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357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docx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CharacteristicsandcaseChinatraditionalarchitecture

 

朱玉洁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650201

课程名称:

       建筑欣赏       

学    院:

   建筑工程学院          年级:

  2011级 

专    业:

   土木工程        学号:

  2011311234   

 

云南农业大学

2014年6月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朱玉洁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01)

摘要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表面特征、空间布置特征、建筑的结构特征以及它的建筑环境等的描述,再结合一些特别案例加以分析,使读者们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色彩

CharacteristicsandcaseChinatraditionalarchitecture

Zhuyujie

(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Instituteofarchitectureandengineering)

ABSTRACT

Th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ofthispapermainlythroughsurfacefeatures,Chineseontraditionalarchitecturalspacelayout,constructionandtheconstructionenvironmentdescription,combinedwithsomespecialcasestobeanalyzed,sothatreaderscanhaveamoreprofound,moresystemonChinesetraditionalarchitecture.

Keyword:

Chinesetraditional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art,architecturalcolorChinese.

 

引言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

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

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式。

 

1传统建筑的表面特点··················(5)

1.1大气·······················(5)

1.2生气·······················(5)

1.3富丽·······················(5)

1.4重山林风水····················(5)

2传统建筑的空间布置特点及案例············(5)

2.1围院的平面空间················(5)

2.2轴线的空间艺术················(6)

2.3诚实的结构··················(6)

2.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7)

2.5“以人为本”的建筑··············(7)

3传统建筑的艺术····················(8)

3.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8)

3.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8)

3.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8)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案例

1传统建筑的表面特点

1.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1.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

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

情越浓,艺术性越强。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1.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

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

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1.4重山林风水

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

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

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2传统建筑的空间布置特点及案例

2.1围院的平面空间

西方的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

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

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

“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2.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案例:

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

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2.3诚实的结构

2.3.1抬梁式

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3.2穿斗式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2.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案例:

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墅(金谷园):

“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

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2.5“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中国,人们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

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

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案例: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

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

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

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

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

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

如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以及各地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传统建筑的艺术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3.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3.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3.3.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3.3.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3.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案例:

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

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从这里也可知道,中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