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494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docx

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15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古诗、短文和儿童诗,学会从课文的叙述中提取主要信息,并能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由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组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诗人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

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

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这两首诗均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学习目标

1、会认“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

2、朗读并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西湖荷花图及相关视频)学生观看并说一说感受。

2、谈话导入。

师:

杭州西湖的荷花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前去观赏。

宋朝时,诗人杨万里在六月的荷花风光里送别友人,随后写下了两首流传千古的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二、理解题意,了解诗人

1、教师板书诗题。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2、解诗题。

(1)学习生字“晓”“慈”。

①“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一样,都是早晨的意思,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可组词:

拂晓、破晓。

②“慈”是平舌音,心字底,与内心有关,可组词“慈爱、慈祥、仁慈”等。

(课件出示净慈寺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

(2)说题意。

①再读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

晓,天刚亮的时候。

地点:

净慈寺。

人物:

林子方。

事件:

送别。

②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林子方。

3、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三、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xiǎo晓出净cí慈寺bì毕jìnɡ竟西hú湖lián莲叶无qiónɡ穷yìnɡ映日hé荷花

2、同桌之间互读互纠,教师正音后齐读、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

“竟、穷、映”是后鼻音,“莲”是前鼻音,且声母是“l”。

3、识记字形。

(1)熟字相加:

比+十=毕;音+儿=竟;穴+力=穷;日+央=映

(2)偏旁归类:

艹——莲、荷。

(3)猜字谜:

◇日头照在正中央——映◇古人水边望明月——湖

4、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湖、莲、穷、荷”)指名认读并组词。

(2)观察生字结构,了解书写顺序,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重点提醒:

“莲、荷”都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

(3)教师书写示范,指导书写。

注意三部分的占位。

“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起笔,和“古”有穿插关系。

穴宝盖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字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稍穿插进穴宝盖中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辶”中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

“何”字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读古诗。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听诗歌朗读节奏。

(2)指多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听字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恰当。

(3)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指名读,同桌互读。

2、说诗意。

(1)交流:

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什么景色?

(2)指名回答。

(时间:

六月;地点:

西湖;景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再读古诗,同桌互相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4)交流汇报,这首诗描绘了六月西湖荷塘的美景。

五、品读古诗,感受画面

1、品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词语。

毕竟终究,到底。

【四时】诗中泛指春、秋、冬三个季节。

(2)了解句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这时的风光与其他时节就是不相同。

(3)“毕竟”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突出西湖六月的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

(4)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

有何作用?

这两句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诗人从议论入手,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5)(课件出示西湖四季美景图)引导学生明确西湖四季皆美,只是诗人

在送林子方时正好在六月的西湖,由此发出感叹。

(6)学生多形式朗读,读出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

过渡:

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品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说一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什么样的荷花?

(3)(课件出示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学生自由读诗句,自由交流。

预设1:

碧绿碧绿的莲叶。

①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莲叶碧绿碧绿的?

(引导学生抓住“无穷碧”来体会莲叶之绿。

②碧绿碧绿的莲叶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诗吧!

(指名读)

③观察西湖荷塘图片,教师引读。

师:

站在西湖湖畔,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一碧千里,这真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

远远望去,这莲叶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流连忘返,这真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预设2:

很多很多的莲叶。

①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莲叶很多很多的?

(接天。

)相机理解“接天”。

(接天:

与天相接。

②你能想象莲叶很多很多的样子吗?

(近看莲叶,一片挨着一片,没有一点儿缝隙,很多;远望莲叶,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连接,很多。

③再次观察图片,引读。

师:

满湖的莲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真可谓——(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满湖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不留一点缝隙,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真不愧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

④“接天”“无穷”写出了什么?

(“接天”既写出了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

过渡:

六月正值盛夏时节,此时火红的朝阳已经升起。

在朝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4)(课件出示诗句:

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自由读诗句,指导理解诗句。

①相机理解“映日”。

(映日:

映照着太阳。

本诗中荷花映照的是朝阳。

)出示图片,展示阳光照在荷花上的景象。

②“别样红”是什么意思?

(红得特别,红的不一般。

)“别样”表现了什么?

(荷花红得明丽。

③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荷花本为红色,朝阳红艳,更衬出荷花的红艳。

④交流: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怎样画荷花?

你为什么把荷花画得这么红艳?

⑤站在湖边,你似乎闻到了什么?

(这别样红的荷花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试着读一读吧!

⑥观察朝阳映照下的荷塘,教师引读。

师:

早晨,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洒满荷塘,这真是——(生接)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

早晨的阳光洒满荷塘,莲叶更绿了,荷花更红了,这真是——(生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理解句意。

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

(6)想象画面,描绘画面。

①读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吧。

②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六、感悟诗情,背诵古诗

1、设疑:

题目说诗人是送别友人林子方,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景,其实在景色中寄寓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诗的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

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林子方的友谊之花像莲叶一样长青,像朝阳下的荷花一样灿烂。

2、学生静读古诗,闭上眼睛想象送别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送别之情。

背诵古诗。

(1)自由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课件播放古诗的动画视频)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巩固记忆。

七、拓展积累,作业设计

1、读一读下面关于荷花的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唐]李白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唐]王维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南北朝]西洲曲

2、完成本课对应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看菜品,猜诗句。

(课件出示四幅图:

青菜叶上两蛋黄、熟鸡蛋白切成丁斜放在青菜叶子上、清炒鸡蛋白一撮、清汤上漂四个蛋壳)学生观察菜品,描述菜品,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这四道菜分别可配一句诗,从而引入新课。

2、教师揭题并板书诗题。

(板书:

绝句)

(1)学习生字“绝”。

加一加识记:

+色=绝;组词:

绝对、绝技、绝活儿。

(2)理解“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

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比较少见。

3、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jué绝句黄lí鹂mínɡ鸣翠柳一hánɡ行窗hán含西lǐnɡ岭门bó泊东wú吴

(2)指名读,教师正音:

“鹂、岭”声母都是“l”;“鸣、岭”是后鼻音;“泊”在本诗中读“bó”。

(3)学习多音字“行”。

行hánɡ(一行)(银行)(行列)

xínɡ(行动)(行走)(行进)

运用:

这行垂柳上长出了新芽。

运用:

元元选择步行上学。

(4)识记字形。

①部件归类:

鸟——鹂、鸣;口——鸣、含、吴。

②熟字相加:

丽+鸟=鹂;口+鸟=鸣;今+口=含;山+令=岭;口+天=吴。

③创编字谜:

◇美丽小鸟开口叫——鹂(鸣)◇嘴噘得比天高——吴

(5)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6)书写生字。

①(课件出示“绝、含、岭、吴”)引导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②(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观看生字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字的间架结构。

③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第四笔起笔要比“纟”起笔高。

竖弯钩的底部低于“纟”的底端。

“人”的撇、捺要舒展,第三笔点的收笔在竖中线上;“口”扁。

“山”的竖折要斜;“令”的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伸到“山”的右下角,长点从竖中线上起笔。

“口”在上半格,略扁;“天”的两横上短下长,撇、捺舒展。

④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再练写。

3、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句,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黄鹂鸣翠柳图)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动静、近景)

①指名读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课件出示白鹭上青天图)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姿态优美的情景。

(动静、远景)

①提问:

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②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读一读,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其中的一只白鹭,一边做飞翔的动作一边来读诗句。

3、说诗意。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

4、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教师引导:

找出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

①学生自由读诗句,将表示色彩的词圈出来。

②指名朗读表示颜色的词。

(黄、翠、白、青)

(2)教师引导:

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前两句诗。

5、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

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

诗中藏画)

6、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

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

“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的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卷。

7、指导朗读。

(1)引语:

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学们用想画面的方法给找出来了。

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

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2)指导:

前两句诗朗读的节奏应欢快,表现喜悦心情。

“两个黄鹂”连读,读“两个”时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

“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生命的活力,要读得亮而脆。

“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

读第二句诗,可通过想象白鹭飞得高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语调上扬。

(3)指多名学生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过渡: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明丽,春意融融。

诗人透过窗口,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了?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

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

“千秋雪”指什么?

(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

看课本插图,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

(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远望西岭。

(2)引导理解:

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可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之景辅助理解。

如有条件,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

(3)图文结合,提问:

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

(万里之外的东吴。

)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4)理解“万里”和“千秋”。

①顺接上个环节,提问:

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②(课件出示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③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5)说诗意。

透过窗户看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6)结合课文插图及诗意,说一说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师生合作读。

师:

春光明媚,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生接)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

晴空万里,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上蔚蓝的天空——(生接)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生接)窗含西岭千秋雪。

师:

门前停泊着即将驶向万里外的东吴船只——(生接)门泊东吴万里船。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熟读并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互背。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拓展积累杜甫的写景名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绝句二首》)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诗句,入境悟情(教学重点)

师:

杜甫的诗被人称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你们能体会到吗?

生1:

我知道“黄”写出了“有色”。

生2:

我知道“青、白、翠”写出了“有色”。

生3:

我知道“鸣”写出了黄鹂的声音,“上”写出了白鹭飞行的动作。

师:

(相应板书)是啊!

所以,这短短的一首诗被人们称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请大家再读一读古诗,想一想:

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

诗人为什么要说“两个黄鹂”,而不说“两只黄鹂”呢?

师:

谁能来帮帮他?

(其他同学也是一脸疑问,看来他们的问题是相同的)

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用“两个黄鹂”一是因为“个”字拟人化一些,显得黄鹂可爱;二是因为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个”的音是去声调,属仄声字,它与下句的平声字“行”能构成对仗的韵律,而平声字“只”不行。

(适时播放小鸟的叫声,学生一脸的疑问顿时消失了)

师:

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摇头)

师:

(播放朗读音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

(再现课文插图)同学们,现在把你们看到的和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生1:

我仿佛看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跳来跳去,还在唱着歌儿呢!

生2:

我仿佛看见一行白鹭飞上了青天。

师:

面对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生1:

诗人感到十分欣喜。

生2:

诗人感到很快乐。

赏析:

本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学生的问题提得多好!

质疑环节也得到了落实。

而对诗歌的想象更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

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

诗人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幽美、开阔高远的意境。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古诗学习的氛围中。

教师优美语言的描绘,课件优美画面的展现,音乐恰当的辅助,使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能入情入境地进行学习。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如,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抓住“碧、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色彩的明艳,抓住“无穷”和“接天”,想象莲叶一碧千里的壮美。

学习《绝句》时,抓住“鸣”和“上”字,想象“黄鹂在枝头歌唱、白鹭直上云霄”的情景,再抓住描绘色彩的词语来想象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色彩明丽。

通过想象画面,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的画面美。

3、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时,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思,突破了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