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2692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docx

伤寒论临床教程思考题答案

1、太阳中风证有汗出的表现,反而用桂枝汤发其汗,因前者是病汗,后者是药汗。

临床中病汗与药汗的机制与表现上有何异同点?

答:

病汗

机制:

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

表现:

汗自出

药汗

机制:

调和营卫,使营卫相合,卫外固密,营阴内守。

表现:

微汗出,皮肤潮润

2、本证(麻黄汤证)与《中医内科学》中的哪些病证相重叠?

【参考35】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答:

感冒的风寒束表、咳嗽的风寒袭肺、喘证的风寒壅肺、哮证的冷哮和寒包热哮可参考、肺痈的初起可参考、水肿的风水相搏可参考。

3、从治疗角度讲,误用麻黄汤会有哪些不良后果?

原文中有哪些条文直接或间接提及?

答:

83、84、85、86、87、88、89、49、50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不良后果:

阴液不足,发汗无源,强行发之,不仅伤阴,更助阳热,以致阴伤热炽,变证蜂起。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不良后果:

误发其汗,不仅助膀胱湿热,耗肾中之阴,且阴伤热炽,迫血妄行,损伤阴络,可发生尿血之证。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不良后果:

因汗血同源,发汗必伤营血,疮家已有气血两虚,复加发汗,则营血更伤。

营血伤则不能濡养筋脉,则导致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变证。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不良后果:

强发其汗,更加损伤阴血,血不能濡养筋脉,则额两旁陷中之脉紧急;血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直视而睛不能转动。

血虚不养心,神不守舍,则不得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不良后果:

血伤无以濡养筋脉,气伤阳虚无力温煦肌肤,故寒慄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不良后果:

心失所养,心神浮越,故恍惚而心乱。

汗家重发汗,阴津受伤,阴中滞涩,故小便后阴疼。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不良后果:

误用发汗,使脾胃已虚之阳更伤,必然导致胃中冷。

胃寒气逆者,可见呕吐,若平日有蛔虫者寄生,可见吐蛔。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4、仲景脉法中,紧脉可以主哪些病证?

答:

3-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38-大青龙汤-脉浮紧;46、47、50、55-麻黄汤-脉浮紧86-麻黄汤-脉急紧;67-苓桂术甘汤证-沉紧;108-肝乘脾也名曰纵-脉浮紧、129-脏结-脉小细沉紧、135-大陷胸汤-脉沉紧、140?

;148-阳微结;189-阳明中风;221-栀子豉汤-脉浮紧;266-小柴胡汤-脉沉紧;283-少阴病阴盛阳亡-脉阴阳俱紧;355-瓜蒂散-脉乍紧

5、表里俱病治疗有先表后里者,如原文第45条、第164条,有先里后表者,如原文第91条、第372条,有表里同治者,如原文第146条、第163条,临床中应如何区别论治?

答:

先表后里:

汗后表证未解或表病兼里实病,法当先解表后攻里

(45):

汗后脉浮,诸症仍在,说明病仍在太阳,而未入里,病在表,仍当汗解,但因病在汗下之后,正气先伤,不可用麻黄汤峻汗,只宜用桂枝汤缓发其汗,以除在表未尽之邪。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64):

今见恶寒,为表邪未尽,外有表证,兼里有痞证,为表里同病,治法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先里后表:

表病兼里实,里实急或表病兼里虚重证

(91):

此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兼有脾肾阳衰之危证,故必须急救其里,回阳救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72):

虽有身体疼痛表证,但里证为脾肾阳微的虚寒下利重证,当先温其里,待里阳恢复,清便自调后,才能治其表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表里同治:

表里同病,表证已轻,里证不重或表证兼里虚证

(146):

本证为太阳表证未解,进而邪犯少阳,太阳表证已轻,少阳之证不重,治宜太少两解之法。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63):

此为里虚寒兼表不解的表里同病,当以表里同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本证(42)与外感病“脉浮弱”者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何异同点?

【参考57】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病因

相同点

感受风寒之邪未除

不同点

42条:

外邪未解

57条: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除

病机

相同点

风寒在表

不同点

42条:

正气不足,外感风寒

57条:

余邪在表未除

7、本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可与内科中的哪些疾病相联系?

【参考14】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答:

见于感冒、麻疹、荨麻疹、颈椎病、落枕、头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出现本方证者

8、《伤寒论》中喘证可由哪些病因引起?

病机分别是什么?

答:

病因:

外感风寒,表证误用下法,寒饮射肺,汗下后外邪入里化热,阳明热盛,腑气壅滞

病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下后表邪乘虚内陷,肺气不利

葛根芩连汤证:

表证未解,里热迫肺,肺气不利

麻黄汤证:

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肺气不宣

小青龙汤证:

水寒射肺,肺气上逆

麻杏石甘汤证:

肺热壅盛

大承气汤证:

实热壅滞,气机不得通降

9、本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内科中哪些病证相重叠?

【参考18、42】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2)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答:

与喘证、咳嗽相重叠

10、本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药时为什么要去掉芍药,而太阳漏汗证却不需要去芍药?

【参考21、22】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答:

去芍药:

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胸阳之气不利

芍药妨碍桂枝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

不去芍药:

芍药与甘草酸甘化阴,缓解四肢拘急的症状。

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阻止营阴的继续外泄。

补充:

漏汗难免伤津液,芍药养阴生津

11、本证治以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不用麻黄汤加葛根,为什么?

这对我们临床用方有何启示?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原因:

若用麻黄汤加葛根,会导致津液更加不升,而芍药、生姜、大枣可以补充津液。

仲景认为麻黄汤发汗力强,恐汗出过多伤津,难以达到生津液,濡润经脉的目的,而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则既能发汗解表散寒,又能升津舒筋,濡养经脉,且方中芍药敛阴护营,而无过汗之忧,炙甘草、大枣甘缓补益中焦,益阴和阳,使气血生化有源,防止亡阳脱液之变。

<2>临床用方时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从理法上来看,葛根汤证与麻黄汤证虽皆为外感风寒,无汗恶风。

但二者不同的是,麻黄汤证为寒邪外束,卫闭营郁,肺气不宣,症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不见项背强几几。

葛根汤证为寒邪在经,经气不利,症见表实兼项背强几几,但无气喘。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故葛根汤用麻黄发散风寒,而桂枝加葛根汤则不用麻黄,林亿等人认为,葛根汤应为桂枝加葛根再加麻黄。

‚从方药组成上来看,以药辨证,葛根汤中虽有麻黄,但无杏仁,却有芍药,仲景用麻黄汤解表散寒绝无加芍药之理。

而桂枝汤解表散寒,同时用芍药酸敛阴柔,敛阴护营,故葛根汤确实应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

葛根用药四两,为主药君药,功在生津液,舒筋脉,又助、桂解表发汗,麻黄用药三两,用量大于桂枝,是因寒邪在经,意为增强桂枝汤解表发汗之力,兼以散经之寒。

12、葛根在《伤寒论》中有哪些功用?

【参考32、33】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味甘、辛、平,无毒。

入脾、胃、肺、膀胱经,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效。

<1> 配桂枝、麻黄,发表解肌,生津舒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1)。

用桂枝汤加葛根,乃取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解肌发表,且能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润濡经脉,项背拘急而解。

<2>合半夏,解散表邪,降逆止呕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未解,内迫阳明,会有两种病情出现,太阳之邪不得外解,扰阳明,迫大肠,致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水谷不别,混杂而下,泄利自然而作。

另者,不解之邪直迫阳明,扰动气机,致使胃气不降,胃之运化功能失调,逆而上行,其呕乃作。

方加味辛,气平之半夏,辛则开结,平则降逆。

葛根既有解肌发表之功,又能升发清阳,鼓舞胃气升腾,二药相伍,降中有升,升降调,胃气和,表邪解,呕逆止,诸证自愈。

<3>伍黄芩、黄连,轻清透邪,坚阴止利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太阳病误下,致伤胃肠,因而下利不止。

方中重用芩、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即用葛根之轻清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外,则表里俱清矣。

13、大青龙汤倍用麻黄,在本方中麻黄用量达六两之多,为《伤寒论》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法剂。

联系原文第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我们推断张仲景为什么要重用麻黄?

【参考38、39】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重用麻黄的目的有二:

一为抵制石膏的约束(加入石膏的本意即为防止大量麻黄发散过度,何来用麻黄抵制石膏之说),加强或曰恢复其散寒发表的功效,但倍用麻黄后仍不可能达到原麻黄汤的功力。

其二意在宣肺利水,突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而改变原有温散的功效。

根据仲圣用药配伍规律分析,麻黄与石膏相伍时,其发汗解表的功效几乎完全受到抑制。

大青龙汤中麻桂并用,发汗解表的功效受石膏的抑制而减弱,倍用麻黄可收到二种效果,用于外寒里热表证较重时,可抑制石膏的约制,适当加强散寒解表的功效,但不及麻黄汤的峻汗之猛力;用于表证轻微,肺失宣发,水液停蓄肌肤之身重、水肿时,可突出麻石相伍宣肺利水的功效。

14、肾为水火之脏,其卦为坎,一阳陷于二阴之间,肾水之中暗含命门之火,肾水盛则命门之火安其宅,若肾水亏,则由于火性上炎,命门真火就会上冲,由此推测小青龙汤拔“肾根”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40、41】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组成。

麻黄、桂枝二药均为辛温之品,二药合用,发汗解表之力增加,干姜大辛、大热,细辛、半夏性辛温,辛温之品有伤津耗液之弊,虽方中芍药、五味子味酸等酸敛之品,但全方毕竟燥烈辛散,用之不当,则会伤津耗液,“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津液损耗,则肾精的来源减少,则肾精生成不足,故有拔“肾根”之弊。

15、《伤寒论》中的引起大便不通的原因有哪些?

<1>津液亏损,肠失濡润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一不大便”(111)。

“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不更衣,内实,不便难”(181)。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一大便因鞭者”等(250)。

其机理在于汗、吐、下、利小便及火法,用之不当,则常招致津液耗损,肠失濡润,大便必然秘结。

补充:

肺气郁闭,如36“不可下”是否即隐藏“大便难”之意?

<2>燥热结实,腑气奎滞

属于此类者,如“大便当鞭,而反不利“一此为内实也”(105)、“胃中必有燥尿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215),“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尿”<239),“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241),“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213)等,以上诸条,或因邪热内陷,或因误治津伤化燥,燥热成实,或与故有宿食相结,致使燥屎阻滞不得下行,腑气不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3>阳虚气弱,推动无力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一,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该条说明脾胃阳虚脾失健运,湿邪内困所致之便秘,用去桂加白术汤治之,用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湿除风,而诸证自平矣。

<4>疲热互结,津燥便秘

如“本有久疲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后面是“便反易”啊)…”(237),“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257)。

前者是阳明久瘀蓄血证,后者为阳明合热蓄血证,二者病机相同、证候略异,只有新久之分,均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所致,治法皆宜破血逐瘀,抵当汤主之。

16.表里同病时,治疗大法或先汗后下或先下后汗,参考原文第90条应该怎样确立表里先后治则?

【参考44、45、56】

答: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其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

”大凡外感病的审治,必先辨别表里。

若是表证,当用汗法,使邪从汗解;若是阳明里实热证,当用清热泻实之法,使邪从内消。

表里同病者,其治疗原则,则应根据表里证候的轻重缓急,而决定先治表后治里,或先治里后治表,或表里同治。

“本发汗而复下之”,是表里同病时,里证不急不重,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即所谓“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若反其道而行之,用先里后表(先下后汗)的治法,则为逆治。

“本先下之而后反汗之”,是说表里同病时,若里证为急为重,则当先救其里,用先里后表的原则,即所谓“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若反用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之法,则亦为逆治。

一般而言,表病传里,表里同病,里证不重,宜先表后里,此乃常法。

然常中有变,如本条后半段即是表里同病,而里证重急,则以治里为先。

表里同病举例。

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有太阳病不解,即发热、恶寒、头痛等症仍在,内有不大便之症。

此时虽有不大便,但不甚急,治疗原则应先表后里,解表后方可治里,不可颠倒。

若先行攻下,损伤里气,易致病变,故曰“不可下,下之为逆”。

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此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不解,反而使表邪陷里。

今脉浮,并在表,故应再汗,但正气已伤,亦不可用麻黄汤,宜用桂枝汤缓发其汗,以除表邪。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此为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

若小便黄赤,则为里实热证,当治里,宜以承气汤类通腹泻热。

反之,若小便清长,邪乃在表,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里自合。

17、本证(桂枝甘草汤)可与《中医内科学》中的哪些疾病相联系?

【参考64】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答:

本条论述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致心悸的证治。

除心下悸外,常伴见胸闷,短气,乏力,恶寒喜暖,四肢不温等心阳气虚的表现。

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为治疗心阳虚之祖方。

《中医内科学》中心系病证心悸相关联。

与心悸之心阳不振证相类似。

18、火热实证烦躁与阴盛证烦躁应如何鉴别?

《伤寒论》中有无相关条文论及?

火热实症烦躁:

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烦躁。

阴盛证烦躁:

精神萎靡,脉象沉微细,四肢不温,烦躁。

 

所以太阳病和少阴病都有阴阳俱紧的脉象,浮紧的属太阳,沉紧的属少阴。

323.少陰病,脈沈者,急温之,宜四逆湯。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渇者,属少陰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0.少陰病,脈微細沈,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9、心藏神,心神为邪所扰则失藏而惊狂,张仲景于本方中用龙骨、牡蛎重镇潜敛以安定心神,除本方外,在经方中还有哪些方剂用这两味药来安定心神?

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补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金贵要略论注》风引汤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0、本证(桂枝去芍药加龙骨蜀漆牡蛎救逆汤)惊狂与阳盛惊狂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参考112】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答:

两者皆有惊狂的神志症状。

桂枝去芍药加龙骨蜀漆牡蛎救逆汤证为心阳虚之惊狂,因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所致。

主要表现为其人如狂,卧起不安;临床上还可有心悸,胸闷,易受惊,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虚弱或结或代等心阳虚的典型表现。

此外,尚可有苔白腻,甚至喉中痰鸣等痰浊上扰的症状。

阳盛惊狂代表如大承气汤证,系阳明浊热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主要表现为“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临床上还可见到阳明实证的典型症状,如大便难、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汗出、腹部胀满、绕脐痛等。

21、肾主水,心主火,水火既济则和,水火未济则病,肾水上凌心火则欲发奔豚,若心火下灼肾水,应会有何表现?

宜如何治疗?

《伤寒论》中有无论述相关内容?

答: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达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则水火互济,心肾相交。

若心火独炽,下吸肾水,则肾阴暗耗,以致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而致心肾不交。

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多梦,心悸;肾水亏虚,髓海失充,脑髓失养,则眩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内生,相火妄动,扰动精室则梦遗,带下;阴虚阳亢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

应治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法。

《伤寒论》中与其相关的条文是(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论述的是少阴阴虚火旺不寐证。

方用黄连汤。

黄芩、黄连泻心火以除烦,阿胶滋肾水,鸡子黄养心血以滋少阴之阴。

芍药与芩、连相配,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配,酸甘化液以滋阴,又能敛热安神以和阴阳。

22、本方(桂枝加桂汤)中加桂二两,历来有肉桂与桂枝之争,根据本证病机,你如何认识?

为什么?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答:

我认为桂枝加桂汤是加重桂枝的用量。

根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桂枝有“降逆气,散结气,补中气”之功。

具体来说,其一是能下气。

陈修园、张令韶认为,桂枝能疏肝下气,如苓桂术甘汤证,水气之所以上冲,即与肝气的激发与挟持有关。

日本医家根据“气上冲”用桂枝的道理,认为“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与本条气上冲证联系理解,提出凡是上气之证都可酌用桂枝。

其二是能开结气,如桃核承气汤用桂枝取其通阳开结一散蓄血之用。

其三是补中气,如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气,桂枝汤可调和脾胃以建中气,而本证病机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重用桂枝,也正是为了加强补心、通阳、下气的作用,用之奔豚,最为适宜。

从临床应用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来看,桂枝与肉桂同样有效。

23、水饮内停与气血不足皆可引起“起则头眩”,从临床表现及病变机制方面,应如何鉴别?

【参考67】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水饮内停

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起则加重,脉沉紧。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倦怠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

邪在太阳,误施吐下,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水饮内生,饮停心下,水气上冲。

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24、水气上冲可由哪些原因引起?

【参考67】

答:

“若吐若下”先点出了证机属虚而非实。

正是心阳先虚,然后才有“水气上冲”的发生。

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

上居于胸中,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

今因"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心阳一虚,则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机,导致水气上冲。

过用下法,损伤脾阳,土虚不能制水,更使水气上冲。

25、本证(小建中汤)外感兼内伤,为何治疗时先治外感后治内伤?

与原文第49、50条相联系,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当见表证,然未经误治即见心中悸而烦,据证以辨,既无邪热扰动胸膈、阳明燥屎内阻、邪郁少阳之证,又无水气凌心之象,必是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之人复被邪扰所致。

治此证者不可攻邪,但建中补虚,补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皆止。

此属先里后表之法,故治宜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补气血,安攘内外。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此上两条的论述均为伤寒夹虚不可发汗。

49条为误下后里虚,尺中脉微不可发汗,此时若误发虚人之汗,常会导致邪气未去,正气被伤,使病情恶化,为之奈何?

一可借助饮食调养,,待正气恢复,阴阳自和,表里正气充实,可祛邪外出,则汗出自愈;然则不能自愈者,即虽待日久正气仍然不能恢复,表邪亦不能自解,可用小建中汤扶中补虚,外调荣卫,此为“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50条为尺中脉迟营血不足者,禁用发汗,脉迟为营血涩滞不足之象,故仍为里虚之证。

此属虚人外感,虽有表邪,仍不可发汗,否则强发虚人之汗,犯“夺汗者无血”之禁忌,更伤营血且有劫阴之变。

此上三条,均给我们伤寒夹虚应治应先里后表之法。

26、小建中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芍药的用意是什么?

答:

倍用芍药,配甘草、大枣酸甘化阴,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27、腹胀满可由哪些原因引起?

本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满与太阴病腹满有何区别?

答:

太阳病篇

太阳蓄血证因热与瘀血结于下焦,以致气血不利,可见少腹胀满;误汗伤脾,脾虚气滞而生腹胀满;伤寒下后,热留胸膈,无形之气壅滞于腹可致腹满;腹满可由肝热过甚,克害脾土,运化失职所致;腹满可由木火刑金,肺失通调水道之功能所致;太阳病误用火攻,火热之邪随血脉布散全身,邪热壅遏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