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928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docx

结构与行动制约条件下的能动

结构与行动:

制约条件下的能动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下的结构与行动关系探讨

厦门大学熊欢

摘要: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社会学理论对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以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结构凌驾于行动之上,他们提倡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强调结构的制约性作用;以解释社会学和现象学为代表的理论则认为行动的意义比结构更为重要,他们提倡社会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强调行动的主体作用。

为了解决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一困境,吉登斯和布迪厄分别构建了结构化理论、实践理论来超越这一对立,试图实现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结构;行动;场域;惯习;结构二重性

一、引言

在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这一问题上,近现代西方各种社会理论一直存在着“社会结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自主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问题。

在早期社会学分析中,社会学理论家们(从韦伯、舒茨、帕森斯到布鲁默)对行动和结构概念的解释要么过于强调整体结构,要么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决定一切,社会的特质是由其基本结构决定的,而解释学理论流派则认为结构不是那么重要,具有首要地位的是行动。

无论是“强结构而弱行动”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还是“强行动而弱结构”的解释学和现象学,都徘徊在行动与结构的“二元论”中,常常把一元推向极致。

传统社会学中,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给社会学理论发展带来种种困境,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

因此,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很多先行者试图创立综合理论,以打破以行动和结构为基础的二元对立图式,吉登斯与布迪厄便是这些先行者中不可忽略的代表人物。

吉登斯力图从本体论出发实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统一,创造了结构化理论,布迪厄则以关系主义方法论为基础构建了实践理论。

二者在论述社会结构和行动的关系时,都打破了传统社会理论中的二元论观点和方法,二者在“结构一方面建构了行动,另一方面为行动提供了能动性”这一观点上也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而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则是结构的制

约性及使动性的程度是否一致,笔者的观点是行动的能动性是受到社会结构限制的能动。

由此,本文将在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对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二、文献回顾

结构化理论虽处于学术前沿,但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

一方面由于结构化理论在吉登斯的努力下已经不断得以更新和改进,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很难对其中的话语进行权威性的诠释。

关于结构化理论的文献,最多的一类是对结构化理论进行综述。

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专门的文章及包含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的社会学史等类型的著作,国外的资料则主要集中于把吉登斯的理论放在社会学理论脉络中进行比较研究。

[1]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双重解释学”的研究;二是关于结构化理论的争议问题;三是关于结构化理论对传统二元论的批判的研究。

一方面,国内学者认为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对解释学方法规则的超越,体现了社会学的批判性质[2];另一方面,研究者对结构化理论大多持尖锐批判意见,例如有学者认为吉登斯并未确切地说出结构指的是什么,且他夸大了行动者的主体性及能动性,[3]也有学者认为其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4]此外,研究者有从吉登斯对传统二元的融合角度对结构化理论进行整体介绍的,[5][6]也有从结构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入手论述该理论的,[7]还有学者从社会学关于结构发展的脉络出发,对结构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

[8]国外的学者在关于行动与结构的争议问题上较多持批判态度:

玛嘉烈·厄查批评吉登斯的结构化概念并没有真正将结构与行动整合起来;有学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忽略了行动者的创造力和结构的转化等问题(M.Bertilsson,1984);也有研究者对吉登斯的权力观提出了批判,认为它未能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去解答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JohnB.Thompson,1989);Thompson(1989)和MargaretArcher(1995)也指出,吉登斯过多地将行动与结构的概念缠绕在一起,使二者失去了独立性;IraJ.Cohen(1989)则认为吉登斯没有对主体的需要与愿望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强有力的答案。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理论的介绍及对结构化理论的概念体系进行考察,较少关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三、结构与行动的关系

(一)概念界定

1.行动

吉登斯将行动定义为:

物质存在对世界进行过程的、现实或预期的、有原因介入的连续流。

[9]在吉登斯的概念里,行动是能动性的,行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技能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机械过程,行动者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到,而会产生“意外性后果”,行动的本质特征是非决定性。

[10]

2.结构

结构指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再生产的规则和资源:

规则包括规范性要素和表义性符码,资源包括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

结构只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而存在,具体体现在行动之中。

[11]吉登斯将结构视为一种“虚拟的秩序”,具体表现为知识、社会实践和能力三种情况。

[12]

3.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所说的结构二重性不能简单地认为结构是对人类能动性的限制,它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能动性的促进,[13]即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14]结构二重性说明的是社会结构既被人类的能动行为建构,同时也是这一建构的真正媒介。

[15]

4.场域

所谓场域就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各种客观力量被调控定型的一个体系或一个网络,场域中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研究对象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客观关系。

[16]

5.惯习

在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受到结构的制约与影响,但同时它本身一经形成便具有“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

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并不是一种行动,而是指导行动的“前结构”。

[17]

(二)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还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结构与行动都不是彼此对立的,二者在相互的建构中存在。

一方面结构建构了行动,它为行动者的具体实践提供客观的制约性条件;另一方面行动通过能动性的发挥建构了结构,结构因为能动的作用而存在。

结构与行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结构对行动的制约性与行动的能动作用同时存在,不能将某一方置于另一方之上,但二者并非处在一个平衡的地位。

行动者在行动时利用了丰富多

样的行动情境下的规则与资源,才使得他们的行动成为可能,[18]且人类是作为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行动者来建造社会,在并非可以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行动。

所以,行动者在行动时受到结构的制约性程度比行动的能动性程度要深,能动是在结构制约中的能动。

1.行动的能动性——行动建构了结构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引发行动的自主个体或群体,结构具有使动性,行动具有能动性,结构是行动的结构,行动建构了结构。

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观点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向度出发,对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做出了分析和说明。

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他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后者的结果。

相对于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

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9]

然而,在阐述结构的客观制约性和行动的主体能动性兼而有之的同时,吉登斯更强调了行动的能动性。

在结构化理论看来,行动在其生产的一刻,也就同时在社会生活日常展开的具体情境中被再生产出来,而行动者在再生产结构性特征的同时,也再生产出促成这种行动的条件。

[20]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虽然是外在于个体活动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能动作用,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结构也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利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才能获得具体体现。

[21]而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通过反复持续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结构,而结构不过是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生物基础而存在,它具体体现在行动中资源和资源动员规则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行动。

[22]可见,没有外在于行动而存在的结构,结构只有在建构行动者的具体行动中才又被行动者建构出来,即行动是能动的行动,它构建了社会结构。

2.结构的制约性——结构约束了行动

社会结构独立于个人行动之外,结构在个体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将其强加于个人身上,使行动受到外在结构的约束,即结构具有制约性。

布迪厄在实践理论中将结构同行动的关系描述为:

一方面社会结构为行动者的具体实践提供客观的制约性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本身依赖于行动者的整个实践过程。

布迪厄用“场域”和“惯习”概念取代传统的“结构”、“行动”概念来阐述结构与行动的关系。

他认为场

域形塑着惯习,惯习将场域构造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客观与主观共同存在于场域和惯习中,它们在场域中融合,又在惯习中被融合。

[23]惯习在结构中产生,受结构的制约与影响并生成行动,进而生成结构。

惯习作为社会结构的产物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实现了结构与行动的结合。

[24]

布迪厄虽在理论上克服了二元对立,但他强调的是惯习对结构的从属性。

布迪厄认为,场域(结构)的位置先于行动者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及其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先于行动者而客观存在的。

而惯习由场域决定,受场域的制约,它是历史的产物。

[23]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强调结构对惯习的制约作用,这使其实践理论只能算是一种决定实践的理论,[26]但其理论所阐述的观点说明了行动是受制于结构的行动,表征于社会结构的场域影响并制约着惯习,结构对行动而言是结构性的,行动时刻都受到结构的约束。

3.结构约束下的能动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兼具使动性和制约性,任何行动能动性的发挥都离不开一个个的场域,在场域中必然受到场域内特有的信念、规则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而行动的能动是在结构制约性前提下的能动。

吉登斯和布迪厄对结构与行动的分析克服了结构与能动、宏观与微观、客观与主观、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者一致认为结构约束行动的同时又制约了行动;同时,行动能动地再生产和建构了结构。

然而,吉登斯并没有彻底地解决行动与结构之间的二元抽象对立问题,他过于强调行动者的主体地位和行动的能动特性,消解了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客观性和制约性,因而其观点是一种带有唯意志论色彩的唯心史观。

[27]

吉登斯认为所有人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的知识,行动者都具有能动作用。

但人类行动者的认知能力总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方面是来自无意识,另一方面来自行动中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条件和行动的意外后果,[28]这些意外后果构成了行动者未被认识到的具有制约性的条件,而制约又来自于个体行动者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行动者行动前总有一个对其产生约束力的结构存在,社会并没有创造社会系统,他们只是再生产或者说是转变了社会结构。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却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并不是在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而是在他们直接遇到的、既定的、由前代人传承给他们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吉登斯用结构化理论将其改造为:

“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制约我们的世界”。

这一改造事实上足以驳斥吉登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29]可见,行动是在结构限制性基础上再生产出结构,结构的制约性居首要地位。

以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为例,片中有着一心想当好警察的年轻白人警官最终却误杀了黑人刑警的弟弟一幕。

整个影片实际上也反映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恐惧心理及歧视思想存在于白人的行动之外,约束并限制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交流行动,白人对黑人的敌对行为实质上是在实践其种族歧视主义;另一方面,白人对黑人恐惧心理及歧视行为进一步加深了种族歧视思想的程度,也在无意识状态下塑造了黑人的自卑文化并促使其违法行为的发生,黑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又系统地反馈回来,进而又加深了白人对黑人的恐惧和负面评价,并使这一加深的态度成为其日后对待黑人采取行为时的未被其认识到的条件。

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或者大多数人,都能平等地对待黑人,那么美国社会黑人歧视的观念也就不会存在了。

此外,白人警察在理智层面想要挣脱种族歧视的束缚,但他最终还是因早已根深蒂固的黑人歧视思想而误杀了黑人,在其内心深处对黑人的本能警惕和防备依然存在,在理智行为与歧视思想之间,对黑人的歧视思想依然占据上风。

可见,在结构与行动互相构建的同时,结构对行动的制约性程度依然高于其使动性。

四、结语

在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从传统社会学理论的二元对立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构与行动的结合:

吉登斯在结构二重性中提到的社会体系既是社会行动的中介,也是行动结果的结构化特征;布迪厄在实践理论中用场域和惯习概念描述了社会结构同行动的紧密关系,惯习概念既体现了结构对行动的约束性,又体现了行动对结构的建构性。

总之,结构与行动并不是彼此对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者在相互的建构中存在,行动的能动性不是绝对、永恒和固定的东西,它受到结构的制约,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结构是对人类能动性的限制,它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能动性的促进。

结构不是凌驾于主体之上的外在之物,而是在行动的能动作用下再生产并构建出来的。

结构与行动互为构建,结构兼具制约性与使动性,任何行动的能动作用都时刻受到结构的约束和限制,没有结构情况下的任何行动都是无意义的。

所以,行动的能动是受制约中的能动,结构的制约性较之其使动性程度更深。

参考文献

[1]、[22]、[29].金小红.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J].江汉论坛,2007

(2):

94-97.

[2].刘江涛、田佑中.从二元性到二重性:

吉登斯对社会学方法规则的超越[J].河北学刊,

2003(3):

23.

[3]、[7].洪镰德.社会学说与政治理论:

当代尖端思想之介绍[M].台北:

扬智文化事业公

司,1998:

149.

[4]、[18].张云鹏.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274-277.

[5].陆春萍、邓伟志.社会实践:

能动与结构的中介——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阐释[J].学习

与实践,2006

(2):

76-82.

[6].沙春彦.试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75-76.

[8].王慧博.社会结构研究[J].理论界,2005(10):

77.

[9]、[13].安东尼·吉登斯著,田佑中、刘江涛译.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一种对解释社会

学的建设性批判[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61-169.

[10]、[11]、[14]、[20]、[21]、[28].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

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9-90.

[12].AnthonyGiddens,CentralProblemsinSocialTheory.StructureandContradictioninSocial

Analysis.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9,pp.64.

[15].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马戎等译.社会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46-847.

[16]、[23].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3.

[17].兰国荣.结构与行动:

布迪厄与吉登斯超越二元对立的努力.XX搜索,网址:

 

[19].吴素雄.理性建构的结构主义: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一种诠释[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

生学报,2008(3):

9-12.

[24].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40-842.

[25].赵蔚.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介评[J].理论探索,2009

(2):

32-34.

[26].银平均.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从理论综合到经验研究[J].思想战线.2004(6):

66-69.

[27].李红专.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

(4):

55-62.

StructureandAction:

InitiativeundertheConditionofRestriction—AnalysisontheRelationshipofStructureandAction

underStructuredTheorybyGiddens

XionghuanXiaojuanYan

(SchoolofPublicAffairs,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ZhouEnlaiSchoolofGovernment,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

I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westernsociologytheory,therearetwoopposingview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intraditionalsociologytheory:

sociologypositivismtradition,representedbyfunctionalismandstructuralism,thinksthatstructureismoreimportantthanaction,itadvocatesthedominanceofsocialobject,emphasizingtherestrictiveeffectofstructure;thetheory,withinterpretivesociologyandphenomenologyasrepresentatives,thinksthatthemeaningofactionismoreimportantthanstructure,theyacvocatethedominanceofsocialsubject,emphasizingthemainroleofaction.Inordertosolvethedifficultyofdualopposition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GiddensandBourdieuseparatelyconstructedStructuralTheoryandPracticeTheorytosurpasstheopposite,intryingtoachievethecombinationbetweensubjectiveandobjective,microandmacro,individualandstructure.

KeyWords:

structure;action;field;habitus;structuredual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