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508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课前阅读积累

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一、导入新课

(提示:

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

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生字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字词积累

翩然()孕育()风雪载途()

炎热()簌簌()物候()

农谚()连翘()悬殊()

纬度()经度()销声匿迹()

目标导学二:

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内容探究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活学活用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小组讨论: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

不能。

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

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

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小结:

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说明方法: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八自然段——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自然段——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

第十自然段——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

举两个必要吗?

为什么?

(提示:

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举两例是必要的。

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语言特色

一、准确,严谨

例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此外: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上面的特点。

二、准确、生动、典雅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

帖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2.学完本文,我们知道:

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十四岁左右,有着对大自然美好的遐想,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这通过平时的上课既可以看出来。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激趣教学,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学生能力。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学生的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大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然语言的奥秘,它就像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让他们在“妙不可言”的感悟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这节课是以第一单元作铺垫,为以后的两篇文章奠定基础,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意识。

《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设计

目标指向

课堂达成情况分析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同桌的你》,听完后读抒情诗《回忆是首歌》,进而引出课题。

歌曲让学生融进浓郁的抒情氛围,在再朗读抒情诗进入情境,初步体会到抒情美好的情韵,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环节:

指点迷津

出示课文中有关抒情语段,学生感情朗,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抒情及抒情的方式,初步感受抒情的艺术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抒情及抒情的方式;通过微视频,学生能初步掌握化胸中之情为纸上文字的技巧。

第三环节:

实战演练

赏析片段示例,改写划线部分,尝试运用抒情。

通过个人班内交流展示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抒情方式,并能很好的抒发情感,从而深入理解抒情在写作中的好处。

第四环节:

小试牛刀

投影展示图片(含轻音乐),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

请你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感情,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学生心中最柔软的记忆被触动,通过课堂交流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抒情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第五环节:

大显身手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会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

不少于500字。

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再一次引领学生用抒情的方式在叙事中抒发心中情感,进一步深入理解抒情方式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3)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相当于为整个单元开路的一课,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印象很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他们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本单元中最富有文学性,语言最为优美的一课。

作者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贯穿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诸多的修辞使得文章跳脱学术性的枯燥,更多了几分贴近生活的乐趣。

教学中,可以尝试从课堂形式上脱离说明文的框架,把它当成一篇科普文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科学知识,采取整体感知加重点深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同时激发学生对这类文章甚至是科学的兴趣。

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纬度wěi连翘qiǎo怠惰duò孤寂jì

B.藐小miǎo描摹mó凝神níng蜉蝣yóu

C.欢畅chàng恬静tiǎn栖息qī呵护kē

D.无稽jī浑然hún上乘chén宇宙zhòu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衰草连天______鬓毛衰______

(a.shuāib.suāic.cuīd.chuī)

②差异______差遣______差劲_______参差_______

(a.chā b.chāi c.chà d.cī e.chài)

③观测_______道观_______

(a.guàn b.guān c.guǎn)

④落叶_______落枕_______丢三落四_______

(a.luó b.luò c.là d.lào)

⑤播种_______耕种_______

(a.zhòng b.zhǒng c.zhōng)?

3、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荣枯俗语农谚耐人寻味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凝神静听不记其数少见多怪

C.苍海一粟无忧无虑千呵万护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雅俗共赏不胜玫举昂首挺立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

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

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

 

(一)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A(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

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

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

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

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

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

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