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章节练习.docx
《小学教育学章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章节练习.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章节练习
小学教育学章节练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自(B)阶段开始,自然科学就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A、原始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古代教育
2、教育同生产劳动分离是(D)。
A、原始教育的特点B、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C、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D、古代教育的特点
3、当今世界,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代教育也酝酿着一场巨变,已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和概念变为现实,现代教育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D)
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社会化③教育生产化
④教育民主化⑤教育国际化⑥教育现代化⑦教育多元化
A、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A)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B、前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
5、古代西欧教育,(A)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
A、神学B、算术C、文法D、辩证学
6、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D)。
A、古代印度B、古代埃及C、斯巴达D、雅典
7、教育学是研究(C),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8、道家主张教育要(C)。
A、有教无类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B)。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道谟克里特
10、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1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D)编写的。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昆体育
12、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C)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D、要素主义教育学
13、在研究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叫做(A)。
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个案调查
14、下列选项对单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单组实验法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里进行的实验
B、在单组实验时,应使测验题的性质和难度相等,以便作出正确的评断
C、单组实验的时间没有限制,可长可短
D、单组实验的实验效果易受学生年龄和学力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15、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B)。
A、50年代以后B、60年代以后C、70年代以后D、80年代以后
16、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A)。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
17、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D)。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18、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下列选项对他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B、提倡发现学习
C、他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他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且是容易推行的
19、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
B、雅典教育只重视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
C、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D、在欧洲封建社会里,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
21、在欧洲封建社会,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因而教育上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
(C)和骑士教育。
A、斯巴达教育B、宗教教育C、教会教育D、雅典教育
22、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的主张的一项是(D)。
A、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B、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C、他批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D、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3、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采用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C)”,使劳动人民的子女有了一定的受教育的机会。
A、高等教育B、宗教教育C、普及教育D、骑士教育
2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D)。
A、礼、乐、射、辞、书、数
B、文法、修辞、辩证法、书数、射御
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D、礼、乐、射、御、书、数
25、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
26、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C)。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27、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D)。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8、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29、1632年英国哲学家(A)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30、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称为是(B)。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3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D)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3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C)。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3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
34、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B)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C、学习与思考D、学习与行动
35、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C)。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环节,其最突出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5、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6、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各方面对教育施加影响。
7、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8、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制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9、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0、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论语》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1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12、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的民主化。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P12
2简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P26
3、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P14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B)。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D)。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
4、(C)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B)。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
A、校训B、班风C、校风D、学风
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B)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
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C)。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D)。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
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B)。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D)。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C)。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
15、“金字塔”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B)。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D)。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
1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B)。
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
19、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B)上。
A、教学思想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C)。
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A)。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
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B)文化。
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
2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D)。
A、情感性B、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
25、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6、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具有(C)。
A、正式性B、特殊性C、非正式性D、情感性
2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B)。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2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C)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B、人才C、劳动力D、科学知识
2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A)的关系。
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
3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B)。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C)。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33、“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C)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34、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B)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通过培养人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19世纪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3、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4、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
5、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思想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简答题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P56
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P58
3、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P62
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39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主观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能动性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A、外铄论B、内发论C、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6、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7、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B)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8、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子B、荀子C、孟子D、老子
9、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1、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B)。
A、特殊性B、社会性C、创造性D、自觉性
12、“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5、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B)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6、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C)。
A、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
19、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B)。
A、长善救失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教学相长
20、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均性D、个别差异性
2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A、社会本位论B、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22、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华生
2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B)能力为标志。
A、学习B、生殖C、创造D、思考
24、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自我意识B、创造能力C、预见能力D、选择能力
25、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C)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26、对影响人的诸多因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遗传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B、人的身心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但是人接受环境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人的发展应完全由教育来承担
D、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A)。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8、“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2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C)。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3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D)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B、教育C、社会活动D、环境
3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A)。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两个方面的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8、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研究揭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