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890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 稼 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3.学习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新课解读】

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教师:

同学们,本文的写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中以下基本信息:

(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含义。

(举例即可)

学生速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引导、明确:

(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凸显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表达了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小结:

(2)示例:

“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现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永恒的骄傲——气势磅礴,对邓稼先的一生做了最恰当的评价。

二、整体把握——透视人物

教师:

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换句话说,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事件和人物品质。

(教师提示:

概括事例的方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在学生发言,同学补充后,教师引导、明确:

  教师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除了运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刻画人物以外,作者还从其他角度对邓稼先进行了刻画。

请同学们思考多媒体上出示的问题,然后再做归纳。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年来的历史?

(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第四部分似乎对表现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部分?

(4)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5)作者将“任人宰割”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提问、明确:

(1)先概述我国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这一部分,以寒春事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

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这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4)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5)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之情。

教师小结:

可见,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特别注重把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表现,运用对比、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四、品读赏析——关注语言

1.教师: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2.学生自主品析,然后小组内展示,最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明确: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成分,并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化大革命”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3.教师:

本文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因此在语言运用方面,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而是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

(1)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的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句式整齐,而第三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则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五、拓展延伸

1.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请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2.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话题,谈学后收获。

(抓住邓稼先的“奉献精神、负责精神、坚强意志、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等品质谈。

3.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邓稼先带给我们的有思考,有感动。

为了中国不任人宰割,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请大家牢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漠英雄——邓稼先吧!

附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课 说 和 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记叙、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斗争精神、爱国热情和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

【情境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新课解读】

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自主谈听读感受。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1)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学生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两部分之间用了7~9三个段落进行过渡。

第7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8、9段开启下文。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分析形象——感受人格

我们已经了解到,毛泽东同志对闻一多先生给予高度评价。

江泽民同志曾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

“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闻一多先生何以获得如此赞誉呢?

让我们通过研究先生的言行,来探求他的人格魅力。

1.多媒体显示重要语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明确:

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明确:

刻苦钻研学术。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

治学的目的是救国。

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饭,几乎忘记了吃。

明确:

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明确:

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

用心极专。

(7)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明确:

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8)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明确:

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9)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明确:

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由衷地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敬仰。

教师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2.教师提问: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在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三、品读句子——揣摩语言

教师: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请同学们从修辞、用词等角度,适当联系背景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教师多媒体出示经典妙句,学生自主赏析,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品析: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品析: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品析:

“望闻问切”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品析:

“它”指深宵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品析: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

2.教师多媒体出示预设的重点探究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展示、补充、修正。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为“说和做”?

明确:

①结构严谨。

  ②选材精当。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这篇文章在记叙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写法:

精于剪裁,详略得当;夹叙夹议;前后照应等。

五、拓展延伸

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示例: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人们很崇拜明星,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主战士,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

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一则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示例:

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课文篇幅虽短,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

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

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

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在静思默想时,在昂首远望时,我相信,闻一多先生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将会成为幸福的守望者。

附板书设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的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情境导入】

同学们,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

他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

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可以看出这是一篇__________散文。

 

3.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段来描写鲁迅先生?

(写出四个即可)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体现了什么?

明确:

1.咳嗽(ké)   轻捷(jié)  虹口(hónɡ)

吩咐(fēn)调羹(ɡēnɡ)绞肉(jiǎo)

筷子(kuài)天津(jīn)薪金(xīn)

深恶痛绝(wù)揩桌子(kāi)油腻(nì)

悠然(yōu)寂静(jì)阖眼睛(hé)

玻璃(bō)白萨萨(sà)烧瓷(cí)

抹杀(mǒ)疙瘩(ɡē)枕头(zhěn)

剪刀(jiǎn)捆书(kǔn)果戈理(ɡē)

2.回忆性。

3.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3)吩咐坐车;(4)调侃玩笑;(5)读青年人的来信;(6)接待客人感染快乐;(7)品评饮食;(8)工作通宵达旦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二、深入探究——理解形象

本文作者对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学生在课本中找出,小组合作讨论,明确:

1.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数语,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到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描写特别生动具体。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

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

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2.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认为?

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的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来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章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拓展延伸

1.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请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

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2.鲁迅名言

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③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评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的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附板书设计: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4课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务、博士、见、及、更”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意。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道理。

【情境导入】

同学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

孙权劝学)

【新课解读】

一、初读感知

1.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自由朗读,读得流畅。

读出人物的语气。

4.梳理文意,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的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先在小组内,最后全班交流不懂的句子。

例: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

5.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明确:

孙权——语重心长、果断;吕蒙——自豪;鲁肃——真诚。

二、整体感悟

1.教师提问:

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内容,概括层意。

明确: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引导、归纳)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图示如下:

孙权  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三、研读探究

1.教师多媒体出示研讨问题,学生齐读“孙权劝学”部分,然后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出示的问题,最后教师提问、明确: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明确: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

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明确: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厉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明确: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明确: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教师多媒体出示研讨问题,指名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然后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出示的问题,最后教师提问、明确: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明确: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

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

明确: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惊叹赞语中侧面表现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

“何……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感到很自豪。

教师特别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