发展在大学校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其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大学校实际上已成为现代法国社会中获得和再生产文化资本、进入精英集团的主要合法渠道之一。

因此,与大学平行,大学校成为法国一种封闭性、精英性的高等教育系统。

史海探索

UniversitiesLesGrandsecolesoriginatedfromthetraditionofinterferenceintoeducationbythestategovernmentofFrance.UniversitiesLesGrandsecolesareamirrorofthedevelopmentofFranceintherecent200yearsandthedevelopmentofthestateplayedadecisiverolein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iesLesGrandsecoles.Withtheincreaseoftheirsocialinfluence,UniversitiesLesGrandsecolesactuallyhavebecomeoneofthemajorlegalchannelsinmodernFrenchsocietytoobtainandreproduceculturalcapitalandenterelitegroups.Therefore,UniversitiesLesGrandsecoleshavebecomeaclosedsystemofhighereducationtotrainelitesoutoftheuniversity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8)01-0060-06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个国家,两轨高教”,即大学和大学校两种高等教育系统并存。

前者不仅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人才,而且进行科学研究,规模大,专业齐全,属于综合性高校;后者是法国的精英培养机构,是法国军政、工商等领域高级科技与管理等应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其数量多,规模小,重高级应用性训练,不强调基础科学研究。

据法国教育部统计,1997年,法国共有90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为1547000人,占法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74%。

而大学校数量多达500多所,但每所学校的规模都很小,各校在校生人数很少有超过1000人的,大多数学校的学生人数都在100~500之间,1996~1997学年度,这类学校的在校生总共只有28000人。

[1]

   但是,大学校在法国的地位却很高。

在法国人心目中,“进入大学校是成功的象征”。

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失业率超过10%的严酷现实。

然而大学校的毕业生,尤其是那些一流大学校的毕业生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他们在就业方面虽说不上高枕无忧,但依然比大学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在法国,大学校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佼佼者和“制高点”。

在世界排名前一百所的著名高等学府中,法国的大学校就占了四所,而大学只有巴黎大学一所。

   法国为何形成“一个国家,两轨高教”的制度呢?

规模小、科学研究不突出的大学校为何在法国拥有很高的地位呢?

大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似乎是重要的原因。

可是,这仍然难以解释这样一个问题:

崇尚自由、民主的法兰西民族为何容忍大学校这种精英性、封闭性,甚至等级性强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呢?

应该说,法国的大学校已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程,今天的一切都与其历史息息相关。

对大学校进行历史文化分析,可以让我们对这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更深的理解。

这是我国对大学校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大学校的历史溯源:

法国国家干预教育的传统

   在欧洲,法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洪荒时期。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法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因此,法国的教育也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一个国家,两种高教”的现象。

大学校这种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国家干预教育传统的产物。

   历史上,多数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利用教育促进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略览法国的历史,可以看出法国自古就有国家干预教育的传统,各个重要时期无不反映出国家对文化教育的直接影响。

   法国历史上形成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是由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即墨洛温王朝。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教育由教会把持,所有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和修道院开办的。

墨洛温王朝后期,国家重新处于分裂状态,751年进入加洛林王朝时代。

这时法兰克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查理大帝时期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与查理大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他奖励学术和教育事业,聘请著名学者讲学,大力兴办学校,赋予教士提高欧洲文化水平的使命等等。

通过查理大帝的努力,法兰克国家不仅国力强大,而且文化发达。

法国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2]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世纪大学在法国出现后,国王与教会就在争夺其控制权。

早期对巴黎大学控制权的争斗是典型的案例。

[3]当然,中世纪时,神权笼罩一切,王权敌不过教会。

   在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初期,临近意大利的法国并未深受影响,直至15世纪末,法国两次入侵意大利,人文主义才进入法国。

当时,王权需要依靠资产阶级,所以一度支持文艺复兴运动。

其中,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功绩最大。

1530年,他建立了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的法兰西学院,同教会把持下的巴黎大学进行抗衡。

该学院开设了算术、医药等实科性课程。

[4]另外,他还在枫丹白露开设了一家图书馆。

这样,人文主义在王权保护下得到迅速发展,弗朗索瓦一世被人文主义者誉为“文艺之父”。

[2]可以说,非教会控制的近现代法国高等文化教育机构几乎都是世俗王权干预的产物。

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法国势力依然很强大,更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教势弱。

长时期里,大部分高等教育牢牢为天主教耶稣把持,神学色彩浓厚,难以为世俗国家和专制王权有效服务。

[4]

   从亨利四世开始,法国的专制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路易十三的重臣黎世留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他首先有效地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经济的发展,使亨利四世时期开创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进行政治斗争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黎世留也力图以文化的一统局面来保证政治的一统,并作为政治一统的补充。

在他掌权之时,对新教——冉森教派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还控制了法兰西学院,使其成为真正的官方文化机构。

到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王权得到极大加强,建立了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

   从1594年亨利四世登基,到1715年路易十四寿终正寝,国家政权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文化教育,不断促使文化教育的发展,向服务于王权政治利益的方向演变。

[2]路易十四在位期间,不仅重视宫廷教育,把贵族青年训练成能干的国家官吏,而且为了把文化人控制在王权的利益范围内,继法兰西学院之后,在王权支持下,又先后成立了若干学术和艺术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此间还出现了建筑师学院等之类小型的新式学校——培养工艺师的专门化学校,它们可以说是大学校的前身。

随着王权统治的加强,为适应国家的发展,这种实科性专门化学校相继出现。

那时,国王贵族们因不满教会对巴黎大学的管理与控制,同时也为了满足对内发展经济、对外进行军事扩张以称雄欧洲的野心,重视建立一种不同于综合大学巴黎大学的、现代、专业化、小型、利于统一管理的专门化学校。

如巴黎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工程学校(1749年)、矿业学校以及一些商业学校等。

[5]所有这些专门化学校就是大学校的雏形。

   二、大学校正式诞生并进入高等教育体制:

新兴民族国家存亡的需要

   如果说,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国家对教育的干预还只表现为鼓励创办宫廷学校、建立皇家学术机构以收罗人才的话,那么现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后,继承了国家干预教育的传统,并进一步表现为现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与利用。

   法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是在17世纪随着王权的加强而建立的。

而这个时期的民族国家还不是现代形态的国家,其政治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都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

新兴的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强大,他们也要争得政治上的权利。

因此,他们要对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建立现代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6]1789年,法国爆发了著名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它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7]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对民族国家的资产阶级改造。

在取得政治和经济斗争的胜利之后,资产阶级的当权者和精英们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的改造。

   首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教育主张和体制改革,而这些教育主张反映了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

这种功利主义一方面注重实用,强调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教育应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服务,是一种国家功利主义。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也出于一种摒弃旧制度的一切而建立全新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心态与冲动,大革命的精英们在1793年一度取消了被视为是旧制度象征的法国全部27所大学,而利用大革命之前就已存在的专门化学校代替大学进行高等教育,为共和国培养所需的各种高级人才来管理国家、指挥军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人们把这种学校称之为“大学校(lesgrandesécoles)”,以区别于中世纪的“大学(lesuniversités)”和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lesécoles)”。

   大革命期间创建的这类学校有武器学校、工艺学院、军事学校、师范学校、测量学校、音乐学校、东方语言学校和卫生学校等。

其中,由国民会议批准、1794年创办的巴黎理工学校是典型代表。

当时学校筹建委员会报告的起草人富尔克罗瓦在给国民公会的报告中强调:

“一、这所学校首先是为共和国培养有教养的军官和有能力的工程师;二、因为这样的军官和工程师必须具有各种技术通用的理论知识,所以这所学校应‘同时复苏精密科学的研究’,使它的学生有能力从事‘不计利益’的学术研究”。

[3]该校最初名叫“公共工程中心学校”,公立,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基于民用与军事工程师必不可少的一般科学原理”,聘请优秀科学家任教,教学设备先进,首次招生就采取在全法国公开竞试的方式,因此被誉为“法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8]其创立的初衷是为打破欧洲封建势力对革命法国的包围,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培养战争和建设急需的科技专门人才。

可见,该校开创了后来大学校实行的许多基本制度。

   在大革命后,这类学校因其重实际、重应用、重质量,正符合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便成为培养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因大学校可以造就帝国所急需的各领域杰出人才,所以拿破仑希望大学校能与帝国保持一致并为帝国服务。

拿破仑之所以注重培养忠于帝国的人才,是因为他深知国家控制学校,特别是中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他称巴黎理工学校为“下金蛋的老母鸡”,就因为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工兵军官和学者双重品质的高级人才,为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样,帝国政府就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由大学转向了大学校。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学校确立了其在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可见,大学校是现代法兰西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因而它也因此成为法国高等教育独特的“一轨”。

   三、大学校的兴衰:

现代法国政局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从第一帝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经历了从王朝复辟到资产阶级政权的最终确立,从大资产阶级建立的帝国到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统治,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和三次经济危机。

在这一阶段,国家对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国家前进,教育前进;国家后退,教育后退。

大学校的发展也受到国家发展的影响,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1816至1869年间,是法国工业起飞时期,煤、铁等重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铁路的发展上,同时铁路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金融业、商业也有很大发展。

因此,此间大学校的数目增长主要是工程师大学校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商业和管理类学校。

   但王朝复辟之后,为了反对大革命,限制了以共和精神为原动力创建的大学校的发展,转而让大学来培养新政权的精英。

直到第二共和国时期,资产阶级才重新点燃1789年的火炬,依靠大学校培养适合自己的精英。

可以说,从这时起,法国的高等教育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9]此外,由于国内阶级矛盾一度激化、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等因素。

因此,这一时期,大学校的数目虽有增长,但速度很慢,只增加了8所。

   1870至1914年间,法国社会得到显著发展,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最终确立。

在思想文化方面,共和派崇尚实证主义哲学,敌视教会影响,力图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

他们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的共和信念、狂热的民族感情,以及精通实用科技知识的一代新人,视为巩固社会制度、实现民族复兴和争霸世界的必要条件。

自1895年起,法国的经济结束了长期的停滞和萧条,从20世纪初到一次大战前的十多年里处于大发展时期。

因此,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对教育较为重视,大学校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条件。

大学校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到1914年已达到了85所。

   在此时期,大学校特别是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多样化。

从旧制王权得到加强到大革命后建立中央集权时期,大学校都集中在巴黎地区。

但从1816年起,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外省的中心城市里新建大学校,促进当地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法国的发展。

   其次是办学主体的多样化。

直到1816年后,大学校在教学方面还深深地刻有拿破仑的中央集权主义和国家垄断的印记,即这一时期的大学校是由国家兴办、统一管理和统治的。

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

经济的“起飞”需要大学校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但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无法承担由于大学校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财政支出。

而各工业企业和商业部门又急需大批这方面的高级人才。

因此他们希望结束国家对大学校的垄断而允许他们来创建、管理和经营这些学校。

这样,在这一时期,除了由国家新建和统一管理的大学校外,产生了更多的私立大学校。

   大学校的类型多样化。

表1显示,首先是工程师学校类型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学校。

其次是其他类型的大学校,特别是商业大学校的增加。

在1820年,这类学校只占大学校总数的1/14,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占到了大学校总数的20%左右。

法国从旧制时期起就有重商主义的传统。

进入现代更获得了“高利贷资本主义国家”的称号。

这一阶段商业大学校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停滞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学校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在这一阶段,国家为恢复战后经济,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和工长,加强了初中级技术教育,使职业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四、大学校的大发展:

二战后法兰西重振的需要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主要战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国内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满目疮痍的法国为了重现大国的光荣与梦想,走上了世界强国的竞争之路,必须加快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和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

这时,又是大学校为其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高级公务员和经理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随着战后恢复,大学校再次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959年6月9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在巴黎理工学校视察时讲到:

“我看巴黎理工学校就像法国一样,古老而常新。

它和法国一样,历尽种种变化而不失其本色。

我不愿错过在这里,向所有成就这所学校的人和所有这所学校的成就致敬。

我满怀崇敬和激情表示我的敬意。

”[10]他同拿破仑一样给予了这所大学校极高的荣耀,同时也是对法国大学校这种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评价。

   总体上,大学校战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不仅工程师大学校的数量迅猛增长,其他类型的大学校也发展迅速。

1914年,大学校为85所;到1986年,法国大学校共有300多所;而到1997年,更增加到500所左右。

   这期间,大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法国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大学校几乎成了高级公务员的摇篮。

   法国当代公务员制度是战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从1948年开始进行分类管理。

在《公务员总章程》中按职位高低和文化程度把公务员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集团,其中甲类是高级公务员集团,其主要任务是策划和具体领导。

“他们在中央政府各个部门负责推行部长会议决定的政策,并拟定为执行这些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他们还草拟法案和规章条例。

他们在大区、省、市镇等地方政府中担任领导,或在中央派驻地方机构中担任主管,保证中央政策和各项法律得到遵守。

大学和中学教员也属于这个高级公务员集团”。

[11]

   为了简化公务员培养和选拔程序,中央政府统一设置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专门培训高级公务员。

例如,国立行政学校培养“通才”的高级文官,巴黎理工学校培养高级技术性公务员。

许多部也都设有自己的学校,以便直接培训本部门的公务员。

比如,经济和财政部设有国立海关学校、国立税务学校、国立财务学校;邮电部设有国立邮电行政管理学校;内政部设有国立警察学校等等。

[11]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行政学校,从成立以来,为法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级行政官员、经济学家和外交家。

到70年代末,它的毕业生已占高级公务员的一半。

[11]

   在世纪之交,为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的需要,商业类大学校的发展最为突出。

这类学校在1980年有84所,到1992年增至292所;学生从15000人增至600000人[9]。

   五、进一步分析:

社会文化资本视角

   从社会文化资本论的观点来看,随着大学校近二百年在法国政治经济生活所发挥影响的日益增大,它实际上成为现代法兰西人获得和再生产社会文化资本、成为社会精英的主要合法渠道之一。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旧贵族和等级壁垒已消失,新兴的统治阶级必然会利用手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形成社会中的精英集团,从而牢牢地掌握着国家的政权。

大学校就是获得文化资本、在“平等社会”进入精英集团的有效途径。

这在法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后更加突出。

法国学者米歇尔·克罗齐埃认为:

“教育体系、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和精英招收体系(即大学校——本文作者注)构成了法国社会的三大支柱,维持着社会的封闭状态”。

政府部门通过自己举办的大学校培养所需的公务员,使这些学校的学生具有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优先权。

在法国,大部分领导职位基本上是由两所大学校的毕业生所把持,即巴黎理工学校和国立行政学校。

同样,其他部门也从所属的大学校中选拔公务员。

因此,“表面上,所有的职位都以某种方式、平等地向具有才能的人开放,竞争的公开性是大家所公认的。

人们就认为独占的现象已经消失。

实际上,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至少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照样严重地存在着。

这就是有一些很小的集团,它们事实上支配着挑选组织,在某些职位上具有几乎是垄断一切的权力”。

[11]这样,法国的政界就由这些精英所垄断,从而形成了封闭的政治精英集团。

   在经济上,法国的许多大的工矿企业、地方商业集团等也同政府各部门一样,拥有自己的大学校,以培养自己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

这些毕业生把持着企业界和商界的主要领导职位。

同时,许多领导者也是名牌大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同在政府任职的同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然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都出自同一个校门,政府和企业又互相挖墙脚,那么在两类部门中维持差不多相等的‘前景’就是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