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87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

课时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收集史料,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及特点。

2.结合教材资料卡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相关史实,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知识点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

(3)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2.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5.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病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预习评价】

1.(判断)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重点发展集体农业。

(×)

2.(判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很大影响。

(×)

3.(思考)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由此可知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试答:

增强国防力量。

知识点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

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5)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农业集体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预习评价】

1.(判断)为配合工业化的进行,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

(√)

2.(判断)农业全盘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3.(思考)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有何积极作用?

试答:

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以党代政。

(3)思想文化:

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行政干预学术文化领域。

4.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预习评价】

1.(判断)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

2.(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

【图示巧记】巧记斯大林模式

【易错防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易错防范】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都是在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的背景下进行的。

【图示巧记】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

【深化理解】列宁与斯大林两种过渡方式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

列宁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单纯利用行政手段,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

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主题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探究]

1.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

思考 史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

答案 不同:

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2.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足

史料 “斯大林……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思考 据史料,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答案 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论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经济技术落后。

(2)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3)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2.评价

(1)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较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观点: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导读:

史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主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史料探究]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史料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思考 据史料,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答案 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史料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的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但也有很多弊端,最终导致了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史料中的“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

答案 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教训

1.主要表现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主要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凯恩斯主义

解析 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  )

A.重视发展轻工业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

C.大力提倡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建设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择D项。

答案 D

3.图片是历史的鲜活体现。

下列两幅苏联宣传画可以反映(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解析 两幅苏联宣传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 B

4.(2015·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解析 题干“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充分说明了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答案 A

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联盟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6·陕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

解析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

“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