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220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docx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是指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光电效应实验对于认识光的本质及早期量子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光是什么,到17世纪,研究光的反射、折射、成像等规律的几何光学基本确立。

牛顿等人在研究几何光学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物质内以力学规律作匀速直线运动。

微粒流学说很自然的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等性质,在17、18世纪的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但在解释牛顿环等光的干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惠更斯等人在17世纪就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认为光是以波的方式产生和传播的,但早期的波动理论缺乏数学基础,很不完善,没有得到重视。

19世纪初,托马斯.杨发展了惠更斯的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干涉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为波动学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1818年,年仅30岁的菲涅耳在法国科学院关于光的衍射问题的一次悬奖征文活动中,从光是横波的观点出发,圆满的解释了光的偏振,并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光通过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使评奖委员会大为叹服,荣获这一届的科学奖,波动学说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1856,1865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力、热、电、光等领域,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巨大的成果。

就当物理学家普通认为物理学发展已经到顶时,从实验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光电效应实验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887年赫兹在用两套电极做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的实验中,发现当紫外光照射到接收电极的负极时,接收电极间更易于产生放电,赫兹的发现吸引许多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斯托列托夫发现负电极在光的照射下会放出带负电的粒子,形成光电流,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光电流实际是在照射开始时立即产生,无需时间上的积累。

1899年,汤姆逊测定了光电流的荷质比,证明光电流是阴极在光照射下发射出的电子流。

赫兹的助手勒纳德从1889年就从事光电效应的研究工作,1900年,他用在阴阳极间加反向电压的方法研究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度,发现光源和阴极材料都对截止电压有影响,但光的强度对截止电压无影响,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这是勒纳德的新发现,勒纳德因在这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与经典的电磁理论是矛盾的,按经典理论,电磁波的能量是连续的,电子接受光的能量获得动能,应该是光越强,能量越大,电子的初速度越大;实验结果是电子的初速与光强无关;按经典理论,只要有足够的光强和照射时间,电子就应该获得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表面,与光波频率无关;实验事实是对于一定的金属,当光波频率高于某一值时,金属一经照射,立即有光电子产生;当光波频率低于该值时,无论光强多强,照射时间多长,都不会有光电子产生。

光电效应使经典的电磁理论陷入困境,包括勒纳德在内的许多物理学家,提出了种种假设,企图在不违反经典理论的前提下,对上述实验事实作出解释,但都过于牵强附会,经不起推理和实践的检验。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先提出了一个符合实验结果的经验公式,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一公式,他采用了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假定黑体内的能量是由不连续的能量子构成,能量子的能量为hv。

能量子的假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无论是普朗克本人还是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当时对这一点都没有充分认识。

爱因斯坦以他惊人的洞察力,最先认识到量子假说的伟大意义并予以发展,1905年,在其著名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写道:

“在我看来,如果假定光的能量在空间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就

可以更好的理解黑体辐射、光致发光、光电效应以及其它有关光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的各种观察结果。

根据这一假设,从光源发射出来的光能在传播中将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同一个数目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光量子组成,这些光量子在运动中不再分散,只能整个的被吸收或产生”。

作为例证,爱因斯坦由光子假设得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由于与经典电磁理论抵触,一开始受到怀疑和冷遇。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光电效应的实验精度不高,无法验证光电效应方程。

密立根从1904年开始光电效应实验,历经十年,有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两位物理大师因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在1923年领奖演说中,这样谈到自己的工作:

“经过十年之久的实验、改进和学习,有时甚至还遇到挫折,在这以后,我把一切努力针对光电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改变的函数关系。

与我自己预料的相反,这项工作终于在1914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应测定普朗克方程在很小的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h”。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密立根的工作:

“我感激密立根关于光电效应的研究,它第一次判决性的证明了在光的影响下电子从固体发射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量子论的结果是辐射的量子结构所特有的性质。

光量子理论创立后,在固体比热、辐射理论、原子光谱等方面都获得成功,人们逐步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二象属性。

光子的能量E=hv与频率有关,当光传播时,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产生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当光和物体发生作用时,它的粒子性又突出了出来。

后来科学家发现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物体的固有属性,并发展了量子力学来描述和解释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测量普朗克常数h。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入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k上,产生的光电子在电场

AI的作用下向阳极迁移构成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测量出光电流的大小,即可得UAK

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如下:

1)对应于某一频率,光电效应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见,对一定的(IU,AK

频率,有一电压,当时,电流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的负值的阳极电压,U,,UUUAK000被称为截止电压。

I

(2)后,迅速增加,然后趋于饱和,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U,UIAK0M

P度成正比。

(3)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的值不同,如图3所示。

(4)作截止电与频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与成正比关系。

当入射光频率低UUvv00

于某极限值(随不同金属而异)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vv00

流产生。

(5)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

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频率大于,在开始照v0-9射后立即有光电子产生,所经过的时间至多为10秒的数量级。

图2同一频图3不同频率图4截止电压率,不同光时光电管的伏与入射光频U安特性曲图1实验强时光电管率的关系图v原理图的伏安特性

曲线

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

而是集中在被称之为光子的微粒上,但这种微粒仍然保持着频率(或波长)的概念,频率为的光子具有能量Ehv,,为普朗克常数。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次为金属中hv

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余下的就变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担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

12

(1)hv,m,,A02

12A式中,为金属的逸出功,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功能。

m,02

由该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越大,所以即使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电子落入阳极形成光电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截止电压,光电流才为零,此时有关系:

12

(2)eU,m,002

阳极电位高于截止电压后,随着阳极电位的升高,阳极对阴极发射的电子的收集作用越强,光电流随之上升;当阳极电压高到一定程度,已把阴极发射的光电子几乎全收集到阳极,

PI再增加时不再变化,光电流出现饱和,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UIAKM

比。

光子的能量时,电子不能脱离金属,因而没有光电流产生。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hv,A0

低频率(截止频率)是v,A/h。

0

(2)式代入

(1)式可得:

(3)eU,hv,A0

h此式表明截止电压是频率的线性函数,直线斜率,只要用实验方法得出UvK,0e

不同的频率对应在的截止电压,求出直线斜率,就可算出普朗克常数。

h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实验仪器,

ZKY-GD-4智能光电效应实验仪。

仪器由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智能测试仪构成,仪器结构如图5所示,测试仪的调节面板如图6所示。

测试仪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实时显示采集数据,动态显示采集曲线(连接普通示波器,可同时显示5个存储区中存储的曲线),及采集完成后查询数据的功能。

1汞灯电源2汞灯3滤色片4光阑5光电管6基座7测试仪

图5仪器结构图

图6测试仪面板图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测试前准备:

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接通(汞灯及光电管暗箱遮光盖盖上),预热20分钟。

调整光电管与汞灯距离为约40并保持不变。

cm

用专用连接线将光电管暗管箱电压输入端与测试仪电压输出端(后面板上)连接起来(红一红,兰一兰)。

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所选档位,进行测试前调零。

测试仪在开机或改变电流量程后,都会自动进入调零状态。

调零时应将光电管暗箱电流输出端K与测试仪微电流输入端(后面板上)断开,旋转“调零”旋钮使电流指示为000.0。

调节好后,用高频匹配电缆将电流输入连接起来,按“调零确认/系统清零”键,系统进入测试状态。

Y若要动态显示采集曲线,需将测试仪的“信号输出”端口接至示波器的“”输入端“同

Y步输出”端口接至示波器的“外触发”输入端。

示波器“触发源”开关拔至“外”,“衰减”

V,s旋钮拔至约“1/格”,“扫描时间”旋钮拔至约“20/格”。

此时示波器将用轮流扫描的方式显示5个存储区中存储的曲线,横轴代表电压,纵轴代表电流I。

UAK

(2)测普朗克常数h:

问题讨论及测量方法:

理论上,测出各频率的光照射下阴极电流为零时对应的,其绝对值即该频率的截UAK

止电压,然而实际上由于光电管的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本电流及极间接触电位差的影响,电流并非阴极电流,实测电流为零时对应的也并非截止电压。

UAK

光电管制作过程中阳极往往被污染,沾上少许阴极材料,入射光照射阳极或入射光从阴极反射到阳极之后都会造成阳极光电子发射,为负值时,阳极发射的电子向阴极迁移构成UAK

了阳极反向电流。

暗电流和本底电流是热激发产生的光电流与杂散光照射光电管产生的光电流,可以在光电管制作,或测量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小它们的影响。

极间接触电位差与入射光频率无关,只影响的准确性,不影响,直线斜率,对UUv00

测定无大影响。

h

由于本实验仪器的电流放大器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电管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水平也较低。

在测量各谱线截止电压时,可采用零电流法,即直接将各谱线照射下测得的电U0

流为零时对应的电压的绝对值作为截止电压。

此法的前提是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UUAK0

和本底电流都很小,用零电流法测得的截止电压与真实值相差较小。

且各谱线的截止电压都相差?

U对-曲线的斜率无大的影响,因此对的测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hUv0

测量截止电压:

测量截止电压时,“伏安特性测试/截止电压测试”状态键应为截止电压测试状态。

“电

-13流量程”开关应处于10A档。

a.手动测量

使“手动/自动”模式键处于手动模式。

将直径4的光阑及365.0的滤色片装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打开汞灯遮光mmnm

盖。

I此时电压表显示的值,单位为伏:

电流表显示与对应的电流值,单位为所UUAKAK

选择的“电流量程”。

用电压调节键?

、?

、?

、?

可调节的值,?

、?

键用于选择调UAK

节位?

、?

键用于调节值的大小。

b.自动测量

按“手动/自动”模式键切换自动模式。

此时电流表左边的指示灯闪烁,表示系统处于自动测量扫描范围设置状态,用电压调节键可设置扫描起始和终止电压。

V对各条谱线,我们建议扫描范围大致设置为:

365,-1.90,-1.50;405,nmnm

VVV-1.60,-1.20;436,-1.35,-0.95;546,-0.80,-0.40;577,-0.65,nmnmnm

V-0.25。

测试仪设有5个数据存储区,每个存储区可500存储组数据,并有指示灯表示其状态。

灯亮表示该存储区已存有数据,灯不亮为空存储区,灯闪烁表示系统预选的或正在存储存储

数据的存储区。

设置好扫描起始和终止电压后,按动相应的存储区按键,仪器将先清除存储区原有数据等待约30秒,然后按4的步长自动扫描,并显示、存储相应的电压、电流值。

mV

扫描完成后,仪器自动进入数据查询状态,此时查询指示灯亮,显示区显示扫描起始电压和相应的电流值。

用电压调节键改变电压值,就可查阅到在测试过程中,扫描电压为当前显示值时相应的电流值。

读取电流为零时对应的,以其绝对值作为该波长对应的的UUAK0值,并将数据记于表一中。

按“查询”键,查询指示灯灭,系统回复到扫描范围设置状态,可进行下一次测量。

在自动测量过程中或测量完成后,按“手动/自动”键,系统回复到手动测量模式,模式转换前工作的存储区的数据将被清除。

若仪器与示波器连接,则可观察到为负值时各谱线在选定的扫描范围内的伏安特UAK

性曲线。

表一、关系光阑孔Φ=U,vmm0

波长()nm,365.0404.7435.8546.1577.0i4频率(x10Hz)v8.2147.4086.8795.4905.196i

截止电压手动

U(V)自动0i

数据处理:

K由表一的实验数据,得出,直线的斜率,即可用hek,求出普朗克常数,并与Uv0

h,h-19-340E,的公认值比较求出相对误差,式中e,1.602×10C,=6.626×10J.S。

hhh00h0

(3)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此时,“伏安特性测试/截止电压测试“状态键应为伏安特性测试”状态。

“电流量程”

-10开关应拨至10A档,并重新调零。

将直径4的光阑及所选蛮线的滤色片装在光电管暗箱光输入口上。

mm

测伏安特性曲线可选用“手动/自动”两种模式之一,测量的最大范围为-1,50V,自动测量时步长为1V,仪器功能及使用方法如前所述。

a.可同时观察5条谱线在同一光阑、同一距离下伏安饱和特性曲线。

b.可同时观察某条谱线在不同距离(即不同光强)、同一光阑下的伏安饱和特性曲线。

c.可同时观察某条谱线在不同光阑(即不同光通量)、同一距离下的伏安饱和特性曲线。

由此可验证光电管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成正比。

记录所测及I的数据到表二中,在坐标纸上作对应于以上波长及光强的伏安特性UAK

曲线。

V在为50时,将仪器设置为手动模式,测量并记录对同一谱线、同一入射距离,UAK

光阑分别为2、4、8时对应的电流值于表三中,验证光电管的饱和光电流与入mmmmmm

射光强成正比。

也可在为50时,将仪器设置为手动模式,测量并记录对同一谱线、同一光阑时,VUAK

光电管与入射光在不同距离,如300、400对应的电流值于表四中,同样验证光电mmmm

管的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成正比。

表二、I-关系UAK

U(V)AK,10I(,10A)

U(V)AK,10I(,10A)

表三、关系=L=V,,IP,UnmmmMAK

光阑孔,

10I(,10A)

表四、关系==V,,,IP,UnmmmMAK

入射距离L(mm)

10I(,1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