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001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docx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练习

历史第一单元复习

1.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黄帝

B.秦始皇

C.孔子

D.老子

2.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

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

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

3.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

“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4.《吕氏春秋》载: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

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

”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墨子的“非攻”思想

C.荀子的“王道”思想

D.孟子的“仁政”思想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韩非子》载: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A.人情关系

B.法制建设

C.礼乐秩序

D.伦理道德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9.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称为“仁—礼社会”,其中“礼”的作用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维护等级秩序

C.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D.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10.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

11.史书记载:

“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

”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

这说明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13.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

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

由此可见当时

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

B.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C.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

D.通过提倡儒学来强化皇权

14.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5.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高明”在

A.鼓吹“以吏为师”

B.倡导“儒法结合”

C.高举“崇儒更化”

D.抨击“无为而治”

16.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7.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8.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

“(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

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

19.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20.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

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

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21.随着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宋代地方官往往会动用特权和公款来刊行古今典籍,官员唐仲友因刊行了一部古代非纯儒典籍被朱熹弹劾,这部被朱熹认为乱用地方政府公款印刷的典籍是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大学》

2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3.(2016—2017学年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月考)学者余英时认为:

“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其强调宋明理学

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2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25.针对“道”,韩愈指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他这是主张

A.格物致知,加强自身修养

B.排斥佛道,遵循伦理纲常

C.社会有序,万民乐业安居

D.大兴文教,规范社会生活

26.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佛教成为唐朝前期统治思想

B.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27.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A.“正君心”

B.“格物致知

C.“本心体悟”

D.“致良知”

28.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C.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29.(原创)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30.朱熹曾指出: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31.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3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3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

“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34.《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35.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

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

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李贽

36.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

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

《焚书》《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7.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

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

“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东林党人强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A.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38.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

这说明王夫之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39.有学者指出:

“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

D.学风的转变

40.黄宗羲说: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

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这表明

A.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B.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

C.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

4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

“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42.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43.《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4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45.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

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46.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47.《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8.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C.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9.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

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5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B

6.B

7.A

8.D

9.B

10.B

11.D

12.A

13.B

14.B

15.C

16.A

17.B

18.B

19.B

20.D

21.C

22.A

23.C

24.B

25.B

26.B

27.A

28.C

29.D

30.C

31.A

32.A

33.C

34.A

35.C

36.D

37.B

38.B

39.D

40.B

41.A

42.C

43.B

44.A

45.C

46.A

47.A

48.B

49.B

5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