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153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docx

《马原》各章重点梳理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梳理

(2018年修订版,佐学佑考整理)

堵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组成、本质特征。

(1)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理论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本质特征:

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三个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个重大发现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诞生的标志、时代背景。

(1)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十九世纪西欧三大现金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4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去处、人类向何去处”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

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0.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値。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各有几种形态?

毎种形态特点是什么?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2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后公三:

医专伏

1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一原子。

2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2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3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2)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做第一性的东西,以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即夸大人的意识。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什么是物质和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3)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什么?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0.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是: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1.社会的本质是:

实践。

12.什么是联系?

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

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

系、交互作用之中。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1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4.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5.怎样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8.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丿IJM|Q

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19.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0.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中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1.什么是事物"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性?

"度"的要求是怎样的?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过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22.量变与质变有什么区别?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3.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掲示了什么?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

25.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

26.

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

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9.辩证法是如何辩证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

辩证法认为,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即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

30.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

(1)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2)现代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于世界的整体关系。

31.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包括什么?

(1)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质量互变规律: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五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3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是什么?

唯物辩证论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

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手段和方法。

三者有机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4.实践的主题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5.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是什么?

(1)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6.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在哪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

8.辩证唯物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是: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辩证唯物认识论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什么?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认识的辩证过程:

1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基本规律: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0.简述反映与创造的辩证统一:

(1)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2)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11.感性队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如何?

(1)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

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甲牛4

(3)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2.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二者相互依存。

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现象的正确反映,所以它又是绝对的。

2二者相互包含。

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13.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14.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什么方面?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认识的实践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

15.人们的认识运动有不断反陋性无限发展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还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1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包括哪些?

(真理的定义及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17.真理的一元性:

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18.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絶对性及其意义?

(对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理解)

(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19-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什么?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真理。

(3)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

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实践成为最公正、最有权威的终极

审判官。

21.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价值评价?

正确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正确的评价标准是要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22.价値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1)价值的主体性:

是指价值直接同主题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1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2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2)价值的客观性: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意义不依赖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1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2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3)价值的多维性:

是指每个个体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4)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

23.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24.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失去了意义。

的关系。

其次,

最后,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26.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28.中国共产党思想核心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

29.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_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什么叫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什么叫社会存在?

什么叫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