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725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docx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资料讲解

 

三四年级古诗汇总

三四年级古诗词集锦

三上古诗: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苏轼

2、《赠花卿》唐杜甫

3、《示儿》宋陆游

4、《望天门山》唐李白

5、《敕勒歌》北朝民歌

6、《鸟》唐白居易

7、《望洞庭》唐刘禹锡

8、《元日》宋王安石

三下古诗:

1、《游子吟》唐孟郊

2、《绝句》唐杜甫

3、《村居》清高鼎

4、《乡村四月》宋翁卷

5、《观书有感》宋朱熹

6、《石灰吟》明于谦

7、《江南》汉乐府

8、《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9、《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四上古诗:

1、《鸟鸣涧》唐王维

2、《暮江吟》唐白居易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4、《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5、《西江月》宋辛弃疾

6、《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7、《凉州词》唐王翰

8、《琵琶行》唐白居易

9、《入京》明于谦

10、《江雪》唐柳宗元

四下古诗:

1、《兰溪棹歌》(戴叔伦)

2、《桃花溪》(张旭)

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4、《游园不值》(叶绍翁)

5、《春日》(朱熹)

6、《滁州西涧》(韦应物)

7、《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9、《题临安邸》(林升)

三上古诗: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主张抗金。

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

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亦能文。

有《诚斋集》。

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前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

2、《赠花卿》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古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3、《示儿》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语言浑然天成,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4、《望天门山》唐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5、《敕勒歌》

作者简介: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古诗: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6、《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古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7、《望洞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

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被世人称“濓溪先生”。

古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8、《元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赏析: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其中也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落没事物的这一规律。

三下古诗:

1、《游子吟》唐孟郊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古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游子吟》是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

2、《绝句》唐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三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1400首诗词流传至今。

古诗: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三、四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3、《村居》清高鼎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著有《拙吾诗稿》。

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乡村四月》宋翁卷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著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古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

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5、《观书有感》宋朱熹

作者简介: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6、《石灰吟》明于谦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浙江杭州)人。

字廷益,号节庵。

有《于忠肃集》。

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7、《江南》汉乐府

作者简介: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古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8、《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古诗: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赏析:

《江上渔者》是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四上古诗:

1、《鸟鸣涧》唐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古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中的鸟,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2、《暮江吟》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

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4、《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古诗: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5、《西江月》宋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古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赏析:

这首词挑选了几件小事物,来描写农村风光。

既写了景,也写了人。

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作者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能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

在宋代描写农村的诗篇中,它不愧是一首名作。

6、《寄扬州韩绰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